《骈字类编》:柽阴(柽阴)
元 宋无 答无住和太初韵见寄 宝地人来少,柽阴自晚晴。
《骈字类编》:风阴(风阴)
谢脁高松赋见月露下。
《骈字类编》:阴草(阴草)
唐 孟郊 赠黔府王中丞楚 昔为阴草毒,今为阳华英。
《漢語大詞典》:阴和(陰和)
语本《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后因以“阴和”为应贤者之邀而出仕的典故。《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令明使君方垂神幽藪,留精九皋, 輅 宜蒙阴和之应,得及羽仪之时。”
《漢語大詞典》:阴鉴(陰鑑)
即阴燧。语出《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置阴鑑之明水,设珪瓚而盈觴。”《旧唐书·礼仪志三》:“鑑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今司宰有阳燧,形如圆镜,以取明火;阴鑑形如方镜,以取明水。”参见“ 阴燧 ”。
《骈字类编》:阴降(阴降)
宋书乐志:昔在浑成时,两仪尚未分;阳升垂清凉,阴降兴浮云。
《骈字类编》:阴迫(阴迫)
史记周本纪: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
《漢語大詞典》:阴潜(陰潛)
(1).幽深貌。《文选·扬雄〈甘泉赋〉》:“下阴潜以惨廪兮,上洪纷而相错。” 刘良 注:“言臺高,其下潜阴不明,其上广大光彩交错也。”
(2).暗藏。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然而阴潜之神必有记善恶之餘者。”
(2).暗藏。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然而阴潜之神必有记善恶之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