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6,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下一页
韦许(字 深道 号 湖阴居士 )
石嗣庆(字 光远 )
王铚(字 性之 别称 汝阴老民 世称 雪溪先生 )
富元衡(字 公权 号 洛阳愚叟 )
杜淦(别称 汉阴老人 )
王正己(名 慎言 字 伯仁、正之 号 酌古居士 )
王师古(字 唐卿 )
陈贵谊(字 正甫 文定 )
方万里(字 子万、鹏飞 号 蕙岩 )
史隽之(字 子声、石隐 )
颜耆仲(字 景英 )
阴中夫(别称 阴幼达 幼达 字 复春 )
阴时夫( 幼遇、时遇 字 劲弦 )
赵孟奎(字 宿道 )
其它辞典(续上)
赵宗旦(字 子文 华阴郡王 恭孝 )韦许(字 深道 号 湖阴居士 )
石嗣庆(字 光远 )
王铚(字 性之 别称 汝阴老民 世称 雪溪先生 )
富元衡(字 公权 号 洛阳愚叟 )
杜淦(别称 汉阴老人 )
王正己(名 慎言 字 伯仁、正之 号 酌古居士 )
王师古(字 唐卿 )
陈贵谊(字 正甫 文定 )
方万里(字 子万、鹏飞 号 蕙岩 )
史隽之(字 子声、石隐 )
颜耆仲(字 景英 )
阴中夫(别称 阴幼达 幼达 字 复春 )
阴时夫( 幼遇、时遇 字 劲弦 )
赵孟奎(字 宿道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平芜湖人,字深道,号湖阴居士。不事科举,志尚矫洁。筑室榜曰“独乐”,陈瓘为作记。哲宗元祐党禁,有过江上者,许倾心款接,通其缓急。高宗绍兴初授以官,拜命而不署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新昌人,字光远。石待旦七世孙。沉静端洁,不妄言笑。徽宗宣和间进士。任平江主簿,严州教授,监行在诸司粮料院,通判明州,知江阴军卒。宋登科记考
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累迁州通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颍州汝阴人,字性之,自称汝阴老民,人称雪溪先生。记问赅洽,长于宋朝故事,藏书近万卷。官迪功郎。高宗建炎四年权枢密院编修官,纂集《祖宗兵制》,书成改京官,赐名《枢庭备检》。绍兴五年以右承事郎守太府寺丞。曾撰补《七朝国史》,诏给札奉御,九年上补录等,在奉祠中特迁一官。后书为秦桧所沮不克成。以言秦桧定徽宗陵名不当得罪。十三年在湖南安抚司参议任上献《太玄经解义》。另有《默记》、《雪溪集》等。全宋诗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著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为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全宋文·卷三九九二
王铚,字性之,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昭素之后。善属文,记问该洽,尤长宋代故实。南渡后寓居剡中,自称汝阴老民。建炎四年为迪功郎、权枢密院编修官,纂集先朝兵制。绍兴中为太府寺丞,后以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九年,上《元祐八年补录》、《七朝史》,特迁一官。徙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复上《太玄经解义》及《祖宗八朝圣学通纪论》。铚著述颇丰,今存《雪溪集》、《默记》、《王公四六话》、《补侍儿小名录》等。见《宋会要辑稿》崇儒五之三三、崇儒五之三四、《紫微集》卷三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七四、一二五、一四九、一五一,《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宋史》卷二○六、四六五,《宋史翼》卷二七,《宋诗纪事》卷四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公权。富严曾孙。徽宗宣和六年进士。调随县主簿。因张浚荐,充宫教。高宗绍兴中官至工部郎中。守节清慎,名所居为“知止堂”。善仿苏轼书法,尤工柳叶篆。卒年八十六。全宋文·卷四○七五
富元衡,字公权,号洛阳愚叟,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幼入太学,有声场屋。登宣和六年进士第,调随县簿。建炎初,为襄阳招抚司机宜,迁左承务郎、婺州州学教授,再迁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大宗正丞。绍兴十一年,以宣教郎知江阴军。后历知兴国军、袁州,迁湖南常平,改利州路提刑,再移湖北,除工部郎中。乾道元年,引年请致仕,除直秘阁奉祠。年八十六卒,官至朝散大夫。喜书,仿东坡体能逼真,尤善柳叶篆。见《重修琴川志》卷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一,《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七,《宋史翼》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鄂州江夏人。自称汉阴老人,居泗水上。视入仕为耻,专事劳力,躬督耕垦,起家十五年遂致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9—1196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初名慎言,字伯仁,号酌古居士。王勋子。以荫授将仕郎,历知州县,与父皆以廉直闻。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反对行客贩钞盐。累官秘阁修撰、浙西提刑。以疾求归,主管武夷山冲祐观。工诗文,为范成大所称赏。全宋诗
王正己(一一一九~一一九六),字正之,号酌古居士,鄞(今浙江宁波)人。历丰城县主簿,婺州司法参军。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江阴军、饶州,以事罢。起知湖州。淳熙九年(一一八二),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提举盐事(《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八之一四)。十四年,由淮南东路转运判官除直宝文阁(同上书职官六二之二六),秘阁修撰。出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以疾,主管武夷山冲祐观。宁宗庆元二年卒,年七十八。有《酌古堂集》,已佚。事见《攻愧集》卷九九《朝议大夫秘阁修撰致仕王公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七五九
王正己(一一一九——一一九六),原名慎言,字正之,避孝宗讳改今名,字伯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荫授将仕郎、婺州司法参军,知泰州海陵县。隆兴初入对称旨,除宣教郎,权司农寺主簿,知江阴军。上备禦江防事宜七条,事皆深切明著,历知饶、严州,主管台州崇道观,权右司郎官。移湖北、广西、江东转运判官。迁太府卿,除秘阁修撰、江东提刑。以末疾奉祠,转朝议大夫致仕,庆元二年三月卒,年七十八。有《酌古堂文集》。见楼钥《朝议大夫秘阁修撰致仕王公墓志铭》(《攻愧集》卷九九),《宝庆四明志》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唐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尝为南剑州教授,后历仕州县,皆有治绩,官终广东提刑。有《资治通鉴集义》及文集。全宋文·卷四九六○
王师古,字唐卿,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登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南剑州学教授。淳熙中知江阴军,崇扬儒学,历州县,皆有治绩。官终广东提点刑狱。有文集及《资治通鉴集义》八十卷。事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四之四○、食货六九之三二,《敬乡录》卷一二,《金华贤达传》卷八,《宋元学案补遗》卷二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3—1234 【介绍】: 宋福州福清人,字正甫。陈宗召子。宁宗庆元五年进士。嘉定元年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学博士。在朝屡有论列,以忤史弥远罢,主管崇禧观。理宗时为中书舍人,寻兼直学士院。内侍滥受恩赏,辄封还诏书。累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六年,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旋致仕。卒谥文定。全宋诗
陈贵谊(一一八三~一二三四),字正甫,福清(今属福建)人。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授瑞州观察推官。历知江阴军、徽州。官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端平元年卒,年五十二。《宋史》卷四一九有传。全宋文·卷七四○九
陈贵谊(一一八三——一二三四),字正甫,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人。庆元五年进士,历幕职,中博学宏词科,授江南东路安抚司机宜文字。迁太学博士,将作监丞。出知江阴军,提举江西常平,入为礼部郎官。为言者论罢,主管崇禧观。起知徽州,召授司封郎官兼翰林权直。理宗即位,以为宗正少卿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刑部、礼部尚书,擢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六年,进参知政事。端平元年卒,年五十二,谥文定。见魏了翁《参知政事陈公神道碑》(《鹤山大全集》卷八七),《宋史》卷四一九本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子声,一字石隐。史浩孙。以祖泽为太府寺簿。理宗绍定初知江阴军。李全之乱,江阴当要害,隽之始至逾月,请兵分屯,度地宜建堡栅,储粮备器,士气感奋,军整民安。推行乡饮酒礼,时称其有补风化。后官至直宝谟阁致仕。全宋诗
史隽之,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江阴军。明弘治《江阴县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漳州龙溪人,字景英。颜彻子。理宗宝庆二年进士。初以荫入官,通判临安府。登第后,除知江阴军,政绩卓著。累官太府少卿。力请祠,提举冲祐观。全宋诗
颜耆仲,字景英,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海市)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知江阴军(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召除太府寺簿,出为淮东提举兼提刑,官至枢密院副都承旨。明嘉靖《龙溪县志》卷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隆兴奉新人,名幼遇,一作时遇,以字行,别字劲弦。与兄阴中夫同登宋宝祐九经童科。宋末登进士第。入元不仕。编有《韵府群玉》,分韵一百零六部,摘录典故词藻,隶于各韵之下,为现存最早以韵隶事之类书。所分韵部为后世作诗赋遵用为标准,清修《佩文韵府》及通行的《诗韵》,皆以此为蓝本。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三二四
赵孟奎(一二三八——?),字宿道,太祖十一世孙,居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宝祐四年登进士第,咸淳间以奉直郎权发遣衢州军州事。编有《分门类纂唐歌诗》。见《宝祐四年登科录》,林希逸《慧通大师真身阁记》(《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一○),及本书所收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