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阿谀(阿諛)  拼音:ē yú
阿附谄谀。《隋书。卷六一。郭衍传》:「衍能揣上意,阿谀顺旨。」《三国演义》第三二回:「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谗谄阿谀之贼!」
《国语辞典》:阿谀逢迎(阿谀逢迎)  拼音:ē yú féng yíng
曲意奉承,讨好他人。明。无名氏《运甓记》第二九出:「专一承颜顺旨,阿谀逢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京师有一流棍,叫名李光,专一阿谀逢迎,谄事令孜。」也作「阿谀奉承」。
《国语辞典》:阿谀奉承(阿谀奉承)  拼音:ē yú fèng chéng
曲意奉承,讨好他人。《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也作「阿谀逢迎」。
《国语辞典》:阿谀趋奉(阿谀趋奉)  拼音:ē yú qū fèng
逢迎谄媚,巴结他人。《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奉,所以这些当道大人,俱蒙相爱。」
《国语辞典》:阿谀顺意(阿谀顺意)  拼音:ē yú shùn yì
逢迎谄媚,顺从别人意旨。《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今者密若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也作「阿意顺旨」、「阿谀顺旨」。
《国语辞典》:阿谀顺旨(阿谀顺旨)  拼音:ē yú shùn zhǐ
逢迎谄媚,顺从别人意旨。《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严光传》:「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明史。卷一八一。徐溥传》:「非欲其阿谀顺旨,惟言莫违也。」也作「阿意顺旨」、「阿谀顺意」。
《國語辭典》:阿谀取容(阿諛取容)  拼音:ē yú qǔ róng
刻意的逢迎取悦。汉。杨秉 奏劾侯览:「而今猥受过宠,执政操权,其阿谀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且王驩等阿谀取容,蔽贤窃位。」也作「阿顺取容」。
《國語辭典》:奉承  拼音:fèng chéng
1.承受的敬词。《左传。昭公七年》:「奉承以来,弗敢失陨。」
2.谄媚讨好他人。《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况且崔宁一路买酒买食,奉承得他好,回去时,就隐恶而扬善了。」《儒林外史》第三回:「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
《國語辭典》:谄谀(諂諛)  拼音:chǎn yú
逢迎阿谀。《左传。昭公六年》:「民不贰,吾君贿,左右谄谀,作大事不以信,未尝可也。」《三国演义》第九三回:「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
《國語辭典》:夸毗  拼音:kuā pí
躬身屈足以顺从人。《诗经。大雅。板》:「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也作「誇毗」。
《國語辭典》:脂韦(脂韋)  拼音:zhī wéi
脂油及软皮。形容油滑、柔弱。语本《楚辞。屈原。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后比喻谄媚、圆滑。《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金膏翠羽将其意,脂韦便辟导其诚。」《新唐书。卷一一四。苏味道传》:「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
《漢語大詞典》:谗谀(讒諛)
(1).谗毁和阿谀。管子·明法解:“故诈伪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妬之人不得用其贼心,谗諛之人不得施其巧。” 唐 柳宗元 《杜兼对》:“人由是不苟免,而谗諛之道大息。” 宋 苏辙 《历代论三·王衍》:“内则谗諛以求进,外则聚敛以求售。”
(2).指好谗毁、阿谀之人。《楚辞·九章·惜往日》:“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諛而日得。”汉书·贾谊传:“闒茸尊显兮,谗諛得志。”
(3).谗毁、阿谀之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夫以 孔 墨 之辩,不能自免於谗諛,而二国以危。”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洁身酬雨露,利口扇谗諛。”
分類:谗毁阿谀
《國語辭典》:媚骨  拼音:mèi gǔ
比喻奉承阿谀的品格。如:「为人宜直道而行,岂可屈膝媚骨?」
《漢語大詞典》:献谀(獻諛)
奉承阿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 王荆公 作《字説》,一时从风而靡,献諛之辈竞为注解。”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佞倖·名臣一事之失:“ 鋐 元恶大憝,亦何足责,奈何阿諂成风,即一时号为正人,亦献諛希宠,有中人所不为者。” 康有为 《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旧党献諛狂一国,大 周 受命颂駸駸。”
分類:奉承阿谀
《漢語大詞典》:阿曲
1.阿谀随顺。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明史·胡俨传:“必能为 董子 之正言,而不为 公孙 之阿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 建武 二十四年(48年), 刘秀 下诏重申‘阿附蕃王法’,凡阿曲附益王侯的,都要受到很严厉的处分。”
2.谓诬妄不实。旧唐书·许敬宗传:“ 敬宗 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
3.偏袒回护。魏书·高道穆传:“若御史、司直纠劾失实,悉依所断狱罪之。听以所检,迭相纠发。如二使阿曲,有不尽理,听罪家诣门下通诉,别加案检。” 宋 苏洵 《议法》:“ 唐 之初大臣 房 杜 辈,为刑统毫釐轻重,明辨别白,附以仁义,无所阿曲,不知 周公 之刑,何以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