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随事(隨事)  拼音:suí shì
依其职务。《续汉书志。第二五。百官志二》:「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诸卿皆然。」
《分类字锦》:随事按举(随事按举)
苏颋按察使制巡内有长吏贪扰狱讼冤滞暗懦尸禄苛虐在官即宜随事按举
分类:监司
《分类字锦》:随事及物(随事及物)
朱子语录鄂渚教官阙朱子曰某尝劝人不如作县丞随事犹可以及物
分类:县令
《分类字锦》:随事尽情(随事尽情)
见推重立防注
分类:律令
《分类字锦》:随事诱掖(随事诱掖)
宋史儒林传何基父伯慧为临川县丞而黄干适知其县事伯慧见二子而师事焉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
分类:
《国语辞典》:行随事迁(行随事迁)  拼音:xíng suí shì qiān
做事方法要随著情势的转移而改变。明。李贽〈先行录序〉:「故行随事迁,则言焉人殊,安得据往行以为典要,守前言以效尾生耶?」
《國語辭典》:情随事迁(情隨事遷)  拼音:qíng suí shì qiān
思想、感情随著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晋。王羲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國語辭典》:杂兴(雜興)  拼音:zá xìng
即兴而起的片段思绪、感怀。如:「杂兴诗」。也称为「杂感」。
《漢語大詞典》:杂咏(雜詠)
亦作“ 杂咏 ”。 谓随事吟咏。常用作诗题。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洲公诗:“古体如《杂咏》云:‘日出羣动作,日入羣动息。’”《诗刊》1977年第9期:“冬夜杂咏赞品德,要学红叶透底红。”
《漢語大詞典》:化裁
谓随事物变化而相裁节。后多指教化裁节。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 孔颖达 疏:“化而裁之谓之变者,阴阳变化而相裁节之谓之变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宴曲水作诗一首》:“太上正位,天临海镜。制以化裁,树之形性。”晋书·华谭传:“ 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岂 蜀 人敦朴,易可化裁; 吴 人轻鋭,难安易动乎?”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圣哲特出,知畛域之必有合也,於所以交易习俗化裁情性者,开物正名,而成百务。”
《国语辞典》:岳阳风土记(岳阳风土记)  拼音:yuè yáng fēng tǔ jì
书名。宋范致明撰,一卷,不分门目,随事记载而成。对郡县沿革,山川改易,古迹存亡,考證特详。
《漢語大詞典》:竿木逢场(竿木逢場)
景德传灯录·道一禅师:“ 邓隐峯 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云:‘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谓悟道在心,不拘时地。后以“竿木逢场”谓随事应景。 宋 范成大 《题湘山大施堂》诗:“若论 大施 门前事,竿木逢场且赋诗。”
《漢語大詞典》:记事册(記事册)
记录史事的册籍。今称随事记录备忘的笔记。 清 叶燮 原诗·内篇:“若定律如此,是记事册,非自我作诗也。” 巴金 《将军集·将军》:“一个 中国 巡捕手里摊开一本记事册,问他叫什么名字。”
《漢語大詞典》:记录本(記録本)
指开会记录发言或个人随事记录备忘的本子。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自己一个人留在屋里,打开记录本,撕下一张纸,用她的花杆儿水笔用心的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