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1 【介绍】: 南朝梁东海人,字隐忍。敏而好学,年十五,以文笔称。读史书三千余卷,试策高第。梁武帝大同中,为侯官令,甚得民和。陈文帝、宣帝间,除司空侯安都府记室参军。后除新安王府咨议参军事。
全陈文·卷十二
伯阳、字隐忍,东海人。梁中大通中、对策高第,补河东王国右常侍、东宫学士,临川王墨曹参军。大同中、出为侯官令。侯景之乱,浮海至广州,依萧勃,勃败,还居吴郡。天嘉中,为晋安王侍读,除侯安都司空记室参军。宣帝时,除新安王镇北记室参军、兼南徐州别驾,带东海郡丞,历临海王限外咨议参军,复为新安王镇右咨议参军,太建十三年卒。
《國語辭典》:隐忍(隱忍)  拼音:yǐn rěn
忍耐著不动声色。《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太史公曰》:「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文明小史》第四二回:「但是事已如此,说也无益,只得隐忍不言。」
《漢語大詞典》:隐忍不言(隱忍不言)
见“ 隐忍不发 ”。
《漢語大詞典》:隐忍不发(隱忍不發)
亦作“ 隐忍不言 ”。 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 清 归庄 《与季沧苇侍御书》:“僕之受侮而隐忍不发者,以为将来且有德於我,有不可忘者在也。” 清 归庄 《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
《漢語大詞典》:隐忍不发(隱忍不發)
亦作“ 隐忍不言 ”。 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 清 归庄 《与季沧苇侍御书》:“僕之受侮而隐忍不发者,以为将来且有德於我,有不可忘者在也。” 清 归庄 《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
《漢語大詞典》:饮忍(飲忍)
隐忍。《再生缘》第四四回:“那其间,除非自尽以全贞,因而不便分明説,饮忍其情直到今。”
分類:隐忍
《國語辭典》:含怒  拼音:hán nù
心怀愤怒。《书经。无逸》:「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战国策。赵策二》:「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
《漢語大詞典》:忍爱(忍愛)
隐忍住情爱,不使外露。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國語辭典》:吞咽(吞嚥)  拼音:tūn yàn
吞下、咽下。如:「他得了咽喉炎,吞咽困难。」
《漢語大詞典》:吞悲
隐忍悲痛。南史·王藻传:“吞悲茹气,无所逃诉。” 唐 白居易 《相和歌辞·反白头吟》:“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唐 钱起 《同邬戴关中旅寓》诗:“吞悲问 唐举 :‘何路出屯蒙?’”
分類:隐忍悲痛
《國語辭典》:隐闵(隱閔)  拼音:yǐn mǐn
1.无形。《淮南子。原道》:「穆忞隐闵,纯德独存。」
2.怀才而悯伤。《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也作「隐悯」。
《漢語大詞典》:吞哀
隐忍悲伤。南史·儒林传·沈文阿:“今君臣吞哀,兆庶抑割,岂同於惟新之礼乎?”
分類:隐忍悲伤
《漢語大詞典》:饮默(飲默)
隐忍沉默。 宋 司马光 《再与景仁书》:“昨日得所示书,然后释然……然其中犹有未察愚意,而直以彊辞抗之,此所以愤愤不得饮默,必当自伸者也。”
分類:隐忍沉默
《漢語大詞典》:肋底下插柴
元 剧习用语。谓自行隐忍或自行稳住。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我更是的不待饶人,我为甚不敢明闻,肋底下插柴自稳,怎见你便打他一顿。”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我见他两次三番如丧神,早难道肋底下插柴自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