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幻窅
使隐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李义山 诗‘空闻《子夜》鬼悲歌’,用 晋 时鬼歌《子夜》事也; 李昌谷 诗‘秋坟鬼唱 鲍 家诗’,则以 鲍参军 有《蒿里行》,幻窅其词耳。”
分類:隐晦
《漢語大詞典》:薆昧
暧昧。隐晦不明貌。 清 黄景仁 《杂诗》:“清明杂薆昧,天地赖久留;况彼薄俗见,汶汶何悠悠。”
分類:暧昧隐晦
《漢語大詞典》:深拗
隐晦曲折。 魏兰 《〈浙案纪略〉原序》:“此事嚆矢於 浙 ,发现於 皖 ,牵连及於 鄂 赣 诸省,而其案情之归结仍在於 浙 。其间实有深拗不可思议之一理由,固非他人所可得而知之也。”
分類:隐晦曲折
《漢語大詞典》:晦僻
谓文辞隐晦生僻。 明 李维桢 《〈雷起部诗选〉序》:“庄重者失於拘滞,含蓄者失於晦僻。”
《漢語大詞典》:闇曶
指天将亮未亮之时。泛指隐晦,不明。 明 张居正 《答藩伯张周田书》:“今当清明之会,羣才毕集,闇曶昭苏,驊騮属路,从此皆康庄矣。”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叙录》:“然提圣法於既坠,明六经於闇曶, 刘歆 之伪不黜, 孔子 之道不著,吾虽孤微,乌可以已!” 章炳麟 《与简竹居书》:“古者君位,不以闇曶无形之名为质,名必有形,形必有名,故有践阼之形,斯有摄位之名。”
分類:隐晦
《漢語大詞典》:秘逸(祕逸)
指不传于世之隐义。祕,隐晦;逸,散亡。 唐 贾公彦 《序周礼废兴》:“然犹有参错,同事相违,则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詁,捃祕逸。”
分類:不传隐晦
《漢語大詞典》:隐谲(隱譎)
谓隐晦委婉,不直言。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乐器:“正《雅》直言功德,变《雅》正言得失,异於《风》之隐譎,故谓之《雅》,与乐器之雅同义。即此以明《乐》之理。”
《漢語大詞典》:隐约其词(隱約其詞)
亦作“ 隐约其辞 ”。 谓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然其赴 江陵 诗云:‘同官尽俊才,偏善 柳 与 刘 。或虑言语泄,传之落寃讐。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是犹隐约其词,而不忍斥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授意 献汝 ,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 会城 卒岁, 无功 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國語辭典》:索隐行怪(索隱行怪)  拼音:suǒ yǐn xíng guài
探求隐僻之事,而为怪异之行。《汉书。卷三○。艺文志》:「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也作「素隐行怪」。
《國語辭典》:素隐行怪(素隱行怪)  拼音:sù yǐn xìng guài
探求隐僻之理,而行为怪异,以求名声。《礼记。中庸》:「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也作「索隐行怪」。
《漢語大詞典》:哑迹
隐晦的话
比喻难以猜透的问题
分類:隐晦问题
《漢語大詞典》:窈绕(窈繞)
隐晦曲折。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雕菰楼丛书》:“ 赵氏 ( 赵邠卿 )所詮性理,本皆平实,无一奥渺窈绕语。”
分類:隐晦曲折
《漢語大詞典》:杳昧
深幽隐晦。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 稚 ( 韩稚 )以答闻於帝,帝曰:‘悠哉杳昧,非通神达理者,难可语乎斯道矣!’” 明 黄省曾 《〈西京杂记〉序》:“乃遡忆其所不録之故,大约有四,则猥琐可略,闲漫无归,与夫杳昧而难凭,触忌而须讳者也。”
《漢語大詞典》:噎蔀
指隐晦难通之处。 清 魏源 书古微·例言上:“予则更廓其噎蔀,穷其閫奥,以尽发 马 、 郑 之覆而阐 西汉 伏 、 孔 、 欧阳 、 夏侯 之幽,使絶学復大光於世。”
分類:隐晦
《國語辭典》:橡皮钉子(橡皮釘子)  拼音:xiàng pí dīng zi
比喻委婉的拒绝。如:「他今早邀请张小姐去看电影,却碰了个橡皮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