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胡越  拼音:hú yuè
1.胡与越。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汉。邹阳 上书吴王:「臣闻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胡越。」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胡在北、越在南,比喻相隔遥远。《淮南子。俶真》:「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唐。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得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3.胡、越等民族时有侵犯中国边境之举,因以比喻祸患。汉。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國語辭典》:阻隔  拼音:zǔ gé
阻碍、隔绝。《魏书。卷三五。崔浩传》:「云中、平城则有危殆之虑,阻隔恒代千里之险。」《水浒传》第二八回:「小弟久闻兄长大名,如雷灌耳,只恨云程阻隔,不能勾相见。」
《漢語大詞典》:迥绝(迥絶)
亦作“逈绝”。
(1).犹连绵。不绝貌。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丞》:“秋心日逈絶,春思坐连绵。” 钱振伦 注:“春思秋心,相续不絶,所谓‘长意无已年’也。”
(2).高峻貌。 唐 岑参 《太白胡僧歌》序:“云壁迥絶,人迹罕到。”
(3).超群卓绝。《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芳姿姝丽,盖国无双;风范清规,古今逈絶。” 明 张时彻 《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公讳 基 ,字 伯温 ,神知迥絶,读书能七行俱下。” 清 刘熙载 《艺概·诗概》:“ 唐 初四子沿 陈 隋 之旧,故虽才力迥絶,不免致人异议。”
(4).远胜,远远超过。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参大巅:“今观 大巔 与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发,皆迥絶言议之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乾隆辛卯会试榜得人:“其出而任监司,治郡县者,皆迥絶流辈。”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二节:“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迥絶百流。”
(5).远远隔绝。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郑云叟》:“ 郑徵君 为诗,皆祛淫靡,迥絶嚣尘。”《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四·台州府》《宋志》:“而 苍岭 当 衢 、 处 、 婺 三州,冈阜深阻,行者穷日而后度,人烟迥絶。”
(6).犹迥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 魏 晋 迭兴,盛衰迥絶; 齐 梁 接踵,贮积悬殊。”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大地各国, 埃及 、 印度 为至古,而 埃及 王族、士族、农族等级迥絶。”
《國語辭典》:扃鐍  拼音:jiōng jué
箱箧、门窗前的上锁处。《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漢語大詞典》:夐绝(夐絶)
(1).绝远;绝高。 南朝 梁 陶弘景 《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九垓夐絶,七度虚悬,分空置境,聚气搆天。”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交州 夐絶一垂,寔惟荒服,恃远后宾,固亦恒事。”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岂夐絶在上,清虚旷杳,去人间辽阔之宇而别有一天哉?” 清 梅曾亮 《〈舒伯鲁集〉序》:“ 伯鲁 之才高,志亦与之相副,以为古人无不可到者,即其所成就者论之,谓已造古人夐絶之境乎?未能也。”
(2).犹断绝,隔绝。旧唐书·段秀实传:“既至其理所,人烟夐絶,兵无廩食。朝廷忧之。”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 商岭 则道迂且遥, 骆谷 復为盗所扼,仅通王命。惟在 褒斜 ,此路若又阻艰,南北遂将夐絶。”
(3).犹超绝。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分驰迥场,角壮永埒,别辈越羣,绚练夐絶。” 宋 陈亮 《与王季海丞相书》:“圣上天日之表,本非苟安于无事,而又英明夐絶古今。” 清 龚自珍 《〈慈云楼藏书志〉序》:“我朝右文之治,夐絶千古。”
《漢語大詞典》:相绝(相絶)
(1).彼此隔绝。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絶。”
(2).与对方断绝往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 樊 拂衣去,誓相絶。”
(3).相差极大。 宋 苏轼 《试馆职策问》之二:“夫治乱相絶,而安危之效,相反如此。愿考其政,察其俗,悉陈其所以然者。”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一日, 徽宗 顾见公,谓左右曰:‘给舍等耳,而服色相絶如此。’”
《漢語大詞典》:扫轨(掃軌)
扫除车轮痕迹。比喻隔绝人事。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同郡 刘胜 ,亦自 蜀郡 告归乡里,闭门扫轨,无所干及。” 李贤 注:“轨,车迹也。言絶人事。” 宋 陆游 《穷途》诗:“全躯希碌碌,扫轨厌纷纷。” 清 黄宗羲 《刘伯绳先生墓志铭》:“塞门扫轨,隣右莫窥其面。”
《漢語大詞典》:迥隔
亦作“逈隔”。 远远隔绝。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假诗:“近世有江湖诗者,曲心苦思,既与造化逈隔,朝推暮敲,又未以溉其本根,而诗於是乎始卑。” 清 孔贞瑄 《泰山纪胜·御帐崖》:“诸水从云间奔赴,顿觉冷然与人世迥隔。”
分類:远远隔绝
《國語辭典》:疏隔  拼音:shū gé
两地相隔,距离很远,至音讯不通。《晋书。卷七五。范汪传》:「乃相驱扇,因被疏隔。」唐。沈千运〈感怀弟妹〉诗:「骨肉能几人,年大自疏隔。」
《漢語大詞典》:长绝(長絶)
永久隔绝。汉书·苏武传:“异域之人,壹别长絶。”
分類:永久隔绝
《漢語大詞典》:远绝(遠絶)
边远偏僻。 宋 晁补之 《照碧堂记》:“及其脱然去之也,亦不必山林远絶之地。”
疏远隔绝。《汉书·刘向传》:“远絶宗室之任,不令得给事朝省,恐其与己分权。”晋书·五行志中:“案 周 礼传国以胤不以勋,故虽 公旦 之圣不易 成王 之嗣,所以远絶覬覦,永一宗祧。”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惟棕黑二种与白人远絶,真难为合者也。”
《漢語大詞典》:斥绝(斥絶)
(1).互相排斥隔绝。史记·天官书:“尾为九子,曰君臣;斥絶,不和。”
(2).斥责,拒绝。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 英吉利 海外小国…… 乾隆 年间,曾欲仿照 俄罗斯 例,在京立学, 高宗纯皇帝 深烛其奸,严旨斥絶。”
《國語辭典》:隔音  拼音:gé yīn
隔绝外界的声音。如:「现代建筑,多有隔音设备。」
《漢語大詞典》:隔异(隔異)
谓封锁隔绝、另眼相待。史记·南越列传:“前日 高后 隔异 南越 ,窃疑 长沙王 谗臣。”
分類:封锁隔绝
《漢語大詞典》:芜绝(蕪絶)
废弃隔绝;荒芜断绝。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絶兮异域。” 唐 杜甫 《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诗:“波涛良史笔,芜絶 大庾岭 。” 明 陈恭尹 《送李巷水兼寄相如》诗:“古道今芜絶,吾乡尚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