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9,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雅郑
雅篇
雅化
雅制
雅善
雅重
雅驯
宵雅
雅什
雅丽
雅才
雅契
雅曲
夷雅
雅论
《國語辭典》:雅郑(雅鄭)  拼音:yǎ zhèng
纯正的雅乐与淫荡的郑声。泛指正声和淫乐。三国魏。曹植 当事君行:「人生有所贵尚,出门各异情。朱紫更相夺色,雅郑异音声。」
《漢語大詞典》:雅篇
优美的篇章。 南朝 梁元帝 《从军行》:“ 荀令 多文藻,临戎赋雅篇。”陈书·陆瑜传:“雅篇艳什,迭互锋起。” 唐 皎然 《奉陪陆使君长源诸公游支硎寺》诗:“佐游继雅篇,嘉会何由逢。”
分類:优美篇章
《漢語大詞典》:雅化
(1).谓趋于文雅、高雅。史记·李斯列传:“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説耳目者,必出於 秦 然后可,则是 宛 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 赵 女不立於侧也。” 司马贞 索隐:“谓闲雅变化而能通俗也。” 朱自清 《论雅俗共赏》:“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馀’。”
(2).纯正的教化。晋书·华谭传:“刑罚悬而不用,律令存而无施,适足以隆太平之雅化,飞仁风於无外矣。”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你司晨伤雅化,长舌犯良规。”
《漢語大詞典》:雅制(雅製)
(1).典范的体格法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故童子雕琢,必先雅製,沿根讨叶,思转自圆。” 唐 窦牟 《奉使至邢州赠李八使君》诗:“礼饰华缨重,才牵雅製餘。” 明 宋濂 《送许存礼赴北平教授任序》:“继前古之芳音,首群英之雅製云尔。”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吴宽》:“ 匏翁 诗,体擅臺阁之华,气含川泽之秀,冲情逸致,雅製清裁。”
(2).泛指雅正的式样。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一:“ 开元 以来,文官仕任(伍)多以紫皁官絁为头巾、平头子,相效为雅製。”
指典章制度。晋书·舆服志:“雅制弘多,式遵遗范,宾人异宪,师行殊则。”
《骈字类编》:雅善
贾至明皇幸普西郡制宫相之才师傅之任必资雅善允属忠贞
《國語辭典》:雅重  拼音:yǎ zhòng
文雅而稳重。《红楼梦》第五七回:「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
《國語辭典》:雅驯(雅馴)  拼音:yǎ xún
文辞言语典雅而精致。《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漢語大詞典》:宵雅
诗经中的《小雅》礼记·学记:“《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郑玄 注:“宵之言小也;肄,习也。习《小雅》之三,谓《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 黄节 《题寒琼水榭谈诗图》诗:“万变坐沦《宵雅》意,千春将付掉头吟。”
《漢語大詞典》:雅什
(1).高雅、优美的诗文。常用作对他人诗文的美称。古时文章以十篇为一卷,名曰“什”;借指诗文篇章。 隋 江总 《南越木槿赋》:“雅什未名,骚人失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鄙文不臧,既得而闻矣,而执事昔有雅什,常闻於道路,愚将切磋可乎?”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七:“ 苏軾 、 胡銓 传雅什, 赵公 、三 李 标名节。”
(2).指写作诗文。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有名妓 徐佛 者……其弟子曰 杨爱 ,色美於 徐 ,綺谈雅什,亦復过之。”
《漢語大詞典》:雅丽(雅麗)
(1).高雅优美;雅正华丽。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经纬是综,雅丽是分。”北史·李顺传:“ 希远 弟 希宗 ,字 景玄 。性宽和,仪貌雅丽,有才学。” 宋 苏轼 《乞擢用程遵彦状》:“学问该洽,文词雅丽。”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终于恍然 秦淮河 的船可以雅丽过于他处,而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2).指高雅优美的事物。 唐 颜真卿 《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诗:“客有神仙者,於兹雅丽陈。”
《漢語大詞典》:雅才
亦作“ 雅材 ”。 不同寻常的才智。汉书·礼乐志:“ 河间献王 有雅材。” 唐 杜甫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诗:“是以资雅才,焕然立新意。” 清 谭嗣同 《三十自纪》:“精识雅才,所当更鑑其失,何復更效之也?”
分類:寻常才智
《漢語大詞典》:雅契
(1).十分契合。 唐 杨炯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 刘真长 之远致,雅契高风。”
(2).交情。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垂雅契於长年,叙情交於累世。”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虽无雅契,特以同郡之故,医疗棺敛,寄攒遣发,皆一力任之。”
分類:交情契合
《漢語大詞典》:雅曲
典雅的乐曲。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 程普 不睦”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瑜 曰:‘吾虽不及 夔 旷 ,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 唐太宗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清尊浮緑醑,雅曲韵朱弦。” 清 唐孙华 《闰三月十八日集忍庵堂中观伎》诗:“ 吴 歈雅曲嫌耳熟,别打羯鼓停笙簫。”
分類:典雅乐曲
《漢語大詞典》:夷雅
平和闲雅。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夷雅之体,无待韦弦。” 李善 注:“夷,平也……言 王公 平雅之性,无待此韦弦以成也。”南齐书·王玄载传:“ 玄载 夷雅好玄言,脩士操。” 宋 陆游 《陆郎中墓志铭》:“公为人夷雅旷远,与人言,惟恐伤之。”
分類:平和闲雅
《漢語大詞典》:雅论(雅論)
犹高论,雅正之论。亦用为敬词。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若如雅论,宜不验也。今试其小者,莫不効焉。”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此乃形神俱尽之证,恐非雅论所应明言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故人持雅论,絶塞豁穷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