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闭关(閉關)  拼音:bì guān
1.关闭关口,不和外国通商。如:「闭关自守」。
2.修行者用一段特定的时间,独自关闭在一个场所内辛勤修行。如:「师父已经闭关,请在七七四十九天后再来。」
《國語辭典》:面壁  拼音:miàn bì
1.脸对著墙壁。如:「面壁罚站」、「面壁思过」。
2.不理、不睬、不介意。《晋书。卷七五。王湛传》:「述无所应,面壁而已。」
3.无所事事的样子。
4.本指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对墙壁默坐静修。见《五灯会元。卷一。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后用以比喻造诣纯熟高深。
《國語辭典》:数息(數息)  拼音:shǔ xí
佛教用语。一种禅观的修习方法。修行者于打坐时,专心一意地观察呼吸,默数呼出的鼻息,从一到十循环修习,使心不散乱。《禅秘要法经》卷中:「如学数息。使心不乱。」
《漢語大詞典》:一夏
(1).一个夏季。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其遭若 尧 、 汤 之水旱,犹一冬一夏也。” 宋 戴复古 《织妇叹》诗:“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漢語大詞典》:静居
(1).安静地闲居。庄子·盗跖:“静居则溺,体泽则冯。” 成玄英 疏:“安静闲居则其体沉溺。”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静居以嘆凤,临衢以泣麟。”
(2).谓隐居静修。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二二回:“ 圆圆 知无可挽回,便于次晨起来,向 三桂 前求一僻室静居。”
《漢語大詞典》:趋隅(趨隅)
(1).向隅。礼记·曲礼上:“毋践屨,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孔颖达 疏:“趋,犹向也;隅,犹角也。” 唐 张阶 《无声乐赋》:“是以素王闲居而观, 卜商 体政以妙,愿尽趋隅之礼,以闻愷悌之要。”
(2).佛教指端坐静修。 唐 杨衡 《宿陟岵寺云律师院》诗:“愿迴戚促劳,趋隅事休逸。”
《國語辭典》:枯寂  拼音:kū jí
枯寒寂寞。金。元好问〈鹿泉新居〉诗:「岩居枯寂朝市喧,喧寂两间差有趣。」
《漢語大詞典》:禅坐(禪坐)
谓僧侣端坐静修。 唐 王维 《过福禅师兰若》诗:“欲知禪坐久,行路长春芳。”
《漢語大詞典》:行禅(行禪)
佛教语。谓打坐静修。 唐 白居易 《传法堂碑》:“有问师之心要。曰:‘师行禪演法,垂三十年;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应病授药,安可以一説尽其心要乎?’” 唐 方干 《题龟山穆上人院》诗:“牀上水云随坐夏,林西山月伴行禪。”
《漢語大詞典》:行斋(行齋)
(1).静修的斋室。 唐 周贺 《赠神遘上人》诗:“行斋罢讲仍香气,布褐离牀带雨痕。”
(2).犹游船,行进的船。 宋 时较大的船常以“斋”为名。 宋 辛弃疾 《沁园春·送赵景明知县东归》词:“锦帆画舫行斋。悵雪浪、粘天江影开。”
分類:静修游船
《國語辭典》:破夏  拼音:pò xià
僧人不守清戒而出法界外游,称为「破夏」。
《漢語大詞典》:坐夏
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 坐雨安居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印度 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 唐 白居易 《行香归》诗:“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 唐 项斯 《坐夏僧》诗:“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漢語大詞典》:密修
谓闭关静修。云笈七籤卷九:“得者,飞行太空,能隐能藏。给玉童玉女各二人,密修即验。”
分類:闭关静修
《漢語大詞典》:静堂
道家静修之所。云笈七籤卷九九:“且试以小静,即 开成 三年戊午岁起,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尅期百日,方出静堂。”
《漢語大詞典》:面壁参(面壁參)
谓默坐静修,参悟禅机。 宋 刘克庄 《题小室》诗之一:“近来弟子俱行脚,谁伴山僧面壁参?” 康有为 《上书不达谣谗高张著〈广艺舟双楫〉成浩然有归志》诗:“日步回廊曲,应从面壁参。”参见“ 面壁 ”。
《國語辭典》:面壁  拼音:miàn bì
1.脸对著墙壁。如:「面壁罚站」、「面壁思过」。
2.不理、不睬、不介意。《晋书。卷七五。王湛传》:「述无所应,面壁而已。」
3.无所事事的样子。
4.本指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对墙壁默坐静修。见《五灯会元。卷一。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后用以比喻造诣纯熟高深。
《國語辭典》:规院(規院)  拼音:guī yuàn
规戒清修的地方,即禅院。唐。王湾 奉和贺监林月清酌诗:「净林新霁入,规院小凉通。」
分類:静修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