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静虑(静慮)
(1).涤除一切杂念。太平广记卷十九引 唐 卢□ 《逸史·李林甫》:“相公安神静虑,万想俱遣。”云笈七籤卷三二:“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禅的意义是澄心静虑,坐禅入定,绝灭一切妄念,专心求解脱。”
(2).静心思考。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宋史·苏轼传:“平居静虑,亦尝有忧於此乎!”
(3).佛教语。犹禅定。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八:“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
《国语辞典》:研精静虑(研精静虑)  拼音:yán jīng jìng lǜ
缜密研究,冷静思考。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秋成章,含笑奏理。」
《漢語大詞典》:静定
(1).指道家的澄心静虑,守道不离。《云笈七籤》卷九四:“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
(2).指佛教的澄心静虑,坐禅入定。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祷雨:“如此良久,輒有雨。岂其静定之功已成,特假此以愚人耶,抑果异物耶?”
(3).平静凝滞。 茅盾 《三人行》五:“他的眼光是阴悒的,静定的,而且并没看见什么似的。” 叶圣陶 《恐怖的夜》:“埠头那有什么航船,只有赤热的太阳照着静定的河水。”
(4).平静安定。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我的精神在贫困之中也还见静定。” 潘漠华 《三月二十夜杭州》:“山是如此的静定,天是如此的低迷。”
《漢語大詞典》:存息
(1).谓凝神静虑,做内心反省的功夫。 宋 朱熹 《答吕子约》:“人汩汩地过了日月,不曾存息,不曾实现此体段,如何会有用力处。” 元杨景贤《刘行首》第四折:“静者动之基,人能清静常存息,寸心天地皆归,壶里乾坤只自知。”
(2).存款利息的省称。
《国语辞典》:沉心  拼音:chén xīn
1.深思静虑。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袁生秀朗,沉心善照。」
2.内心不愉快。《红楼梦》第三四回:「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也作「嗔心」。
《漢語大詞典》:哑禅(啞禪)
禅宗倡静虑、顿悟,常以动作示意,使人领会禅理。故以“哑禅”喻糊涂难明。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四折:“兄弟,他道我参死句,放哑禪,禁得我口无语,瞪眼平看。”
中间静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中间定同。
四静虑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定静虑,一生静虑。定静虑者,生于四静虑天之禅定也,旧云四禅定((参见:四禅定))生静虑者,其天处也,旧云四禅天。禅者梵语禅那Dhya%na之略,旧译曰思惟,新译曰静虑。静息心虑之义。易言之,即禅定者得静息心虑之人之天处,故谓之静虑。其静虑有四种之浅深,故生处亦有四处之高下,是色界之四禅四静虑也,此四静虑又有诸天之别。(参见:四禅天)
第四静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旧译曰第四禅。新译曰第四静虑。色界四地中第四地之名。此有九天,其第三广果天中有大自在天宫。此第四静虑以上无依三灾而成坏者。
静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驮耶演那Dhya%na,译为静虑。七种定命之一。(参见:三昧)。此静虑有生定之二种,为生于色界四禅天,修其禅定,谓之四种定静虑((参见:四禅定))。其所生之天处,谓之四种生静虑。(参见:四禅天)
【佛学常见辞汇】
静坐思惟,亦即禅定。
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静虑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静虑也。(参见:静虑)
静虑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律义)
静虑生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律仪)附录。
静虑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波罗蜜之一。
静虑律仪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无表色)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