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46,分97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安审晖(字 明远 鲁国公 静 )
僧休静( 宝智大师、宝智塔号无为 )
杨廷璋(字 温玉 )
冯继业(字 嗣宗 梁国公 )
普静觉( 李 )
张契真( 元静大师 )
方昊(字 太初 世称 静乐先生 )
钱俨( 钱信 字 诚允 名 信、弘信 俨 静宣 )
僧小静(别称 小静上座 )
僧师静(别称 大静上座 )
吴济(字 巨川 号 廉静 )
释仁岳(别称 寂静 号 潜夫 姜 净觉法师 )
沈贵妃( 昭静 )
欧静(字 识之 )
其它辞典(续上)
僧普静( 茹 )安审晖(字 明远 鲁国公 静 )
僧休静( 宝智大师、宝智塔号无为 )
杨廷璋(字 温玉 )
冯继业(字 嗣宗 梁国公 )
普静觉( 李 )
张契真( 元静大师 )
方昊(字 太初 世称 静乐先生 )
钱俨( 钱信 字 诚允 名 信、弘信 俨 静宣 )
僧小静(别称 小静上座 )
僧师静(别称 大静上座 )
吴济(字 巨川 号 廉静 )
释仁岳(别称 寂静 号 潜夫 姜 净觉法师 )
沈贵妃( 昭静 )
欧静(字 识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5 【介绍】: 五代时僧。晋州洪洞人,俗姓茹。少于本州出家,暗诵诸经,明持秘咒。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复于睢阳龙兴寺讲训。历游陈蔡间,随缘化导。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归晋州,住慈云寺。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自请于广胜寺焚身供养。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茹氏。晋州洪洞人。少从乡里慧澄法师出家。诵经持咒勤至。既薙落受具。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舍利。听采睢阳。赴讲龙兴寺。其禀承传授。皆可尚。随缘奖导于陈蔡曹亳宿泗间。卒行化汴京。复归乡里。住慈云寺。会郡守杨君。迎请凤翔真身塔。为民祈福。于是投牒乞自效。塔时奉安广圣寺。显德二年四月八日。静于塔前。焚身供养。仍发愿曰。当舍千身。期登正觉。今始千身之一也。即坐薪龛。自抛火炬。哀恸之声四合。烟𦦨炽然。云物日色昏浊。春秋六十有九。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普静。姓茹氏。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升白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赴龙兴寺讲训徒侣。若鳣鲔之宗蛟龙焉。又允琴台请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还复故乡。遂断食发愿。愿舍千身速登正觉。至周显德二年。遇请真身入寺。遂陈状于州牧杨君愿焚躯供养。杨君允其意。乃往广胜寺。倾州民人。或献之香果。或引以幡华。或泣泪相随。或呗声前导。至四月八日。真身塔前广发大愿曰。愿焚千身。今千中之一也。徐入柴庵自分火炬。时则烟飞惨色香霭愁云。举众叹嗟群黎悲泣享寿六十有九。弟子等收合馀烬供养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52 【介绍】: 五代时沙陀部人,字明远。安审琦兄。起家自长直军使。从后唐庄宗征讨,以功授汝州防御使。入后晋,官至邢州节度使。后周太祖时,以太子太师致仕,封鲁国公。卒谥静。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禅僧。嗣洞山良价。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后唐庄宗时入洛阳,授徒300余人,庄宗礼敬之。后游河朔,卒于平阳,享年70余岁。谥宝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后书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参洞山。得记别静于乐普作维那时。白椎普请云。上间搬柴。下间锄地。于是第一座问云。圣僧聻。静云当堂不正坐。谁赴两头机。 静问洞山云。未见理路者。争免得情识去。洞云。汝还见理路也无。静云见无理路。洞云。什么处得情识来。静云正是学人问处。洞云汝须向万里无寸草处立始得。静云无寸草处。还许立也无。洞云直须恁么去。静后游河朔于平阳示寂。茶毗获舍利。建四塔以葬。一晋州二房州。三终南山逍遥园。四终南山华严寺。谥宝智塔号无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2—971 【介绍】: 宋真定人,字温玉。后周时以姊嫁郭威,因给事左右,累擢河阳巡检、知州事。世宗立,官建雄军节度,击退北汉围显州之兵。宋初,加检校太尉,从征平李筠叛。改镇邠州,移鄜州,终右千牛卫上将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977 【介绍】: 宋大名人,字嗣宗。冯晖子。少以父任仕后周,补朔方军节院使。旋杀兄,代父为朔方军留后,骄恣黩武。宋太祖开宝二年,拜静难军节度使,次年改镇定国军。太宗太平兴国初入朝,封梁国公,留京师。卒赠侍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静院常觉禅师。陈留人也。生李氏。幼习儒。绝无干禄意。志乐山水。颇务游观。至庐山归宗。适弘章禅师开法。乃言下有省。固求出家。未几。章将顺寂。命师前。抚之曰。汝于大法有缘。后济度无量。吾呼吸间人耳。不能遂汝志。即以披剃事。嘱之门人。章乃寂。师至梁乾化二年落发。明年纳戒于东林甘露坛。寻游五台。抵上都。干丽景门外。独居二年。有比邻张生者。清信士也。屈师供养偶榻焉。其家至深夜。与妻窃窥之。见师体遍满榻中。头足俱出榻外。生大惊。及令奴婢视之如常。生倍加信。敬曰弟子。夫妇偕老。愿割宅前区。以裨丈室可乎。师欣然受之。后唐天成三年。遂成大院。赐额曰普静。师以时机浅昧。难任极旨。苟启之非器。谤讟由生。未若不言之为愈。于是每月三八日。随缘行施。僧俗受惠者。以万计。尝谓诸徒曰。但得慧门无壅。则福何滞哉。一日给事中陶谷。入院见师所为。因问曰。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今目前纷然。如何离得。师曰。给事见个甚么。陶欣然仰重。自是王公大人。屡荐章服师号。皆却不受。以开宝四年冬。右胁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钱塘人。生有异相,青骨方瞳,形如瘦鹤。曾独处真圣宫数年,翻绎蕊笈琅函之秘,深得微旨。后归宋,选居太乙宫,赐号元静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溪人,字太初。生于唐末,唐亡,耻于入仕,隐岩谷中。钱镠招之,不往。聚徒讲学于上贵精舍,以终其身。乡人称为静乐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03 【介绍】: 宋临安人,字诚允。本名信。五代吴越国君钱俶异母弟。俶袭国封,命为镇东军安抚副使。入宋,历官随、金等州观察使,出判和州。博涉经史,为文敏赡,时吴越国中词翰多出其手。归京师后,与朝廷文士游,唱咏不绝。有《吴越备史》、《备史遗事》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1003 字诚允,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十四子。本名弘信,后去弘字,宋太宗淳化初改名俨。幼为僧。乾祐间任镇东军安抚副使。显德四年(957)署衢州刺史。建隆初曾使宋。开宝三年(970)知湖州。归宋后为随州观察使,改金州。后出判和州,历17年而不改。卒谥静宣。《宋史》有传。能诗善文,钱俶时吴越国词翰多出其手。晚年颇以整理故国文献为己任。今存《吴越备史》。另有文集74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全宋诗
钱俨(九三七~一○○三),本名弘信,后去弘名信,太宗淳化初改今名,字诚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文穆王子。入宋,太祖开宝三年(九七○)知湖州,充宣德军安抚使。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累授新、妫、儒、随、金等州观察使,出判和州。真宗时,加检校太傅。咸平六年卒,年六十七。谥静宣。《宋史》卷四八○、《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全宋文·卷六○
钱俨(九三七——一○○三),原名信,字诚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钱俶异母弟。幼为沙门。钱俶袭国,为镇东军安抚副使。入宋,为随州、金州观察使。出判和州,在职十七年。咸平六年卒。俨谨慎好学,博涉经史,文辞敏赡。著有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吴越备史》十五卷、《忠懿王勋业志》三卷等。今存范坰、林禹《吴越备史》,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俨托名范、林所作,《四库全书总目》谓陈「似得其实」。《宋史》卷四八○有传。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五代吴越时禅僧。住天台山国清寺,为上座僧。与师静并称二静。后卒于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一载其事迹,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师乃蹑前语问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师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馀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馀。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明诲。师答曰。汝将纷飞心。以究纷飞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非寂者。无能寂之人。照非照者。无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要道也。师因睹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嗣玄沙师备。后住天台山国清寺,历30余年不下山,博综三学,时谓大静上座。卒于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师乃蹑前语问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师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馀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馀。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明诲。师答曰。汝将纷飞心。以究纷飞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非寂者。无能寂之人。照非照者。无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要道也。师因睹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
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称寂静,自号潜夫,俗姓姜氏,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从释知礼、遵式学天台义。后对知礼所创山家派义有异议,遂著《十谏书》、《雪谤书》等与知礼往复辩难,自成一系,被称为后山外派或杂传派。住石壁、灵芝等寺,徙永嘉净社。年老还乡,胡宿为请赐号净觉法师。晚年持律甚严,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所著尚有《楞严经熏闻记》、《十不二门文心解》、《金刚錍科》等多种,并存;又有《楞严经集解》,佚。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吴兴掌故集》卷四。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仁岳。霅川姜氏子。自号潜夫。闻法智南湖之化。往依为学。至水月桥。掷笠水中曰。吾所学不成。不复过此桥。法智器之。居以东厦。白昼焚膏。专事细绎。乡书至悉投帐阁。未尝启视。因出境分卫。乘舟水行。偃卧舒足。豁然自得。若拓虚空。樯为之折。每请益函丈。撷大屧关大钥。众望风畏之。尝与十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因疾有间。宴坐静室。恍如梦觉。自谓向之所学皆非。乃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道既不合。遂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简。以斥之。师复上十谏雪谤。往复不已。会昭庆有请。慈云为诗以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止。既迁石壁。复徙灵芝。时法智已归寂。师临众自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请居净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还乡。霅守请主祥符。观察使刘崇广。为奏命服。枢密使胡宿。为请净觉之号。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供佛。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春。谓门人曰。我翌日午刻当行。至其时。说偈。安坐而化。塔全身于何山之西。师著述甚富。尤精于楞严。故注笔甚勤。有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文句三卷。又为说题并忏仪等书。世师家者。可久灵炤别具。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仁岳,字潜夫,姓姜氏,霅川人。闻法智至南湖,往依为学。法智器之,撰《问疑书》及《止疑》、《抉膜》、《指滥》、《十难》,以折他师,而辅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静室,恍若梦觉,自谓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妙宗》者,四明所著也。自此道不合,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为法裔。四明乃加《十三简》以斥之,仁复上《十谏》雪 ,往还不已。会西湖昭庆移启相请,慈云为诗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禁。既而迁石壁,徙灵芝,居永嘉净社十年,大弘化法。霅守请主祥符,观察刘从广请赐紫迦梨,枢密胡宿上其事行,赐号“净觉禅师”。晚岁专脩净业,热三指于佛前,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谓门人曰:“明日日午,吾当行矣。”明日留偈安坐,入寂于隐沦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仁岳著述极富,于《棱严》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胡宿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镫,多光互入。堂下六乐,正声相宣。鼓吹妙经,藻火圆教。法施岂有尽哉!”其推许亦未为过。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为禅居净觉,塔地已夷为蔬圃。仁乃见梦于僧曰:“塔处灌溉非便,乞迁之。”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掬,乃具礼易葬他所。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相类,皆能示兆于数百年之后,异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4—1076 【介绍】: 宋开封太康人。真宗妃。沈继宗女。大中祥符初,以将相家女被选入宫,初为才人,历美人、婕妤、充媛,至德妃。淑俭不华。仁宗嘉祐末,进贵妃。卒谥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