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非不
非常;极其。《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变文》:“□□将书来苦嘱,非不慇懃。” 蒋礼鸿 通释:“‘非不殷勤’,就是非常殷勤,极其殷勤。”
分類:非不非常
《国语辞典》:是非不分  拼音:shì fēi bù fēn
不辨好坏、对错。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好恶不形,则是非不分。」
《國語辭典》:疑似  拼音:yí sì
似是似非之间。唐。崔颢〈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宋。苏轼〈上皇帝书〉:「夫人言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
《漢語大詞典》:皂白难分(皂白難分)
比喻是非不易辨别。川剧《评雪辨踪》:“[ 刘翠屏 ]:穿钉鞋的,你二天来,不要穿钉鞋,要穿草鞋嘛,免得我们秀才要评什么足迹,给他做个皂白难分。”
《国语辞典》:举世混浊(举世混浊)  拼音:jǔ shì hùn zhuó
比喻世道昏乱,是非不明。《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国语辞典》:贤愚不分(贤愚不分)  拼音:xián yú bù fēn
是非不明,无法辨别贤能者与平庸者。《文明小史》第四二回:「但是人数多了,自难免鱼龙混杂,贤愚不分。」
《國語辭典》:白黑不分  拼音:bái hēi bù fēn
是非善恶不分。《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非律仪非不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无表色之一。谓律仪即非善戒,不律仪即非恶戒之非戒律的善恶之无表色也。律仪为极善,不律仪为极恶,其他之善恶,善恶皆势用微劣,故称之为处中之善,处中之恶,皆为非律仪非不律仪,即非戒律的之善与恶也。(参见:无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