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纵理入口(縱理入口)
旧时相术家称人面部鼻端两旁之肌肤纵纹衔接口边为“纵理入口”,认为是饿死之相。 汉 王充 论衡·骨相:“ 许负 指其( 周亚夫 )口,有纵理入口,曰:‘此饿死法也。’”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少年时,贫落未遇。有人相他纵理入口,法当饿死。”
《国语辞典》:默剧(默剧)  拼音:mò jù
专赖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而不用唱白的戏剧。也称为「哑剧」。
《国语辞典》:装鬼脸(装鬼脸)  拼音:zhuāng guǐ liǎn
面部故意做出滑稽的表情,以表示讥诮揶揄。《平妖传》第八回:「每遍回来,众僧背后做手势装鬼脸,慈长老只做不知。」
《國語辭典》:丰上锐下(豐上銳下)  拼音:fēng shàng ruì xià
面部上广而下削。《辽史。卷一。太祖本纪上》:「既长,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
《漢語大詞典》:发颐(發頤)
病名。发于面部的一种肿痛。《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发颐》:“发颐肿痛结核般,经属阳明身热寒,伤寒疹毒汗失表,肿至咽喉调治难。”注:“此証又名汗毒,发於颐頷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初起身发寒热,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伤寒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壅积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保安万灵丹》:“此方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
《國語辭典》:防毒面具  拼音:fáng dú miàn jù
防止被毒气伤害所使用的面具。常用于矿场、工厂或战场,为防护面具之一,参见「防护面具」条。
《漢語大詞典》:怪样
面部或双唇的扭动,尤指嘲弄的鬼脸或嘲笑的怪相。例如:看着这些淘气的孩子对我们出怪样。
《國語辭典》:黑猩猩  拼音:hēi xīng xīng
动物名。属哺乳类猩猩科。产于非洲。高可达一百五十公分,毛黑色,面部黑褐色,眉骨高,上下颌特别长,鼻小而扁,无尾,躯体强壮。喜群居,以果实、小鸟、昆虫为食。是与人类最相似的高等动物。
《国语辞典》:脖颈儿(脖颈儿)  拼音:bó gěng ér
脖子的后面部分。也称为「脖颈子」。
《漢語大詞典》:沈着脸(沈着臉)
亦作“沉着脸”。 谓面部表情不愉快。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玉圃 恼了,沉着脸道:‘你原来是上不的臺盘的人!’”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只见他沉着脸,垂着眼皮儿,闭着嘴,从鼻子里嗯了一声。”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她奇怪地回过头去一看, 朱瑞芳 沉着脸,冷冰冰地问道:‘到啥地方去?’”
《國語辭典》:痤疮(痤瘡)  拼音:cuó chuāng
一种青春期男女易患的皮肤病,常在皮肤上发生小痘或黑头。本病因皮脂腺过度分泌、毛囊角质异化、细菌增生所致起的毛囊发炎现象。也称为「青春痘」。
《國語辭典》:疱疹  拼音:pào zhěn
病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皮肤病。症状是在皮肤上出现群聚性水泡。可分为单纯疱疹与带状疱疹。如:「口唇疱疹」、「阴部疱疹」。
《國語辭典》:湿疹(溼疹)  拼音:shī zhěn
皮肤上出现水泡、鳞屑、结痂、局部发痒及烧灼感的一种炎症病变。
《漢語大詞典》:神眉鬼眼
形容面部装出怪模样。 老舍 《赵子曰》第九:“‘不!我赶紧回学校去作成我的《观剧杂感》呢!再见,赤色的 老赵 !’ 周少濂 把八卦帽戴上,神眉鬼眼的往外走。”
分類:面部模样
《漢語大詞典》:肉赘(肉贅)
即疣。一种皮肤病。多长在面部、头部或手背等处。症状是皮肤上出现和正常的皮肤颜色相同的或黄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俗称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