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悸动(悸動)  拼音:jì dòng
因恐惧紧张、情绪激动,而致心跳加速。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九。世间人家多有见赤白光为变怪者》:「因起自往手收莫之,壁自如故,还床,复见之,心大悸动。」
《國語辭典》:颤抖(顫抖)  拼音:zhàn dǒu
身体抖动。如:「他在讲台上紧张得全身颤抖。」
《国语辞典》:浊声(浊声)  拼音:zhuó shēng
语音学上凡气息发出成声时颤动声带的辅音,称为「浊声」。如国音声符中ㄇ、ㄋ、ㄖ等。也称为「浊音」。
《漢語大詞典》:战掣(戰掣)
颤动拖拽。国画的一种笔法。也叫“颤掣”。 明 杨慎 《画品·花竹》:“ 李煜 好金索画, 唐希雅 常效之。乘舆纵骑,因其战掣之势,以写竹树。”
《國語辭典》:颤音(顫音)  拼音:zhàn yīn
装饰音名称。Trill、Trillo的中译名。主要音与相邻音的快速交替演奏。
《漢語大詞典》:一忽闪(一忽閃)
形容颤动摇晃。 峻青 《老水牛爷爷》:“就在这深沉寂静的空间里, 老水牛爷爷 的影子,出现在我的面前了……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象洪钟一样的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一忽闪地。”
《国语辞典》:舌尖元音  拼音:shé jiān yuán yīn
元音,指由声带颤动发声,引起口腔共鸣而不受其他发音器官阻塞的声音。舌尖元音即由舌尖接近齿龈或前颚所发出的声音。如注音符号的匝、ㄦ。
《国语辞典》:打了个寒噤(打了个寒噤)  拼音:dǎ le ge hán jìn
因受惊吓而身体颤动。如:「见到报上这则骇人听闻的消息,不禁令人打了个寒噤。」
《国语辞典》: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巢居知风,穴居知雨)  拼音:cháo jū zhī fēng,xuè jū zhī yǔ
(谚语)住在树上的人,看见树叶颤动就知道将要刮风;住在洞穴的人,看见穴壁潮湿就知道水气深重,即将下雨。指凡事都有预兆,观察日常事物,就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如:「俗语说的好:『巢居知风,穴居知雨』,根据公司最近人事调动的情况,我看恐怕有大事要发生了。」
《国语辞典》:半抖音  拼音:bàn dǒu yīn
声韵学上指发音时,舌尖或小舌颤动一次的语音。现代汉语无此类音。
《国语辞典》:乱抖(乱抖)  拼音:luàn dǒu
肢体不自主的颤动。《文明小史》第二七回:「登时急得身子乱抖,忙叫济川进去。」
《国语辞典》:闪音(闪音)  拼音:shǎn yīn
一种变相的颤音。发音时,富有弹性的发音器官轻微的颤动一次所发出的音。如美洲部分地区发very[veri]中的〔r〕,由舌尖向齿龈轻轻一闪而出。
《国语辞典》:抖腿  拼音:dǒu tuǐ
颤动腿。如:「大家会面时,要安坐在椅子上,不要抖腿。」
分类:颤动
《国语辞典》:抖音  拼音:dǒu yīn
发声时,利用舌或唇急速颤动,所构成的辅音。也作「颤音」。
《国语辞典》:浊声母(浊声母)  拼音:zhuó shēng mǔ
国音字母中,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母。如ㄇ、ㄋ、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