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浮萍  拼音:fú píng
1.植物名。浮萍科浮萍属,一年生草本。叶状体扁平而小,椭圆形,二至五枚聚生,腹面紫色或绿色,丛生须根,随水荡漾,多见于稻田、沟渠、池塘中。也称为「水萍」。
2.比喻行踪不定。《红楼梦》第九回:「偏那薛蟠本是浮萍心性,今日爱东,明日爱西。」
《國語辭典》:飘蓬(飄蓬)  拼音:piāo péng
随风飘转纷飞的蓬草。比喻人的漂泊不定。唐。杜甫 赠李白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國語辭典》:飞蓬(飛蓬)  拼音:fēi péng
1.随风飘荡的蓬草。常用以比喻散乱、飘摇不定的事物。《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清。蒋士铨 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词:「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首已似飞蓬。」
2.植物名。菊科飞蓬属,多年生草本。茎高五至六十公分馀。叶披针形,两面披毛,全缘或具一至数个小尖齿,常自叶腋分枝。秋日枝稍开黄白花。瘦果具多层白色长冠毛,藉风力散布。广布北温带各地。
《國語辭典》:游魂(遊魂)  拼音:yóu hún
1.飘荡无定所的灵魂。《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2.比喻游动不定。《宋书。卷八六。刘勔传》:「虏围逼汝阴,游魂二岁,为张景远所挫,不敢渡淮。」
《國語辭典》:伶俜  拼音:líng pīng
飘零孤单的样子。《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唐。杜甫〈新安吏〉诗:「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國語辭典》:萍踪(萍蹤)  拼音:píng zōng
浮萍的踪迹。因其四处漂流,故常比喻行踪不定。宋。陆游 答交代杨通判启:「瓜戍及期,幸仁贤之为代,萍踪无定,怅候问之未遑,敢谓劳谦。」元。萨都剌〈秋日病起池上〉诗:「飘风辞萍踪,落叶散鱼影。」
《國語辭典》:飘忽(飄忽)  拼音:piāo hū
1.来往不定。如:「这批盗贼的行踪飘忽,出没无定。」东周战国。宋玉〈风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
2.迅捷、一瞥即逝。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宋。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词:「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國語辭典》:飘荡(飄蕩)  拼音:piāo dàng
1.在空中随风飘动或在水面随波浮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同众下海,遭风飘荡,不知所止。」
2.流浪、飘泊。《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念备一生飘荡异乡,生不能侍奉二亲,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
3.飘摇动荡。《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鲍勋》:「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
《國語辭典》:孤蓬  拼音:gū péng
蓬,蓬蒿,秋天枯萎时常为风所拔起。所以孤蓬常用来比喻离散而独自一人。唐。李白 送友人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漢語大詞典》:秋蓬
秋季的蓬草。因已干枯,易随风飘飞,故亦以喻飘泊不定。晏子春秋·杂上二十:“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僨且揭矣。”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譬若秋蓬被霜,遭风则零落,虽有十 子产 如之何?”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金 元好问 《南关》诗:“风里秋蓬不自由,一生几度过 隆州 。”
《國語辭典》:飘流(飄流)  拼音:piāo liú
1.在水上飘浮流动。如:「他的船只遇难,在海上飘流了好几天。」
2.流浪。唐。罗隐 感怀诗:「石径松轩亦自由,谩随浮世逐飘流。」《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这淹卿从小飘流上海,做了大亨洋行买办。」
《漢語大詞典》:飘萍(飄萍)
飘流的浮萍。多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行踪。 唐 杜甫 《东屯月夜》诗:“抱疾飘萍老,防边旧穀屯。” 明 李景福 《暮春遗意》诗:“三春看又尽,身世一飘萍。” 宁调元 《清明忆亡友姚宏业》诗:“百二山河同败絮,两三亲友各飘萍。”
《國語辭典》:飘散(飄散)  拼音:piāo sàn
随风飞散四处。唐。雍陶 美人春风怨诗:「偏能飘散同心蒂,无那愁眉吹不开。」
《漢語大詞典》:羁穷(羈窮)
亦作“羇穷”。 飘泊穷困。 宋 王安石 《答田仲通书》:“羈穷不幸,不得常从,以进道艺,其恨岂有忘时哉!” 元 周慧孙 《〈乐府诗集〉序》:“凡羇穷愁闷,懽忻愉懌,出於口而成声者,皆乐也。” 清 黄景仁 《寄维衍》诗:“偏从京国坐羈穷,岁俭全家饭二红。”
分類:飘泊穷困
《漢語大詞典》:留落
(1).谓人留滞于下,不能擢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驃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 任忠厚 ﹞后坐上书入籍,留落不调者久之。”
(2).泛指东西沉落。 瞿秋白 《海上述林》卷下:“然而到处都射着不安宁的苍白的光线--浓黑的夜色留落在下面,在溪谷里。”
(3).犹流落。谓穷困而随处飘泊。新唐书·王琚传:“ 李邕 故与 琚 善,皆华首外迁,书疏往復,以谴謫留落为慊。”《孽海花》第十二回:“这人如今穷了,留落在这里。”
(4).木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留落胥餘,仁频并閭。”或曰留即刘子,落即檴。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落,檴也。”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史记五·司马相如列传:“按,《释木》:‘刘,刘杙。’注:‘刘子生山中,实如梨。’即此‘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