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53分类词汇 53
《國語辭典》:春捲  拼音:chūn juǎn
一种油炸食品。用面粉制成薄皮,内包菜肴或馅儿,捲成细长形,以供食用。
《國語辭典》:圆子(圓子)  拼音:yuán zi
汤圆之类的食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忽听得那卖汤圆的高叫一声:『卖圆子咧!』」
《國語辭典》:饆饠  拼音:bì luó
一种面食。有馅,蒸熟可食,类似现今的包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明。杨慎《升庵集。卷六九。毕罗》:「按小说唐宰相有樱笋厨食之精者,有樱桃饆饠,今北方呼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也作「毕罗」、「磨磨」。
《國語辭典》:毕罗(畢羅)  拼音:bì luó
一种面粉制食品。有馅,蒸熟可食,类似现今的包子。唐。李匡义《资暇集。卷下。毕罗》:「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也称为「饆饠」、「磨磨」。
《漢語大詞典》:春饧(春餳)
食品名。春饴糖。多用麦芽或谷芽熬成。 宋 朱松 《寒食》诗:“粥冷春餳冻,泥开腊酒斟。” 清 许光治 《折桂令》曲之二:“趲东风已是清明,听陌上吹簫,又卖春餳。”
《漢語大詞典》:鸭馄饨(鴨餛飩)
食品名。 元 方回 《听航船歌》:“争似梢工留口喫, 秀州 城外鸭餛飩。” 清 吴翌凤《镫窗丛录》卷五:“ 浙 东用火哺鸭,其未成者, 嘉兴 用香盐炮之,为春月佳味,名曰鸭餛飩……今俗名嘉蛋。”
《漢語大詞典》:膏环(膏環)
食品名。以米面粉和水搓成细条,组之成束,入油炸而成。也称粔籹、寒具。犹今之馓子。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饼法:“膏环,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泽如汤饼麵。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原注:“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宋 朱熹 集注:“粔籹,环饼也。 吴 谓之膏环,亦谓之寒具,以蜜和米麵煎熬作之。” 清 吴伟业 《友人斋说饼》诗:“阁老膏环常对酒,徵君寒具好烹茶。”
《漢語大詞典》:碧脆
食品名。细菜所卷之饼。 宋 方岳 《春盘》诗:“擎将碧脆捲月明,嚼出宫商带诗馥。”
《漢語大詞典》:裹蒸
(1).食品名。一说即粽子。南齐书·明帝纪:“太官进御食,有裹蒸。”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药、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 唐 孙元晏 《咏史诗·齐明帝裹蒸》:“惜得裹蒸无用处,不如安霸取江山。” 明 王志坚 《表异录·饮食》:“南史‘大官进裹蒸’,今之角黍也。”
(2).包裹而蒸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蒸缹:“裹蒸生鱼,方七寸准,又云五寸准。豉汁煮秫米如蒸熊。生薑、橘皮、胡芹、小蒜、盐,细切,熬糝,膏油涂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以糝屈牖篸之。”
《漢語大詞典》:麦糕(麥餻)
食品名。用面粉做成的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清明节:“节日,坊市卖稠餳、麦餻、乳酪、乳饼之类。”
《漢語大詞典》:风鱼(風魚)
(1).鱼名。 清 南怀仁 《坤舆图说外纪·海族》:“西 红海 内产风鱼,可以占风。国人晒乾,掛于房内,以其身首所向,即为风起之方。”
(2).食品名。风干的鱼。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酒餚则醃鷄腊肉,糟鶩风鱼。”
《國語辭典》:藕粉  拼音:ǒu fěn
磨乾藕入水浸之,沉淀成粉,或榨鲜藕取汁,使成粉,称为「藕粉」。富有营养,极易消化吸收。
《國語辭典》:肉脯  拼音:ròu fǔ
1.用肉类焙乾制成的丝绒状食品。如:「猪肉脯」、「牛肉脯」。《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曹真》:「初不知乏粮,甚怀踧踖。令致米一百斛,并肉脯、盐豉、大豆。」
2.人体。《南史。卷三二。列传。张邵》:「于海中遇风,终无惧色。方咏曰:『乾鱼自可还其本乡,肉脯复何为者哉!』」
《國語辭典》:麻饼(麻餅)  拼音:má bǐng
用面粉制的饼,上洒胡麻。唐。白居易 寄胡饼与杨万州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通俗常言疏證。饮食。麻饼》引《后赵录》:「石季龙讳胡,改胡饼为麻饼。」也称为「胡饼」。
《國語辭典》:锅巴(鍋巴)  拼音:guō bā
煮米饭时黏结在锅底上的一层烧焦的饭,通常呈微黄或黑色。《西游记》第五七回:「锅里还有些饭与锅巴,未曾盛了。」也称为「锅底饭」。
《國語辭典》:乳糖  拼音:rǔ táng
为一有机化合物,呈白色结晶体或粉末状。为动物乳汁的主要成分,乳糖每一分子经分解后,变成一分子葡萄糖及一分子半乳糖,方能为人体吸收利用。乳糖是胃肠内某种有益细菌的优良培养剂,另可用来制作糖果、婴儿食品、医药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