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乏饿(乏餓)
穷乏饥饿。 汉 王充 论衡·恢国:“转穀振赡,民不乏饿。”
分類:穷乏饥饿
《國語辭典》:饥冻交切(飢凍交切)  拼音:jī dòng jiāo qiè
切,逼迫。饥冻交切指饥饿寒冷交相逼迫。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一五。鱼肉道人》:「父母欲其死,置于室一隅,饥冻交切,然竟不死。」也作「饥寒交迫」。
《漢語大詞典》:饥饿线(飢餓綫)
指飢饿的境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个体农民在经济上是没有保障的,他们受着封建国家‘什一之税’和无偿徭役的剥削……再加上其他各种赋敛,生老病死,经常挣扎在飢饿线上。” 曹禺 《日出》第三幕:“这一条胡同蚂蚁窝似地住满了所谓‘人类的渣滓’,她们都在飢饿线上奋斗着。”
分類:饥饿境地
《國語辭典》:饥寒交迫(飢寒交迫)  拼音:jī hán jiāo pò
饥饿寒冷交相逼迫。如:「难民经长期逃难,饥寒交迫,急待救援。」也作「饥冻交切」、「饥寒交切」、「饥寒交切」。
《國語辭典》:饥寒交切(飢寒交切)  拼音:jī hán jiāo qiè
切,逼迫。饥寒交切指被饥饿寒冷交相逼迫。《唐语林。卷一。政事上》:「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也作「饥寒交迫」。
《國語辭典》:饥火烧肠(飢火燒腸)  拼音:jī huǒ shāo cháng
比喻饥饿如火烧肚肠般难以忍耐。宋。苏轼〈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诗:「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分類:饥饿难忍
《國語辭典》:饥火(飢火)  拼音:jī huǒ
比喻饥饿如火燃烧般难以忍耐。唐。白居易〈旱热〉诗二首之二:「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宋。范成大〈蛇倒退〉诗:「倘为饥火驱,平地岂无饭。」
分類:难忍饥饿
《漢語大詞典》:饥驱叩门(饑駈叩門)
谓为飢饿驱使,叩门求食。駈,同“ 驱 ”。语本 晋 陶潜 《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清 钱谦益 《吴封君七十序》:“先生晚食当肉,徐步当车,视 渊明 饥駈叩门,不亦彼困而此亨乎?”
《國語辭典》:饥肠辘辘(飢腸轆轆)  拼音:jī cháng lù lù
辘辘,拟声词,形容饿时腹部发出的声音。「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的样子。如:「一整天忙于工作,未曾进食,早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國語辭典》:饥肠辘辘(饑腸轆轆)  拼音:jī cháng lù lù
辘辘,拟声词,形容饿时腹部发出的声音。「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的样子。如:「因为明天要抽血检验,所以虽然饥肠辘辘也不可进食。」
分類:饥饿作声
《漢語大詞典》:饥惫(饑憊)
飢饿困病。饥,通“ 飢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名医治中消病:“昔 汴 人有得中消病者,日食米二斗,腹日以膨亨,面日以黄瘦,而身日以饥惫,人无能救药者。”
分類:饥饿
《漢語大詞典》:饥约(飢約)
飢饿困窘。墨子·节葬下:“上士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苟其飢约,又若此矣。”墨子·非儒下:“夫飢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
分類:饥饿困窘
《漢語大詞典》:鳖索
瘪缩。指肚子饥饿。 明 王应遴 《逍遥游》:“ 孔子 当时於辞粟的,教他与隣里乡党,当时在 陈 絶粮,恐怕他肚子里鳖索,也有些不自在。”
分類:肚子饥饿
《國語辭典》:嗷嗷待哺  拼音:áo áo dài bǔ
嗷嗷,哀号声。「嗷嗷待哺」形容饥饿哀号,等待喂食或救济。如:「亲鸟外出觅食,雏鸟在巢中嗷嗷待哺。」宋。穆修 上监判郎中书:「去冬适自南归,一家贫寄京师,薪水不给,老幼数口,嗷嗷待哺。」明。马文升《端肃奏议。卷九。处置银两以济边饷事》:「秋无所收,春来小民缺食,嗷嗷待哺,必须赈济。」
《國語辭典》:馁病(餒病)  拼音:něi bìng
饥饿以致四肢无力。《孔子家语。卷五。困誓》:「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
分類:饥饿困顿
《漢語大詞典》:食饥息劳(食飢息勞)
谓使飢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飢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弟兄慈孝。”
《国语辞典》:忍饥挨饿(忍饥挨饿)  拼音:rěn jī āi è
忍受饥饿。《红楼梦》第四五回:「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也作「忍饥受饿」。
分类:忍受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