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会茶(會茶)
会聚饮茶。 宋 钱愐 钱氏私志:“饭罢, 岐公 会茶。”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与店中朋友同会茶之间, 赵旭 见案上有诗牌,遂取笔,去那粉壁上写下词一首。”
《國語辭典》:茶馆(茶館)  拼音:chá guǎn
供人饮茶的店铺。也称为「茶楼」、「茶肆」。
《漢語大詞典》:汤社(湯社)
聚会饮茶之称。 宋 陶谷 清异录·汤社:“ 和凝 在朝,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
《国语辞典》:茶室  拼音:chá shì
1.茶馆、茶肆。《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张铁臂让他到一个茶室里坐下,叫他喘息定了,吃过茶。」《清稗类钞。饮食类。茗饮时食乾丝》:「扬州人好品茶,清晨即赴茶室,枵腹而往,日将午,始归就午餐。」
2.俗称一种以饮茶为名而进行性交易的场所。《儒林外史》第二○回:「景兰江揣知其意,说道:『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孽海花》第三五回:「至于妓女,只有那三等茶室,上流人不能去,还没有南方书寓变相的清吟小班,有之,就从口袋底儿起。」
3.寺庙接待香客品茗的场所。《敕赐圣因接待寺志》卷二:「置伽蓝堂、祖师堂,改造山居忏堂、斋堂及僧寮、茶室,无不备具。浚井二口,以供汲取。」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大殿供大悲佛,四围红阑。殿前右楹门搆靠山廊,廊外多竹,夏可忘暑。殿后檐左楹山墙门外为茶室。」
《漢語大詞典》:七品茶
(1).七个等级的茶。 宋 梅尧臣 《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诗:“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絶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一日尝一甌,六腑无昏邪。”
(2). 金 曾规定,七品官以上,其家方许饮茶。见金史·食货志四。后因称茶叶为“七品茶”。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花浮小盏三投酒,乳拨深炉七品茶。’人疑‘七品’当是‘七椀’之误。余曰:非也。 金 人七品官才许饮茶,事见金史。”
《國語辭典》:老枪(老槍)  拼音:lǎo qiāng
俗称上瘾的久食鸦片人。如:「你看这个老枪,脸色发白,眼泪鼻涕一起往外流,其痛苦貌正是误入歧途者的借镜。」
《国语辞典》:茶桌  拼音:chá zhuō
1.茶肆中供客人坐憩饮茶的小茶几。
2.厨役为堆置碗碟等所用的长方形的桌子,称为「油棹」,但较洁净的称为「茶桌」。
《國語辭典》:茶道  拼音:chá dào
品茶的艺术及方法。其中对于泡茶的方法、礼仪等皆有一定的程序与规矩。
《漢語大詞典》:喉韵(喉韻)
指饮茶后喉头产生的甘爽的回味。《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确是好茶!喉韵足,有香头,茶色也清。”
《漢語大詞典》:痷茶
古代饮茶术语。 唐 陆羽 茶经·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分類:饮茶
《漢語大詞典》:搜肠润吻(搜腸潤吻)
谓饮茶润泽喉吻,促进文思。极言饮茶的乐趣。语本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三椀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清 钱谦益 《谢于昭远寄庙后茶》诗:“搜肠润吻如有灵,破闷祛烦不须猛。”
《国语辞典》:茶缸子  拼音:chá gāng zi
一种饮茶的器皿。容量较深,口与底部差不多。
《国语辞典》:茶底  拼音:chá dǐ
饮茶后沉淀于杯中的馀沥。
《漢語大詞典》:功夫茶
亦作“ 工夫茶 ”。
(1). 闽 粤 一带的一种饮茶风尚。 清 施鸿保 《闽杂记·功夫茶》:“ 漳 泉 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 武夷 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
(2).指饮功夫茶所用的茶叶。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工夫:“今采茶者不用日晒,于怀中熨乾,名工夫茶。”
《漢語大詞典》:茶仪(茶儀)
赠钱财供饮茶用。多自谦钱礼菲薄。闽剧《炼印》:“ 萧太师 :这是二千两银子,送与贤侄作为茶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