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魁渠
首领。常含贬义。语本《书·胤征》:“歼厥渠魁。” 唐 柳宗元 《唐鼓吹铙歌·铁山碎》:“破 定襄 ,降魁渠。”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暇,时时共 攀龙 讲学, 魏广微 疾之,曰:‘此崛彊老者,东林之魁渠也。’”
分類:首领贬义
《漢語大詞典》:长帅(長帥)
首领。《续列女传·陈婴母》:“ 秦二世 之时, 东阳 少年杀县令,相聚数千人。欲立长帅,未有所用,乃请 陈婴 。 婴 谢不能,遂强立之。”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东沃沮 ﹞户五千,无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长帅。”
分類:首领
《漢語大詞典》:魁帅(魁帥)
主将;首领。常含贬义。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徙其魁帅於它郡,赋田受稟,使安生业。”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隋书·郭衍传:“败之,生擒魁帅。”
《漢語大詞典》:头班(頭班)
(1).犹首领。班品为首的人。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絳纱玉斧咫尺,先引头班。”
(2). 清 代州县衙门里为首的差役。儒林外史第二回:“今年老爷衙门里,头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兴龙灯。”
《國語辭典》:光头(光頭)  拼音:guāng tóu
1.头上不留头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郑生望著光头,把这壶尽著力一下打去,广明打得头昏眼暗,急伸手摸头时,郑生又是两三下,打著脑袋,扑的晕倒。」《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恶和尚把老和尚的光头捏一捏,把葫芦药酒倒出来吃了一口。」
2.头上不戴帽子。如:「他不习惯光头,一年四季总戴著帽子。」
3.梳理头发。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一折:「只是咱这等人家,要早起些,光头净面,打扮的娇媚些。」
4.光线的亮度。《老残游记》第一二回:「这县里出的灯,样式又好,火力又足,光头又大,五大洲数他第一。」
《國語辭典》:主脑(主腦)  拼音:zhǔ nǎo
1.最重要的,具有关键性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如:「幕后主脑」。《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待小生去寻著其子,才有主脑。」
2.主旨,中心。《朱子语类。卷三四。论语一六。述而篇》:「盖上三句是个主脑,艺却是零碎底物事。」
《漢語大詞典》:豪帅(豪帥)
犹首领。旧时多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军入 散关 ,则羣 氐 率服,王侯豪帅,奔走前驱。”周书·薛慎传:“ 慎 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资治通鉴·陈武帝永定元年:“ 闽中 豪帅往往立砦以自保。”
《漢語大詞典》:魁长(魁長)
首领。后汉书·张宗法雄等传论:“假署皇王者盖以十数……然其雄渠魁长,未有闻焉。”
分類:首领
《漢語大詞典》:响老(響老)
清 代农民军“捻子”(捻军前身)首领的称谓。 清 蒋湘南 《读〈汉书·游侠传〉》:“予尝视其魁,下中人耳,而所在闐门,呼曰响老。响老者,人有不平事,輙为之平……不费一钱而曲直立判。”参见“ 响捻子 ”。
《漢語大詞典》:响捻子(響捻子)
清 代农民军“捻子”首领的称谓。 清 蒋湘南 《读〈汉书·游侠传〉》:“响老者,人有不平事,輙为之平。久之,赴诉者众,赞口洋溢轰远近,如风鼓雷鸣,则成‘响捻子’也。”
《漢語大詞典》:响捻子(響捻子)
清 代农民军“捻子”首领的称谓。 清 蒋湘南 《读〈汉书·游侠传〉》:“响老者,人有不平事,輙为之平。久之,赴诉者众,赞口洋溢轰远近,如风鼓雷鸣,则成‘响捻子’也。”
《漢語大詞典》:白酋
指英军的首领。例如: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分類:首领
《漢語大詞典》:人物头(人物頭)
方言。领头人;首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九:“人家把他选成青年队长,我就说过不叫他当,小杂种硬要充人物头!”
《漢語大詞典》:魁领(魁領)
首领。 宋 沈辽 《伯少卿埋铭》:“山西诸沙门多不戒,而魁领 文鐃 尤恣横。” 李大钊 《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最近如军阀魁领的 段祺瑞 ,赞成共和则胜利。”
分類:首领
《漢語大詞典》:狼主
古时少数民族对本族君主或首领的称呼。多见于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作品。《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匈奴 狼主大怒,令 黑答麻 、 马合赤 ……领兵二万,去伐 严广 报仇。”《说岳全传》第十回:“ 撒里马达 奏道:‘狼主可将机就计,调齐七十二岛人马,凑成百万,四面埋伏;待等 宋太宗 来时,将 幽州 围困,不怕南朝天下不是狼主的。’” 刘宝瑞 《八扇屏》:“﹝ 王佐 ﹞见了 兀朮 ,口称‘狼主千岁’。”
《國語辭典》:尧舜(堯舜)  拼音:yáo shùn
唐尧与虞舜的合称,二人均为古代的圣君。《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唐。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今者陛下圣明在上,虽尧舜无以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