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僧业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3—462 【介绍】: 南朝宋女尼。彭城人,俗姓张。戒行清正,深解大乘。宋武帝深敬之。宋文帝元嘉三年王景深母施地为之立青园寺。后得潘贵妃敬重,又为立佛殿及僧房,徒众二百人。
比丘尼传·卷第二
业首。本姓张。彭城人也。风仪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弥好禅诵造次无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异。文帝少时从受三归。住永安寺供施相续。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斋肃徒众甚有风规。潘贵妃叹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为首更广寺。西创立佛殿。复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给所须寺业兴立。众二百人法事不绝。春秋稍高仰者弥盛。累以耆艾自陈众咸不许。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洁有声京县。哀久禅诵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层。阅理有勤。蔬食精进。泰始六年卒。林博览经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昙寅。兼通禅律。简绝荣华。不𨶳朝市。元徽六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30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初辟晋琅邪王大司马属。后随刘义隆为长史。深被知遇。及宋世徐羡之等废杀少帝,迫立义隆,议者致疑,义隆犹豫未决,昙首力劝,遂即帝位,是为文帝。以佐命功,擢侍中。后参与诛羡之等人,官至太子詹事。与兄王弘共执朝政,又结好彭城王刘义康,深受文帝宠信。
全宋文·卷十八
昙首,弘少弟,义熙中辟琅邪大司马属,寻为文帝冠军功曹,及移镇江陵,以为长史。永初初,随府转镇西长史。文帝即位,进侍中,领右中卫将军,寻领骁骑将军,迁太子詹事。元嘉七年卒,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九年追封豫宁县侯,谥曰文侯,有集二卷。
阚首归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简介
阚首归(?-488年),高昌国的君主之一,阚氏高昌末代君主,阚伯周之子,478年至488年在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昙首。济阴王拓跋小新成孙。宣武帝景明三年,袭爵。除齐州刺史。在州贪暴,牛马骡驴,无不逼夺。家之奴隶,悉迫取良人为妇。后为御史中丞元纂所纠,会赦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字首文。宣武帝舅。宣武帝即位,追思舅氏,肇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迁尚书令。蒙帝宠信,遂专朝政,势倾中外。正始元年,诬害北海王元详。永平元年,又诬杀彭城王元协。迁司徒。与宗室功臣矛盾日深。宣武帝死,为太尉高阳王元雍、领军于忠所杀。
全后魏文·卷四十八
肇字首文,渤海莜人。孝文昭皇后之兄。景明初,封平原郡公,拜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尚孝文妹高平公主,迁尚书令。延昌初,迁司徒。孝明即位,赐死。灵太后临朝,赠营州刺史。永熙中,赠侍中、太师、大丞相、太尉、录尚书事、冀州刺史。
尉迟皇后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595 【介绍】: 即尉迟炽繁。北周宣帝后。蜀国公尉迟迥孙女。有美色。初适杞国公宇文亮子西阳公温,以宗妇例入朝,帝逼而幸之。亮闻之,惧诛,乃反,帝遂诛温。后入宫,为长贵妃,静帝大象二年三月,立为天左大皇后。宣帝死,出为尼,改名华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晋玄晏先生裔孙也。后徙漳滨。因世居之。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首方童稚。使先服习。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名法施。八敬五仪。尼众推重。然首虽割爱。尚尔钟情。欲其夙与法流。盛沾道味。乃启于旻。授以具足。首寻周访师表。寔难其人。如是三载。始遂素心。时则年二十有二矣。虽尝冥感所證。终未易知。又祈祷于古佛塔前。佛现摩顶。而后益信不疑。自尔教成行备。会贯部文道洪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研辞覈义。亢厥宗猷。则首无与让。故未至立年。频升高座。灵裕法师。释门之雄伯也。提携缁属。亲预末筵。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以荐冥福。诏起旻师等。而首侍入关。止禅定。每敷弘之暇。考定三藏众经辞指。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况秦中专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兹则标宗控会。涣然大通。负笈之宾。日填堂宇。遵亦赞相。以成其美。 大业初。诏住大禅定道场。俄而抽撤馀资。树双塔于云门故墟。以表出家受戒之地。贞观初。天竺三藏主翻译事。诏證律义。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盖高宗在东宫。而皇后穆氏薨背。故建兹寺。以慰圣善之思。尤欲致首。以严其纪纲云。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宿疾加剧而卒。寿六十九。讣闻。皇上哀悼。诏丧事所须。有司务令周备。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皆受戒弟子。共勒碑以播芳烈。许敬宗撰文。首终始开讲。仅百遍。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姓皇甫氏。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家世丘园素居物表。随官流寓徙宅漳滨。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髫年离俗驰誉乡邦。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即稠公之神足也。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权示五门拥其三业。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览属遗教戒为师本。定慧众善自此而繁。义理相符敢违先诰。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随闻弘范如说修行。由是五众分騼。莫不就而请谒。俄而母氏辞世。复入道门。名为法施。住于官寺。深修八敬遵重五仪。志欲预有。制门誓愿奉而承则。然尼众在道。染附情深戒约是投。率多轻毁。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威服尼流声高魏土。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乃启旻授其具足。而未之许也。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恭附遵修缉谐伦伍。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不累年期必邀登讣。时过三载方遂素怀。二十有二方禀大戒。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方知感戒有实。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虽教所未闻。而行仪先备。及寻律部多会其文。明若夙知更陶神府。其有事义乖滞者。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后听道洪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寻文比义。自言迥拔。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莫尚于首矣。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懿德敏行咸共器之。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亲管缁属预在下筵。时共美之重增荣观。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若不附定通戒。行学无归。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解既冥通声光三辅。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新解润以前闻。有识悟其玄规。更开讲肆既副本愿。登即然之。每日处众敷弘。馀时却扫寻阅。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并对疏条会其前失。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之文。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去取。轻重互而裁断。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商略古今具陈人世。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再敞殊文统疏异术。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由来一乱。今并括其同异。定其废立。本疏云师所撰。今缵两倍过之。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七众周睇于贞观者。首之力矣。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而兼经通诲。道俗奔随。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沈文伏义。亘通古而未弘。硕难巨疑。抑众师之不解。皆标宗控会。释然大观。是由理思淹融。故能统详决矣。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相成之道不忘。弘赞之功靡替。遂得知归秦土。莫不宗猷法镜。始于随文末纪。终于大渐之前。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寔由匡弼之功。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闻者垂泣无不惩革。大业之始。又追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供事转厚弥所遗削。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于相州云门故墟。今名光严山寺。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蓥以珠宝饰以丹青。为列代之仪表。亦行学之资据。各铭景行树于塔右。贞观元年。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乃诏所司搜扬英达。佥议所及遂处翻传。其有义涉律宗。皆咨而取正。至于八年。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奉为太穆皇后。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广延德望咸萃其中。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百辟上闻。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其有预在徵迎。莫不咨而趣舍。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必得果心夕死可矣。始于漳表终至渭滨。随方陶诱恰穷本愿。庆本所念未几而终。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宿疹再加。卒于所住。春秋六十有九。皇上哀悼。下敕令百司供给。丧事所须务令周备。自隋至唐。僧无国葬。创开摸揩。时共重之。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并诸公卿。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至二十九日。装办方具。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众共嗟之。斯持戒力也。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县夫三百筑土坟之。种柏千株于今茂矣。慕义门学共立高碑。勒于弘福寺门。许敬宗为文。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博见之举通古罕例。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雠勘群宗多乖名实。非夫积因往世。故得情启天乘。数百年来收宗始定。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随务造仪皆施箴艾。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花香交饰蓥发堂中。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每讲出罪濯诸沈累。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自终世后此事便绝。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不觉谓之。生常初未之钦遇也。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溢目者希将还京辅。忽承即世行相自崩。返望当时有逾天岸。呜呼可悲之深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预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贤首。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一云姓康氏。康居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后延为荐福寺大德。开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其先康居国人。因姓康氏。幼知学佛。高宗时应名僧迁。参奘公译事。颇以證义润文笔受之任见称。及天后置馆翻传。首登入场之选。实叉难陀。以所赍华严梵夹。与义净复礼出新经。藏。尤有力。后义净专主译任。偕胜庄大仪等。充證义。既而后召讲新经。指镇殿金狮子。以喻天帝网。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等。于是后晓。然开寤。得未曾有。遂缉其言。为金狮子章。行于世。圣历二年十月八日。又诏讲于佛授记寺。至华严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恒景表闻。有答诏。不录。且尝以巧方便。示刹海。涉入无尽之指。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议矣。 始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传弟子智俨。俨传藏。其统绪之正如此。别疏般若心经。复号康藏国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学之选。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至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智俨付藏。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藏之善巧化诱。皆此类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洎诸梵僧罢译。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至华藏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敕云。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推藏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天下流行。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1 【介绍】: 唐时兰池州胡人。据传原名显首。玄宗开元九年四月,因兰池州降胡苦于赋役,遂自称叶护,杀大将军何黑奴,据长泉反。旋聚降户七万,攻陷六胡州。复与党项连结,攻银城、连谷。七月,为朔方大总管王晙、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击败,待宾被俘,送京师被杀。次年,其余党康愿子复反,自称可汗,为张说所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少出家,礼华严法藏为师。深达法义,遂为上首门人。该通内外,尤精于华严宗说。曾依《宝性论》立四种教。著有《华严经音义》二卷,为世所重。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苑。京兆人。华严藏法师上首弟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京兆人。少师事贤首法藏。禀受华严宗指。乃依宝藏论。丘四种教。一迷真异执教则凡夫也。二真一分半教则二乘也。三真一分满教则初心菩萨也。四真具满教则初地菩萨也。夫如来藏在众生。未尝不有而能识之者。盖寡如生盲人之未尝识其父母妻子也。诸师处判。或依或违。且集诂训二卷。专以音释一家文义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异蔚有茂才。厌彼尘寰投于净域。礼华严法藏为师。陶神练性。未几深达法义。号上首门人也。有勤无惰内外该通。华严一宗尤成精博。苑依宝性论立四种教。为有四类不识如来藏。如生盲人。则凡夫声闻辟支初心菩萨也。一迷真异执教当凡夫。二真一分半教当二乘。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四真具满教当识如来藏者也。诸师处判或依或违。然其纲领教乘一家之说。次以新译之经未有音释披读之者取决无从。遂博览经书恢张诂训。撰成二卷。俾初学之流不远求师览无滞句旋晓字源。然禀从贤首之门。不负庭训之美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昭,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俞。为首山念禅师法嗣,南岳下九世,住汾州太子院。仁宗天圣初卒,年七十八(《禅林僧宝传》卷三,《佛祖通载》作天圣二年甲子卒,《五灯全书》作真宗乾兴元年壬戌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六。今录颂、偈、诀六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1022 【介绍】: 宋僧。太原人,俗姓俞。师事首山,悟性极高。云游襄、沔间,名刹力致,八请坚卧不起。太宗淳化四年首山殁,始出住汾州太平寺,三十年说法不倦,为天下道俗仰慕。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
禅师讳善昭。生俞氏。太原人也。器识沉邃。少缘饰。有大智。于一切文字。不由师训。自然通晓。年十四。父母相继而亡。孤苦厌世相。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不喜观览。或讥其不韵。昭叹之曰。是何言之陋哉。从上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驱驰决择耳。不缘山水也。昭历诸方。见老宿者。七十有一人。皆妙得其家风。尤喜论曹洞。石门彻禅师者。盖其派之魁奇者。昭作五位偈。示之曰。五位参寻切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金刚透匣谁能晓。唯有那吒第一机。举目便令三界静。振铃还使九天归。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铓失却威。彻拊手称善。然昭终疑。临济儿孙。别有奇处。最后至首山问。百丈卷簟意旨如何。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昭曰。师意如何。曰象王行处绝狐踪。于是大悟。言下拜起。而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处。服勤甚久。辞去。游湘衡间。长沙太守张公茂宗。以四名刹请昭。择之而居。昭笑。一夕遁去。北抵襄沔。寓止白马。太守刘公昌言。闻之造谒。以见晚为叹。时洞山公隐皆虚席。众议归昭。太守请择之。昭以手耶揄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职也。前后八请。坚卧不答。淳化四年。首山殁。西河道俗千馀人。恊心削牍。遣沙门契聪。迎请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昭闭关高枕。聪排闼而入。让之曰。佛法大事。静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忧宗旨坠灭。幸而有先师。先师已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趋办严吾行矣。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天下道俗。慕仰不敢名。同曰汾州。并汾地苦寒。昭罢夜参。有异比丘。振锡而至。谓昭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言讫升空而去。昭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时楚圆守芝号上首。丛林知名。龙德府尹李侯。与昭有旧。虚承天寺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曰。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昭笑曰。老病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师诺。则先后唯所择。昭令馔设。且俶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阅世七十有八。坐六十五夏。 赞曰。风穴倦游。见草屋单丁。止住者七年。首山精严。不出山者二十年。汾州俨临人天。不越阃者三十年。是皆哲人。事业之见于微细者也。然犹卓绝如此。况其大者乎。吾何足以知之。然观其死生之际。如贾胡传吏。留即留。去即去。呜呼是其所以起临济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汾州太子院。善昭禅师。生太原俞氏。器识沈邃。少缘饰。具大智。少失恃怙。既孤苦。雅不喜世俗。遂祝发受具。杖策飘然。所至不稍停览。乃曰。从上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驱驰决择耳。不缘山水也。历参七十一员知识。最后至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进曰。师意如何。曰。象王行处绝狐踪。于是大悟。拜起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处。自是陆沈襄沔间。每为郡守。以名刹力致。前后八请。坚卧不起。及首山殁。西河道俗。协心削牍。遣沙门契聪。请师住汾州太子院。师时方闭关。聪排闼入。让以大义曰。佛法大事。靖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忧宗旨坠灭。幸有先师。先师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欲安眠哉。师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趋办严吾行矣。既至。燕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天下仰曰汾阳。而不敢名。一日上堂谓众曰。汾阳门下有西河。师子当门踞坐。但有来者即便咬杀。有何方便。入得此门。见得此人。若见此人者。堪与祖佛为师。不见此人。尽是立地死汉。如今还有人入得么。快须入取免负平生。不是龙门客。切忌遭点额。那个是龙门客。一齐点下。举起拄杖曰。速退速退。珍重。并汾地苦寒。师罢夜参。有异僧振锡至。谒师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言讫升空而去。师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时楚圆守芝。号上首。丛林知名。龙德府尹李侯。与师有旧。虚承天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曰。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师笑曰。老病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师诺则先后唯所择。昭令设馔。且俶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有侍者出众曰。和尚到处。某甲即到。亦立化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开封人,俗姓薛。薛居正后裔。徽宗宣和七年落发,深慕大乘。游天台山万年寺,谒雪巢,一见机语契会。后在嘉兴报恩寺。高宗绍兴中一日语众僧曰:吾一月后不复留矣。至期,书渔父词于室门,跏趺而逝。性爽直,嗜酒,精于绘事。
槜李诗系·卷三十
法常,开封人,丞相薛居正之裔。初依长沙华严元轼下发,遍游丛席。于首楞严经深入义海,自湖湘至万年谒雪巢,机契命掌笺翰。后首众嘉禾报恩,庚子九月语寺僧曰:一月后不复留此。十月二十一日书一词于室门就榻而逝。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常开封人。即丞相薛居正之后也。宣和七年始解尘缚。遐思高举遂依长沙益阳华严轼公剃须发。受田衣。见者狮王。居必宝社。非法不言。异轨弗顾。深慕大乘不斥小教。一日阅首楞严经。乃廓尔义天渊通法海。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台山万年参谒雪巢。一见机语契会。命掌翰笺。未几请令首众。为僧入室。大有风彩。澹然处世。不饰众缘。室中唯一矮榻馀无长物。绍兴庚子九月望日语众曰。吾一月后不复留矣。至十月二十一日书渔父词于室门曰。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书毕就榻收足而逝。塔于寺西南。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堂首座。开封人。丞相薛居正之裔。宣和七年。依长沙益阳华严元轼下发。遍游丛林。于首楞严经。深入义海。自湖湘至万年。谒云巢雪。巢一师别号也。有契。命掌笺翰。后首众报恩。室中唯一矮榻。馀无长物。一日忽语人曰。一月后不复留此。至期。往方丈谒。饭将晓。书渔父词于室门。就榻收足而逝。词曰。此事楞严常露有。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常,姓薛氏,开封人,丞相薛居正之后也。宣和七年,始解尘缚,遐思高举,遂依长沙益阳华严试公剃须发,受田衣。见者狮王,居必宝社,非法不言,异轨弗顾,深慕大乘,不斥小教。一日,阅《首楞严经》,乃廓尔义天,渊通法海。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台山万年,参谒雪巢,一见机语契会,命掌翰笺。未几,请令首众,为僧入室,殊有风彩。澹然处世,不饰众缘,室中唯一矮拓,馀无长物。绍兴庚子九月望日,语众曰:“吾一月后,不复留矣。”至十月二十一日,书《渔父词》于室门,曰:“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而今忘郤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书毕,就榻收足而逝,塔于寺西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印首座,居婺州双溪。乃南狱下十三世,实峰文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显首座,赣州(今属江西)人。初参保宁勇禅师,寻谒白云端禅师。后游湘西,寓鹿苑,参真如禅师。久而归赣上,或传住西堂而终。事见《罗湖野录》卷四。
释元礼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礼首座。闽人也。受业于焦山。初参演和尚于舒之太平。凡入室。必谓曰。衲僧家明取缁素好。经二年始发明。已见。诣方丈。演颔之。演迁五祖。以礼俱往。命分座不就。时佛眼。年方十七。有疑不能决。演曰。礼却会得。因就礼请教焉。后佛眼出世。礼尚无恙。闻其所举。尝曰。远兄名不虚得。礼崇宁间。复至五祖。或问。五祖迁他向何处去。礼云。有眼无耳朵。六月火边坐。曰。意旨如何。礼云。家贫犹自可。路贫愁杀人。复有问。金刚经云一切善法。如何是善法。礼起行曰。上是天。下是地。中间坐的坐。立的立。唤甚么作善法。其机敏如此。终老于四明之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