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白拉  拼音:bái lā
数落、责备。《醒世姻缘传》第八五回:「你呀──我同著你大舅不好白拉你的!」
《漢語大詞典》:斥驳(斥駁)
驳斥。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经中于此四行,斥驳之极详。”
分類:驳斥一分
《漢語大詞典》:辟驳(闢駁)
驳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四号刻日出版,其中数条,皆已解决。五号以下,接连闢驳,请我国民平心公决之。”
分類:驳斥
《國語辭典》:排斥  拼音:pái chì
1.排除驳斥。《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序》:「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
2.免疫学上指生物体对于非本身组织的外来物质,所产生免疫反应来抵抗的一连串变化。如人体器官移植后的发烧,便是人体的排斥作用之一。
《漢語大詞典》:力攻
(1).以武力攻伐。晏子春秋·谏下二四:“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2).极力指摘、驳斥。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经:“ 朱子 虽力攻 刘氏 ,而犹曰:‘易范之数;诚相表里。’”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祀典:“时主 王守仁 者居多,而主事 唐伯元 力攻之,盖犹祖 桂萼 等之説也。”
《漢語大詞典》:辩折(辯折)
辩驳,驳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朱子忿懥:“ 新安 平日议论,尝谓 陆氏 执拗似 告子 ,此大众所闻也。苟哭其死而为斯言,何异 刘贡父 、 关汉卿 乎?盖理之必不可信者。 杨 不能辩折,反从誚之,异哉!”
分類:辩驳驳斥
《國語辭典》:辨折  拼音:biàn zhé
对质、驳辩。《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后来冥司追去,要治他谤讪之罪,被令狐撰是长是短,辨折一番。」也作「折辨」。
分類:辩驳驳斥
《國語辭典》:弹驳(彈駁)  拼音:tán bó
弹劾驳斥。《魏书。卷三六。李顺传》:「囧性鲠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弹驳公卿,无所回避,百僚皆惮之。」
《國語辭典》:反驳(反駁)  拼音:fǎn bó
因反对而辩驳。如:「讨论问题时,不能只是一味地反驳别人。」
《漢語大詞典》:攻剥
攻击驳斥。剥,通“ 驳 ”。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请明公於墓表中书之,亦不遗其美,又不可太高,恐为人攻剥。”
分類:攻击驳斥
《漢語大詞典》:辟谬(辟謬)
驳斥谬论。 鲁迅 《二心集·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我﹞曾疑此书为 元 槧,甚招收藏者 德富苏峰 先生的不满,著论辟谬,我也略加答辩。”
屏除荒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殷 俗尚鬼,犹不闻以怪诞不经之事被诸声乐,奏於庙堂,矧辟谬崇真之盛世乎?”
《漢語大詞典》:指驳(指駁,指駮)
亦作“ 指駮 ”。指摘驳斥。 清 薛福成 《书两江总督何桂清之狱》:“ 祁公 之疏,尤令人不敢指駮。” 沙汀 《淘金记》二二:“不是吹牛,我做的事都会受高明人指驳,那就假了!”
分類:指摘驳斥
《漢語大詞典》:条驳(條駁)
逐条驳斥。 孙中山 《驳保皇报书》:“本不欲推求详辨,然其似是而非之理最易惑人,故条驳之,以塞毒焰而辟谬论。”
分類:逐条驳斥
《國語辭典》:回驳(回駁)  拼音:huí bó
否定或反驳别人所提的意见。如:「你别当面回驳他的看法,免得伤了彼此的和气。」
《漢語大詞典》:诡驳(詭駮)
(1).责难驳斥。后汉书·左雄黄琼等传论:“自 左雄 任事,限年试才,虽颇有不密,固亦因识时宜。而 黄琼 、 胡广 、 张衡 、 崔瑗 之徒,泥滞旧方,互相诡駮,循名者屈其短,筭实者挺其効。”
(2).诡异驳杂。 宋 王安石 《祭高枢密文》:“乖离诡駮,有万其辞。” 清 孙诒让 《〈周书斠补〉序》:“虽杂以阴符,间伤诡駮,然古事古谊,多足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