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觔节(觔節)  拼音:jīn jié
1.筋肉骨节。《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胁,撞了裆,几下觔节,把他打重了。」也作「筋节」。
2.做事的条理、诀窍。如:「做事要懂得觔节,才能做得又快又好。」也作「筋节」。
《國語辭典》:筋节(筋節)  拼音:jīn jié
1.筋肉骨节。也作「觔节」。
2.筋骨强壮。《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黄生又是个书生,不是筋节的,一只手如何带得住。」
3.做事的条理、诀窍。《野叟曝言》第一八回:「我倒好心和他说正经话,教他筋节,他倒挺出这样死话来。」也作「觔节」。
《國語辭典》:痛风(痛風)  拼音:tòng fēng
痛风性关节炎的别名。参见「痛风性关节炎」条。
《漢語大詞典》:痛痹
病名。中医指以疼痛剧烈为主症的痹症。《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张介宾 注:“阴寒之气,客於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总括》“风胜行痹寒痹痛”注:“寒邪胜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痹。”
《漢語大詞典》:脱柄
(1).谓骨节脱位离开。 明 单本《蕉帕记·闹钗》:“请你一顿拳头打,教脱柄。”
(2).犹落空。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此集﹞取还的交涉,恐怕是很难的,倘若扣住,也许会两面脱柄,像《二心集》一样。”
《漢語大詞典》:错闪(錯閃)
谓因动作过猛而使骨节错位或筋肉扭伤。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一折:“错闪了腰肢,擦伤了膝盖。”《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释义》:“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然后依法治之。”
《漢語大詞典》:投刃皆虚
庄子·养生主谓庖丁解牛,三年后所见皆非全牛,只见其骨节皆空虚,“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然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后因以“投刃皆虚”比喻处理事务得心应手。 晋 孙绰 《天台山赋》:“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 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所谓投刃而皆虚,为其政而则理成,去若始至,人多怀恩。”
《漢語大詞典》:锁骨观音(鎖骨觀音)
亦作“鏁骨观音”。 指遍体骨节相连的菩萨。 清 吴伟业 《王郎曲》:“鏁骨观音变现身,反腰贴地莲花吐。” 清 赵翼 《游焦山至扬州途中》诗:“锁骨观音散花女,天教枉煞老头皮。” 林纾 《译〈块肉馀生述〉序》:“古所谓锁骨观音者,以骨节钩联,皮肤腐化后,揭而举之,则全身鏘然,无一屑落者。”参见“ 锁子骨 ”。
《漢語大詞典》:锁子骨(鎖子骨)
亦作“鏁子骨”。
(1).见“ 锁骨 ”。
(2).相传 唐 大历 时, 延州 一妇人死,有西域胡僧敬礼焚香、围绕赞叹于其墓,谓彼即锁骨菩萨。“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见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延州妇人》。因指得道之人联结如锁状的骨节。 唐 李繁 《邺侯外传》:“ 李泌 辟穀,身轻,能行屏风上。每导引,骨节珊然有声,谓之锁子骨。”一本作“鏁子骨”。 宋 黄庭坚 《戏答陈季长寄黄州山中连理枝》诗之二:“ 金沙 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蹔嬋娟。” 清 赵翼 《石女歌》:“偏有金刚不坏身,幻出嬋娟锁子骨。”亦省作“ 锁骨 ”。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七:“夫锁骨连络如蔓,故动摇肢体,则有清越之声,固其然也。昔闻佛氏书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萨之身有锁骨。” 宋 苏轼 《书黁公诗后》:“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國語辭典》:高风峻节(高風峻節)  拼音:gāo fēng jùn jié
高尚的品格,坚贞的气节。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楚汉魏六朝上》:「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也作「高风劲节」。
《漢語大詞典》:批郤导窾
1.亦作"批隙导窾"。
2.谓在骨节空隙处运刀,牛体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处理事情善于从关键处入手,因而顺利解决。语本《庄子。养生主》:"批大郄,导大窾。"陆德明释文:"批,击也;郄,闲也;窾,空也。"
《漢語大詞典》:三百六十节(三百六十節)
古谓人体骨节有三百六十节。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吕氏春秋·本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淮南子·天文训》:“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 清 刘凤诰 《宿迁民》诗:“土民辨男女,骨节三百六。”
《漢語大詞典》:节拊(節拊)
抚摩骨节。《淮南子·泰族训》:“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岂节拊而毛脩之哉!”
分類:抚摩骨节
《漢語大詞典》:节凑(節湊)
指骨节之间津液聚凑之处。《素问·气穴论》:“内销骨髓,外破大膕,留於节凑,必将为败。” 王冰 注:“若留於骨节之间,津液所凑之处,则骨节之间,髓液皆溃为脓,故必败烂筋骨而不得屈伸矣。”
分類:骨节津液
《漢語大詞典》:荦荦确确(犖犖确确)
形容骨节突露瘦硬。 宋 苏轼 《无锡道中赋水车》诗:“飜飜联联衔尾鸦,犖犖确确蜕骨蛇。” 刘乃昌 注:“犖犖确确,形容骨节突露瘦硬。”参见“ 犖确 ”。
分類:骨节瘦硬
《國語辭典》:荦确(犖确)  拼音:luò què
险峻不平的样子。唐。韩愈〈山石〉诗:「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骨节烦疼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说佛今生感受骨节疼之宿世因缘。摄于兴起行经上。
佛患骨节烦疼缘
【三藏法数】
佛言:往昔罗阅祇城,有长者子,得病甚困。即呼城中大医子曰:为我治愈,大与卿财。医即治之,病既差已,不报其功。于后复病,又治之。差至三,不报。后复得病,续呼治之。医子曰:前已三治三差,而不见报,见欺如此。今我治彼,当令断命。即与非药,病遂增剧而死。时医子者,则我身是。病子者,今提婆达兜是。我时与非药致死,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故有骨节烦疼也。(梵语提婆达兜,即调达,华言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