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周髀算经(周髀算经)  拼音:zhōu bì suàn jīng
书名。出于商、周之间,二卷。记载勾股算法。
《国语辞典》:髀骶  拼音:bì dǐ
猴类臀部上的红色硬皮,裸露在外,不长毛。也称为「臀胝」、「臀疣」。
《骈字类编》:贵髀(贵髀)
礼记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
《韵府拾遗 纸韵》:贯髀(贯髀)
晋书毛宝传宝军为祖焕桓抚所破宝中箭贯髀彻鞍使人蹋鞍拔箭夜奔船所
《漢語大詞典》:髀盖(髀蓋)
即古代天文学家所倡的盖天说。因出自《周髀》,故称。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况夫星气之占始于 臾区 ,勾股之学始于 隶首 ,地图之学始于髀盖,九章之术始于周礼,地员之説创自 管子 。”
《漢語大詞典》:髀秋(髀鞦)
马鞍上的皮带。亦为马桶上篾箍的谐音。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一样髀鞦窟洞下。” 徐朔方 等校注:“髀,或为鞴或鞁字之讹。鞴、鞦都是马具,一面又以鞴、鞦谐音指马桶上的篾箍。箍, 江 南方言也可以叫‘秋’。大意説马和马桶一样有鞦。”
《國語辭典》:髀肉复生(髀肉復生)  拼音:bì ròu fù shēng
汉末时代,刘备寄住荆州多年,因见自己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已经长了出来,于是发言感叹。语本《三国志。卷三一。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用以比喻或自叹久处安逸,壮志未酬,虚度光阴。《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泪。」《野叟曝言》第二○回:「连日缠绵床席,几令我有髀肉复生之叹!今日且挝一回羯鼓,以博贤妹们一笑。」也称为「髀肉之叹」。
分類:骑马大腿
《漢語大詞典》:髀石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用具。亦为一种游戏器具。元史·太祖纪:“復前行至一山下,有马数百,牧者唯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元朝秘史卷三:“ 札木合 将一个麅子髀石与 帖木真 , 帖木真 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 札木合 。” 李文田 注:“《契丹国志》曰: 宋真宗 时, 晁迴 往 契丹 贺生辰,还言国主皆佩金玉锥,又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然则髀石乃击兔所用,以麅鹿之骨角或铜灌而成也。 杨宾 《柳边纪略》曰: 宁古塔 童子相戏,多剔麞麅麋鹿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岁时閒暇,虽壮者亦为之。据 杨 此文,则此风不特 蒙古 ,并可知 帖木真 与 札木合 所以交换髀石之故,噶什哈即满洲语指髀石也。”
《國語辭典》:髀枢(髀樞)  拼音:bì shū
在人体盘骨的下方,与下肢股骨相接之处,凹陷如臼,股骨即嵌入其中。也称为「髀臼」、「髋臼」。
分類:外侧凹陷
《漢語大詞典》:髀殖
即髀石。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闲时节打髀殖,醉时节歪唱起。”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某正在本处与小厮每打髀殖。”参见“ 髀石 ”。
《漢語大詞典》:髀石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用具。亦为一种游戏器具。元史·太祖纪:“復前行至一山下,有马数百,牧者唯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元朝秘史卷三:“ 札木合 将一个麅子髀石与 帖木真 , 帖木真 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 札木合 。” 李文田 注:“《契丹国志》曰: 宋真宗 时, 晁迴 往 契丹 贺生辰,还言国主皆佩金玉锥,又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然则髀石乃击兔所用,以麅鹿之骨角或铜灌而成也。 杨宾 《柳边纪略》曰: 宁古塔 童子相戏,多剔麞麅麋鹿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岁时閒暇,虽壮者亦为之。据 杨 此文,则此风不特 蒙古 ,并可知 帖木真 与 札木合 所以交换髀石之故,噶什哈即满洲语指髀石也。”
《漢語大詞典》:打髀殖
亦作“ 打髀石 ”。 一种游戏。剔鹿类腿前骨,灌以铜锡,堆地上掷之,中者尽取所堆。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某正在本处与小廝打髀殖。”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我的大孩儿 费得雄 ,他也是个好汉,常在教场中和小的每打髀殖耍子。”元朝秘史卷三:“ 帖木真 十一岁, 於斡难 河冰上打髀石时, 札木合 将一个麅子髀石与 帖木真 , 帖木真 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 札木合 ,做了安答。” 李文田 注:“元史·太祖本纪曰:‘路逢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据此,则打髀石乃 漠 北旧俗也。”按,此俗曾流行于我国东北一带,满语称“噶什哈”。 清 杨宾 《柳边纪略》卷四:“童子相戏,多剔麞麅麋鹿前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
分類:游戏铜锡
《漢語大詞典》:打髀石
见“ 打髀殖 ”。
《漢語大詞典》:打髀殖
亦作“ 打髀石 ”。 一种游戏。剔鹿类腿前骨,灌以铜锡,堆地上掷之,中者尽取所堆。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某正在本处与小廝打髀殖。”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我的大孩儿 费得雄 ,他也是个好汉,常在教场中和小的每打髀殖耍子。”元朝秘史卷三:“ 帖木真 十一岁, 於斡难 河冰上打髀石时, 札木合 将一个麅子髀石与 帖木真 , 帖木真 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 札木合 ,做了安答。” 李文田 注:“元史·太祖本纪曰:‘路逢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据此,则打髀石乃 漠 北旧俗也。”按,此俗曾流行于我国东北一带,满语称“噶什哈”。 清 杨宾 《柳边纪略》卷四:“童子相戏,多剔麞麅麋鹿前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
分類:游戏铜锡
《骈字类编》:雀髀
本草石斛注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名麦斛一种茎大如雀髀叶在茎头名雀髀斛
《漢語大詞典》:牢髀
羊、豕的腿肉。仪礼·少牢馈食礼:“佐食设俎,牢髀横脊一。” 胡培翚 正义:“牢兼羊豕。”
《漢語大詞典》:惊肉生髀(驚肉生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绍 遣将道路奉迎,身去 鄴 二百里,与 先主 相见”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 备 住 荆州 数年,尝於 表 刘表 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 表 怪问 备 , 备 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以“惊肉生髀”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宋 刘源 《水调歌头》词:“人人惊肉生髀,郤日欲挥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