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僧伽像
指 唐 高僧 僧伽大师 塑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寺西南隅僧伽像,从来有灵,至今百姓上幡繖不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貌堂堂,声朗朗,头直上只少个圆光,却便似揑塑来的僧伽像。”参见“ 僧伽 ”。
《國語辭典》:僧伽  拼音:sēng qié
梵语saṁgha的音译。意为大众或会议。佛教用以指出家团体。《大智度论》卷三:「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漢語大詞典》:尊种(尊種)
谓有慧根的高僧。 唐 李华 《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释宫尊种,龙扶出池。舍位成道,为天人师。”
分類:高僧
《漢語大詞典》:支公好
晋 高僧 支道林 爱养鹰。后用以为典。 宋 梅尧臣 《腊日出猎因游梅山兰若》诗:“鹰想 支公 好,人思 灞上 狂。”参见“ 支公 ”。
分類:高僧
《漢語大詞典》:支公
(1).即 晋 高僧 支遁 。字 道林 ,时人也称为“林公”。 河内 林虑 人,一说 陈留 人。精研庄子《维摩经》,擅清谈。当时名流 谢安 、 王羲之 等均与为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 余嘉锡 笺疏:“建康实録八引《许玄度集》曰:‘ 遁 字 道林 ,常隐 剡东山 ,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 遁 曰:“贫道爱其神骏。”’” 明 高启 《南峰寺》诗:“悬灯照静室,一礼 支公 影。”
(2).泛称高僧。 唐 李白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卓絶道门秀,谈玄乃 支公 。” 宋 苏轼 《书辨才白雪堂壁》诗:“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 支公 久不归。”
《国语辞典》:弘一  拼音:hóng yī
近代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擅长于书画、篆刻。曾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留日时名岸,号叔同。回国后在天津、浙江、南京等地学校任教。主编过《音乐小杂志》、《文美杂志》,兼乐曲创作。民国七年在杭州从虎跑寺了悟和尚出家,隔年于灵隐寺受具足戒。自此一改过去浪漫的生活,清苦自持,不收徒、不建寺,以弘扬《南山律》为毕生之志,创设南山律学院。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道祖略谱》等及《演讲集》行世。
《国语辞典》:慧沼  拼音:huì zhǎo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650~714)俗姓刘,淄州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先后师事玄奘、窥基,精通法相唯识之学。在唯识宗的弘扬,他除了充实窥基的学说,并批判圆测、道證等诸家异说,使窥基一系的唯识,取得正统的地位,世称为「淄州大师」。与窥基、智周并称「唯识三祖」。
《国语辞典》:道绰(道绰)  拼音:dào chuò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卫。唐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他是继承北魏昙鸾净土思想的大师,也是净土宗的创始人之一。提倡称名念佛,自己日念七万遍,度众无数,当时晋阳、太原、汶水三县七岁以上男女没有不称阿弥陀佛名号的,可见他化人之深。著有《安乐集》二卷,将净土法门作系统的阐述,为净土宗的要籍。
《国语辞典》:圆测(圆测)  拼音:yuán cè
唐代一代高僧的法号。(西元613~696)本新罗人。十五岁游学长安,从法常、僧辩学习经论。玄奘回国后,前往就学,精研唯识。他对唯识的见解常将真谛和玄奘之说并列,不加可否。所以被视为玄奘门下的异端。著有《解深密经疏》四十卷、《仁王经疏》六卷等多种。尤其解《深密经疏》于九世纪初由法成译成藏文,对西藏佛教有重大的影响。弟子有道證、太贤等。
《国语辞典》:安世高  拼音:ān shì gāo
人名。生卒年不详,东汉高僧。名清,以字行之。原安息国太子,后出家为僧。桓帝建和二年来到洛阳,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之一。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人本欲生经》等。
《漢語大詞典》:雁门偈(雁門偈)
指高僧所写之诗。 唐 鲍溶 《酬江公见寄》:“曾答 雁门 偈,为怜同社人。多惭 惠休 句,偕得此阳春。”参见“ 雁门僧 ”。
分類:高僧
《漢語大詞典》:雁门僧(雁門僧)
指 东晋 高僧 慧远 。 慧远 , 雁门郡 楼烦 人,曾主持 庐山 东林寺 ,善诗文,与 刘遗民 、 宗炳 、 慧永 等结白莲社。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释慧远》。 唐 杜牧 《行次白沙馆先寄上河南王侍郎》诗:“歌惭渔浦客,诗学 雁门僧 。” 唐 灵澈 《远公墓》诗:“空悲 虎溪 月,不见 雁门僧 。”
《漢語大詞典》:仰山翁
指 唐 高僧 慧寂 。曾修行于 江西 仰山 ,故称。与 沩山 (今 湖南 宁乡 西) 灵祐 同为佛教禅宗沩仰宗始祖。相传 灵祐 嗣法于 百丈怀海 , 慧寂 又嗣法于 灵祐 。 宋 苏辙 《浴罢》诗:“怳如 仰山翁 ,欲就 潙叟 卜。”参见“仰山”。
《漢語大詞典》:仰山
山名。在今 江西 宜春 南。 唐 属 袁州 。佛教禅宗沩仰宗始祖之一的 唐 高僧 慧寂 曾修行于此,并以此为号。 唐 韩愈 《袁州祭神文》之三:“ 袁州 刺史 韩愈 ,谨以少牢之奠,祭於 仰山 之神。”
《漢語大詞典》:龙象会(龍象會)
高僧说法供佛的集会。 明 刘基 《寄赠怀渭上人》诗:“ 燕山 帝京龙象会,璿基宝林发关键。”
《漢語大詞典》:唐僧取经(唐僧取經)
唐 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 (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宋 元 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 元 吴昌龄 《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曾演义其事。自 明 吴承恩 《西游记》小说行世,“唐僧取经”遂成为 中国 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泗州和尚
唐 西域高僧 僧伽 大师,曾在 泗州 临淮县 建造寺院,人称 泗州和尚 。 中宗 时迎入 长安 , 景龙 四年卒,归葬 临淮 。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王延彬 独据 建州 ,称伪号。一旦大设,为伶官作戏辞云:‘只闻有 泗州和尚 ,不见有五县天子。’”参阅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僧伽》
《漢語大詞典》:盐水佛(鹽水佛)
以达赖或高僧棺内渗出的盐水和黄土做成的小佛像。 清 许光世 《西藏新志》:“如达赖及尊贵之高僧圆寂,歛尸棺内,塞之以盐,盐水漏於棺底,则以黄土和之,作小佛像,名盐水佛,最为贵重。得之甚艰,若得之者,异常寳重,永传於家。”
《国语辞典》:菩提流支  拼音:pú tí liú zhī
北天竺的高僧。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来洛阳,居大宁寺。与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共译世亲的《十地经论》,被尊为地论师相州北派之祖。此外尚译有《佛名经》、《入楞伽经》、《宝性论》等凡三十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