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十三科
(1). 宋 元 明 时中医分科。 宋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风、眼、疮肿兼折疡、产、口齿兼咽喉、针兼灸、金镞兼书禁十三科; 元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杂医、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十三科; 明 代则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十三科。参阅元史·选举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医科明史·职官志三
(2). 元 明 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3). 元 明 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綾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製上件颜色,一、餬料麦麪,一、餬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餬刷,一、铰练,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闕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
《漢語大詞典》:厌祷(厭禱)
以巫术祈祷鬼神。旧唐书·萧复传:“又言公主行厌祷,其子 位 为祷文。”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二:“下里庸人,多信厌祷,小儿妇女,甚重符书。”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剖疑》:“或告主淫乱,且厌祷,上大怒。”
《國語辭典》:无神论(無神論)  拼音:wú shén lùn
否定神存在的理论、学说,统称为「无神论」。相对于有神论而言。
《漢語大詞典》:祝誓
向鬼神祝告求助。 汉 王充 论衡·言毒:“小人皆怀毒气,阳地小人毒尤酷烈,故 南越 之人,祝誓輒效。”
《漢語大詞典》:走魂
巫者弄术,谓灵魂离开躯壳,赴诉鬼神,以祈福禳灾。 五代 齐己 《夏云曲》:“男巫女覡更走魂,焚香烛天天不闻。”
《國語辭典》:阴状(陰狀)  拼音:yīn zhuàng
自杀的人用来申冤抒愤的遗书。
《漢語大詞典》:贯渎(貫瀆)
谓惯于亵渎鬼神。贯,通“ 惯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贯瀆鬼神,慢弃刑法。” 杜预 注:“贯,习也。瀆,易也。” 杨伯峻 注:“ 杨树达 先生《读左传》云:‘瀆当为嬻,説文:嬻,媟嬻也。’意为习惯于侮慢鬼神。”
《漢語大詞典》:忌祟
迷信谓禁忌鬼神作祸。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凡以忌祟治家者,求富而其极皆贫。故有‘知星宿,衣不覆’之谚。古言无虚,不可不察也。”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尝有不知蚕者,出口动手,皆为忌祟,不得蚕滋甚,为忌祟滋多,犹自以犯之也。”
《漢語大詞典》:冥愿(冥願)
对鬼神许的愿。 唐 陈子昂 《为人请子弟出家表》:“先臣恳诚,未效他日,所以乞遂冥愿,敢覬天恩。”
分類:鬼神
《漢語大詞典》:厉坛(厲壇)
祭无祀鬼神的坛。明史·礼志四:“厉坛: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 洪武 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 玄武湖 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清 黄遵宪 《都督僉事瑞岩万公墓表》:“新败之后,走死者载道。公即敛骨埋之,设厉坛以祀。”
分類:鬼神
《國語辭典》:祟书(祟書)  拼音:suì shū
旧俗记录某日得病为某鬼作祟的书。《醒世姻缘传》第三回:「一边叫人往真武庙陈道士家,借了一本祟书来到。查看三十日系灶神不乐,黄钱纸五张、茶酒、糕饼送至灶下吉。」
《漢語大詞典》:祝禬
祭祀鬼神,以求降福除灾。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盖 开元 间, 惠宣太子 被疾, 明皇 自祝禬。”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旌旗藏怒,祝禬牖衷。”
《国语辞典》:宣室志  拼音:xuān shì zhì
书名。唐张读撰。十卷。补遗一卷。内容为鬼神灵异的神话传说。因取汉文帝宣室受釐,召贾谊问鬼神事的典故作为书名,故称为「宣室志」。
《国语辞典》:撒纸钱(撒纸钱)  拼音:sǎ zhǐ qián
指将祭祀鬼神所使用的冥纸,分撒给鬼魂,以求平安。通常用于发生意外事故、容易出事等处。如:「北宜公路的九弯十八拐,是最容易出车祸之处,因此常有人在此处撒纸钱,以求平安。」
《漢語大詞典》:幽飨(幽饗)
祭献鬼神。 南朝 齐 谢超宗 《齐太庙乐歌肆夏乐》:“礼既升,乐以愉。昭序溢,幽饗餘。”
分類:祭献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