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魔万箭
【佛学大辞典】
(杂语)意谓微少之恶,亦极可怕也。归元直指有曰:「见一魔事,则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则千锥劄耳。」
七坛炎魔天天供
【佛学大辞典】
(修法)设七处坛场,供养阎魔王之法会也。
八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魔又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为八魔。是前四为凡夫之魔,后四为二乘之魔也。涅槃经二十二曰:「八魔者,所谓四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法华文句六曰:「圆教法身安处空理,无复通别二惑八魔等畏,故言踞师子床也。」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佛学次第统编】
四魔又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为八魔。是前四为凡夫之魔,后四为二乘之魔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十种魔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军)
十坛焰魔天供
【佛学大辞典】
(修法)供养冥道十王之法式也。
十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三,业魔,杀等恶业,障蔽正道,害慧命者。四,心魔,我慢之心,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五,死魔,人之寿命有限,妨修道,害慧命者。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作种种之障碍,害人之修道者。七,善根魔,执著自身所得之善根,不更增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八,三昧魔,三昧者禅定也,耽著于自身所得之禅定,不求升进,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九,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不能开导人,障蔽正道,害慧命者,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执著,障蔽正道,害慧命者。见华严疏钞二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能迷惑事理。三、业魔,杀等恶业,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人的寿命有限,妨碍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执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进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禅定,耽著于自身所得的禅定,不求升进。九、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不能开导人。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执著,障蔽正道。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引华严疏钞云十魔:
一、蕴魔 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二、烦恼魔 贪等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三、业魔 杀等恶业,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四、心魔 我慢之心,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五、死魔 人之寿命有限,妨修道害慧命者。
六、天魔 欲界第六天主,作种种之障碍,害人之修道者。
七、善根魔 执著自身所得之善根,不更增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八、三昧魔 三昧者,禅定也。耽著于自身所得之禅定,不求升进,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九、善知识魔 悭吝于法,不能开导人,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十、菩提法智魔 于菩提法,起自执著,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众生智慧之命;又翻作障,能于修道之人而作障难故也。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著五蕴之法,起惑造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
〔二、烦恼魔〕,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著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烦恼魔。(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业魔〕,谓一切恶业为魔也。盖杀盗淫妄诸罪恶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业魔。
〔四、心魔〕,谓一切我慢之心为魔也。盖心怀贡高,常生憍慢,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心魔。
〔五、死魔〕,谓人寿尽命终为魔也。盖业报已毕,舍离现生之处,障蔽修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死魔。
〔六、天魔〕,谓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为魔也。盖此天为欲界之主,见人修道,以为失我眷属,空我宫殿,即兴魔事,恼乱行者,令人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天魔。
〔七、善根魔〕,谓著所修一切善法为魔也。盖修行之人,或得一善,即生取著之心,更不加修,由是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善根魔。
〔八、三昧魔〕,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著于所得禅定为魔也。盖修禅之人,得一三昧,久味耽著,不求升进,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三昧魔。
〔九、善知识魔〕,谓悭吝于法而为魔也。盖于一切诸法,起执著心,不能开导于他,障蔽正道,令人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善知识魔。
〔十、菩提法智魔〕,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著一切法而为魔也。盖修行之人,于菩提之法,起智执著,坚守不舍,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菩提法智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三昧魔
【佛学大辞典】
(异类)十魔之一。
【三藏法数】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著于所得禅定为魔也。盖修禅之人,得一三昧,久味耽著,不求升进,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三昧魔。
三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四魔之中除死魔其馀之三魔也,等觉之菩萨,除此三魔。璎珞本业经上曰:「超度三魔。」(参见:魔)。【又】止持会集音义释三魔曰:「一、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而五蕴魔亦摄其中。二、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摄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三、死魔。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殁也。行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案此又为于四魔中除阴魔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善知识魔。二,三昧魔。三,菩提心魔。是华严经所说十魔中之后三也。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者:
一、善知识魔   二、三昧魔   三、菩提心魔
是华严经所说十魔中之后三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大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恶魔之大者。
天子魔
【佛学大辞典】
(天名)四魔之一,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天主及天民障碍佛道者。智度论五曰:「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中略)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著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
天子业魔
【佛学大辞典】
(天名)四魔之一,天子魔也。以前世之业感此魔报,故谓之业。
天魔
【佛学大辞典】
(天名)天子魔之略称,四魔之一。第六天之魔王也。其名云波旬,有无量之眷属,常障碍佛道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云魔罗,此译云障,能为修道作障碍也。亦名杀者,常行放逸而自害身故,即第六天主也。名曰波旬,此云恶爱,即释迦佛出世魔王名也。诸佛出世,魔各不同。如迦叶佛时魔名头师,此云恶瞋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三藏法数】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三藏法数】
谓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为魔也。盖此天为欲界之主,见人修道,以为失我眷属,空我宫殿,即兴魔事,恼乱行者,令人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天魔。
天魔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魔与外道。共害佛道者。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行持钞下一曰:「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
【佛学常见辞汇】
天魔与外道,二者皆喜欢为害佛道。梵网经说:「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俗语佛源】
「天魔」,居欲界天顶及色界天顶,领执世乐,故生邪见,憎嫉贤圣涅槃道法。「外道」,史料载有六师外道,经上说有九十六种外道,「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楞严经》说:「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洗心非正」是说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认为,凡修禅定,先须洗涤从前所有邪恶知见,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贮藏甘露。一有不尽,便足以致魔。「阴魔」依身心而起,「天魔」等则是外魔入心。若能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为修道的障碍。如《楞严经》卷一说:「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娑毗迦罗」译言「金头」或「黄发」,谓其发黄如金,为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妨道的一个例子。后沿用以指邪门歪道。如《朱子语类·论语》:「淳于髡是个天魔外道,本非学于孔孟之门者。」也作「邪魔外道」。见于《药师经》卷下:「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沿用如《儒林外史》第一回:「若是八股文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禹振声)
天魔波旬
【佛学大辞典】
(天名)波旬者,魔王名。(参见:天魔)。四十二章经曰:「佛初成道,天魔波旬以三旬娆乱耳。」
天魔
【佛学大辞典】
(天名)天子魔之略称,四魔之一。第六天之魔王也。其名云波旬,有无量之眷属,常障碍佛道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云魔罗,此译云障,能为修道作障碍也。亦名杀者,常行放逸而自害身故,即第六天主也。名曰波旬,此云恶爱,即释迦佛出世魔王名也。诸佛出世,魔各不同。如迦叶佛时魔名头师,此云恶瞋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三藏法数】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三藏法数】
谓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为魔也。盖此天为欲界之主,见人修道,以为失我眷属,空我宫殿,即兴魔事,恼乱行者,令人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天魔。
五阴魔
【佛学大辞典】
(譬喻)四魔之一。与五蕴魔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