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三峡无猿
 
三声断肠
 
三声猿
 
猿三叫
 
猿鸣泪沾裳
 

《水经注疏》卷三十四〈江水〉~2834~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閒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其閒,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例句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孟郊 巫山曲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 孟郊 巫山高

猿鸣孤月夜,再使泪沾裳。 张说 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

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徐凝 观钓台画图

闻道建溪肠欲断,的知断著第三声。 戴叔伦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

猿叫三声断,江流一水通。 戴叔伦 次下牢韵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 常建 岭猿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李端 送刘侍郎

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今白头。 杜牧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杜甫 秋兴八首

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 杜荀鹤 秋夜闻砧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杜荀鹤 长安冬日

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有愁。 无名氏诗

悲猿何处发,郢路第三声。 皇甫冉 赋得郢路悲猿

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雍裕之 江上闻猿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韦庄 黄滕山下闻猿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骆宾王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典故
鶗鴃侵
 
鶗鴃鸣


《楚辞》卷二《离骚》
恐鷤鴃之先鸣兮,使百草为之不芳。
《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上》
《反离骚》颜师古注:「鷤鴃鸟一名买䤥,一名子规,一名杜鹃,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鷤音大系反。鴃音桂。鷤字或作鶗,」

例句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孟郊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骅骝当远步,鶗鴂莫相侵。 柳宗元 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

鸟畏闻鶗鴂,花惭背牡丹。 许棠 留别故人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七

典故
匣中剑鸣

相关人物
颛顼


《拾遗记》卷一
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例句

讵怜冲斗气,犹向匣中鸣。 骆宾王 和李明府

典故
一牛鸣


《能改斋漫录》卷七〈事实·五百弓一牛鸣〉~68~
王荆公诗:「卧占宽间五百弓。」又诗:「白下亭东鸣一牛。」又诗:「潮沟直下两牛鸣。」案:唐《西域记》云:「夫数量之称,谓踰缮那,旧曰由旬。踰缮那者,曰古圣王一日军行。旧传一踰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踰缮那四十里为八拘卢舍。八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为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

例句

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王维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

典故
一夜惊秋
 
一叶知秋
 
一叶秋风
 
一叶鸣秋


《淮南子》卷十六〈说山训〉~550~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岁时广记》卷之三〈秋景·一叶落〉~92~
唐人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例句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杜牧 早秋客舍

典故
呦呦鹿鸣


《毛诗正义》卷九之二〈小雅·鹿鸣之什·鹿鸣〉~35~
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典故
相关人物
雍门子狄


《说苑》卷四《立节》
越甲至齐,雍门子狄请死之,齐王曰:「鼓铎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之?为人臣之礼邪?」雍门子狄对曰:「臣闻之,昔者王田于囿,左毂鸣、车右请死之,而王曰:『子何为死?』车右对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毂鸣者工师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车右曰:『臣不见工师之乘而见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知有之乎?」齐王曰:「有之。」雍门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鸣吾君也,岂左毂之下哉?车右可以死左毂,而臣独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颈而死。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归,齐王葬雍门子狄以上卿之礼。

例句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吴军。 王维 老将行

典故
载飞鸣


《毛诗正义》卷十二之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49~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汉·毛氏传:「脊令不能自舍,君子有取节尔」东汉·郑玄笺:「载之言,则也则飞则鸣,翼也,口也,不有止息。」

例句

方因旧桃李,犹冀载飞鸣。 皇甫冉 上礼部杨侍郎

《漢語大詞典》:第三声(第三聲)
(1).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唐 戴叔伦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闻道 建溪 肠欲断,的知断著第三声。” 唐 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楚 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2).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漢語大詞典》:越甲鸣君(越甲鳴君)
汉 刘向 说苑·立节:“ 越 甲至 齐 , 雍门子狄 请死之。 齐王 曰:‘鼓鐸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之?为人臣之礼邪?’ 雍门子狄 对曰:‘臣闻之,昔者王田於囿,左轂鸣,车右请死之,而王曰:“子何为死?”车右对曰:“为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知有之乎?’ 齐王 曰:‘有之。’ 雍门子狄 曰:‘今 越 甲至,其鸣吾君也,岂左轂之下哉?车右可以死左轂,而臣独不可以死 越 甲也?’遂刎颈而死。是日, 越 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 齐王 有臣钧如 雍门子狄 ,拟使 越 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归。”后以“越甲鸣君”为忠君爱国之典。 陈玉树 《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诗:“ 越 甲鸣君情共愤,百蛮终献吉光裘。”
分類:车右刎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