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65,分78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鸣禽
鸣榔
蝉鸣
鸣鸡
夜鸣
鸣佩
马鸣
鸣笳
雷鸣
风鸣
虫鸣
鸣鞭
鸣鼓
鸣鹤
鸣声
《國語辭典》:鸣禽(鳴禽)  拼音:míng qín
泛指善鸣的鸟类。多属雀形目,特徵为身小、嘴上全包以角质,发声优美,如燕、雀等。南朝宋。谢灵运 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國語辭典》:鸣榔(鳴榔)  拼音:míng láng
渔人以椎击船后近柁的横木,使鱼惊伏以便捕捉。唐。李白 送殷淑诗:「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又不是采莲女拨棹声,又不是捕鱼叟鸣榔动。」
《漢語大詞典》:鸣桹(鳴桹)
亦作“ 鸣榔 ”。 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於前,鸣长桹於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唐李白《送殷淑》诗之一:“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謡。” 王琦 注:“所谓鸣榔者,常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犹叩舷而歌之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笠纶竿,击短版,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桹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 明 张煌言 《舟次听雨分得长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郁达夫 《星洲旅次有梦而作》诗:“ 钱塘江 上听鸣榔,夜梦依稀返故乡。”
《骈字类编》:蝉鸣(蝉鸣)
魏晋 陆机 拟明月皎夜光诗 翻翻归雁集,嘒嘒寒蝉鸣。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其一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
唐 卢纶 送邓州崔长史 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
唐 李端 送友人还洛 去国渡关河,蝉鸣古树多。
唐 元稹 解秋十首 其三 日暮江上立,蝉鸣枫树黄。
唐 刘禹锡 送分司陈郎中秖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 蝉鸣官树引行车,言自成周赴玉除。
唐 马戴 山行偶作 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
宋 文天祥 又赋 其四 苦吟肩鹤瘦,多病耳蝉鸣。
元 华幼武 次元翚见寄韵 蝉鸣野外秋,雁叫沙头月。
分类:蝉鸣
《漢語大詞典》:鸣鸡(鳴雞)
啼鸣的雄鸡;雄鸡啼鸣。 汉 张衡 《西京赋》:“右有 陇坻 之隘,隔阂华戎, 岐 、 梁 、 汧 、 雍 , 陈宝 鸣鸡在焉。” 唐 韩偓 《故都》诗:“掩鼻计成终不觉, 冯驩 无路斅鸣鸡。” 明 刘基 《无寐》诗:“夜长无寐待鸣鸡,及至鸡鸣梦却迷。”
《骈字类编》:夜鸣(夜鸣)
唐 钱起 早下江宁 宿浦有归梦,愁猿莫夜鸣。
分类:夜鸣
《漢語大詞典》:鸣佩(鳴珮)
亦作“ 鸣珮 ”。
(1).佩玉。《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洁。” 李周翰 注:“鸣珮,所佩玉也。”
(2).比喻出仕。 明 唐顺之 《赠袁御医芳洲》诗:“鸣佩偶随供奉侣,下帘长对道家言。”参见“ 鸣玉 ”。
分類:佩玉出仕
《國語辭典》:鸣玉(鳴玉)  拼音:míng yù
1.古时富贵人家常佩带宝玉为饰,一有动作,佩玉便相触发声,因此称为「鸣玉」。《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
2.击玉发出响声。《文选。陆机。文赋》:「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国语辞典》:马鸣(马鸣)  拼音:mǎ míng
人名。为一、二世纪的中印度诗人、佛教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论经》。
《漢語大詞典》:鸣笳(鳴笳)
(1).笳笛。古管乐器名。 汉 时流行于 西域 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鐸,吹鸣笳。”
(2).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三国 魏 曹丕 《与梁朝歌令吴质书》:“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於后车。” 宋 王安石 《晏元献挽辞》之一:“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其垒外松棚下,餘贼方瞭望,余骤发矢伤数人,贼错愕间, 江西 兵展旗鸣笳以进。”
《國語辭典》:雷鸣(雷鳴)  拼音:léi míng
1.打雷。空中放电发出巨大声响。《晋书。卷九五。艺术列传。戴洋》:「雷鸣人上,明使君当远佞近直,爱下振贫。」《文明小史》第五三回:「华岩上更有一桩奇景,就是瀑布,有二十多丈宽,七十多丈长,望上去烟云缭绕,底下漭腾澎湃,有若雷鸣。」
2.比喻发出打雷般的声响。宋。苏轼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一递里暗昏昏眼前花发,一递里古鲁鲁肚里雷鸣,这孙虫儿一身忍饿,教孙大郎万代留名。」《孽海花》第二四回:「此时恍若一个霹雳从青天里打入顶门,顿时眼前火爆,耳内雷鸣。」
《骈字类编》:风鸣(风鸣)
唐 杜甫 随章留后新亭会送诸君 日动映江幕,风鸣排槛旗。
唐 刘禹锡 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 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
《骈字类编》:虫鸣(虫鸣)
唐 吴少微 相和歌辞 长门怨 空阶白露色,百草寒虫鸣。
唐 王维 秋夜独坐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唐 李嘉祐 送从弟归河朔 秋日平原路,虫鸣桑叶飞。
宋 张耒 福昌秋日效张文昌二首 其二 枣篱虫鸣村路曲,道边古坟生野菊。
宋 杨万里 夏夜追凉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元 周权 次韵秋望 虫鸣莎径宵初永,雁落芦汀月未生。
分类:虫鸣
《國語辭典》:鸣鞭(鳴鞭)  拼音:míng biān
1.挥鞭。唐。储光羲 长安道诗:「鸣鞭过酒肆,袨服游倡门。」唐。刘长卿 少年行:「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2.旧时,仪仗中使人肃静的鞭形器具,振动时能发声。《宋史。卷一四四。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伞扇,鸣鞭。」《明史。卷五三。礼志七》:「又凡早朝,御华盖殿,文武官于鹿顶外东西立,鸣鞭,以次行礼讫。」也称为「静鞭」。
《漢語大詞典》:鸣鼓(鳴鼓)
(1).即鼓。《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縶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淮南子·氾论训》:“撞大鐘,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
(2).击鼓。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七:“盗息无鸣鼓,朝迴自走车。” 宋 徐竟 《高丽图经·礼成港》:“舟侧欲倾,人大恐惧,即鸣鼓招众。”
(3).借指声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作邑启事:“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张弓;欲竭吏能,恐圣门之鸣鼓。”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昔 子产 增赋, 浑罕 致讥, 冉有 倍粟, 仲尼 鸣鼓;盖据末反本之难也。”参见“ 鸣鼓而攻 ”。
《國語辭典》:鸣鼓而攻(鳴鼓而攻)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群起声讨。《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如今见我这等回来,他们竟自闭门不纳,还道我不是安份之徒,竟大家鸣鼓而攻起来。」
《分类字锦》:鸣鹤(鸣鹤)
晋宫阁名邺有鸣鹤园蒲萄园薛道衡 豫章行 鸳鸯水上萍初合,鸣鹤园中花并新。
分类:园圃
《漢語大詞典》:鸣声(鳴聲)
呼声;叫声。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或賔客盈坐,鸣声聒耳。”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养鸡:“鸡栖宜据地为笼,笼内著栈,虽鸣声不朗,而安稳易肥。” 宋 范成大 《次韵唐致远雨后喜凉》:“竹窗日暮转萧瑟,春有促织鸣声悲。”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