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观音山(观音山)  拼音:guān yīn shān
1.地名。在大陆地区黑龙江省佛思亨山之北,内兴安岭之东。
2.山名:(1)粤秀山的别名。参见「粤秀山」条。(2)位于大陆地区江苏省江宁县北观音门外,北滨大江,上有燕子矶。(3)位于大陆地区江苏省丹阳县东北,漕河的东岸,有玉乳泉。也称为「惠山」。(4)位于大陆地区广东省英德县东南,跨从化县界。(5)位于大陆地区云南省鹤庆县县西南。也称为「方丈山」。(6)位于大陆地区贵州省水城县,有褐铁矿。(7)位于台湾北部、淡水河河口南侧,隔河与大屯山对峙。因形状像观音平躺,故称为「观音山」。
《漢語大詞典》:东三省(東三省)
东北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的合称。1945年 日本 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曾将原东北三省划分为 辽宁 、 辽北 、 安东 、 吉林 、 松江 、 合江 、 黑龙江 、 嫩江 和 兴安 等九省,合称“东九省”。旋解放,均撤销。
《国语辞典》:于斌  拼音:yú bīn
人名。(西元1901~1978)字野声,黑龙江兰西人。上海震旦大学毕业,罗马圣多玛斯学院哲学博士。天主教神父,毕生献身宗教事业,历任南京区主教、总主教、枢机主教、辅仁大学校长。热心社会公益与国家福祉,民国六十七年,参加教宗保禄六世葬礼,逝世于罗马。
《国语辞典》:鄂诺河(鄂诺河)  拼音:è nuò hé
河川名。即黑龙江的上游,位在外蒙古的东北部,为成吉思汗发祥之地。参见「斡难河」条。
《漢語大詞典》:拖日气
赫哲族的小雪橇。流行于黑龙江地区。将两根直径5厘米、长约3米的柞、榆、桦树干两端砍薄,弯成弓形,使之上翘;再用木柱、横撑连结,中间铺树枝即成。可坐人或运物品。用五至十只狗牵引,载重约250千克。
《漢語大詞典》:绥芬河市
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滨绥铁路终点。1975年设市。以绥芬河得名。人口3.67万(1995年)。是中俄边境的重要城市。有铁路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相通。
《国语辞典》:精奇里江  拼音:jīng qí lǐ jiāng
河川名。位于黑龙江北,发源于斯塔诺尾山,向东南流,注入黑龙江,全长一千二百三十六公里。清代咸丰八年(西元1858)瑷珲条约沿江地区割让给俄国,今属阿穆尔省。
《国语辞典》: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  拼音:jiāng dōng liù shí sì tún
地名。位于黑龙江东岸,与瑷珲县相对。六十四屯原指六十四个村落,面积约为二万方公里,为中国早期移民的农垦区。亦为清代中俄瑷珲条约所划定之精奇里河以南地区。
《国语辞典》:小兴安岭(小兴安岭)  拼音:xiǎo xīng ān lǐng
山脉名。位于黑龙江省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是黑龙江、嫩江及呼兰河的分水岭。
《国语辞典》:完达山脉(完达山脉)  拼音:wán dá shān mài
山脉名。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长白山脉北段的馀脉。南起鸡西市麻山区,沿鸡西市与牡丹江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的边界向东北延伸,至双鸭山市饶河县北部没入三江平原,为乌苏里江及其支流挠力河的分水岭。
《国语辞典》:拜泉县(拜泉县)  拼音:bài quán xiàn
县名。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南,双阳河北岸。本名巴拜,境内地势平坦,多水泊,物产有麻、烟叶、兽皮、大麦、杂粮等。
《国语辞典》:朝鲜语(朝鲜语)  拼音:cháo xiān yǔ
朝鲜族使用的语言。系属未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使用人口约一百七十六万。此外主要分布于北韩和南韩。分东北、西北、中部、东南、西南、济州岛等六大方言。有元音和谐现象。辅音中,塞音、塞擦音按松紧和气流性质分为三套,擦音s也分松紧。体词有格和数,谓词有态、尊称、时、式和阶称等语法范畴,用追加后加成分的办法表示。句子的主语一般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前,修饰语在被饰词之前。
《国语辞典》:瑷珲县(瑷珲县)  拼音:ài hún xiàn
县名。位于黑龙江省孙吴县北,濒黑龙江西岸,前临黑龙江的天堑,背负冈峦的屏障,形势险要,为东北边疆重镇,有北黑铁路经此。清咸丰八年(西元1858)中俄签瑷珲条约于此。今大陆地区改置黑河市。
《国语辞典》:呼兰河(呼兰河)  拼音:hū lán hé
河川名。发源于黑龙江省铁骊县东北的布伦山。南流经庆城、绥化等县,至呼兰县而注入松花江。
《国语辞典》:黑河屯  拼音:hēi hé tún
地名。在黑龙江省瑷珲县北,位黑龙江中游西岸,与俄国的海兰泡隔江相对。为黑龙江的航运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