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耳满鼻满(耳滿鼻滿)  拼音:ěr mǎn bí mǎn
耳朵和鼻子都装满了。形容听得很熟。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
分類:耳朵鼻子
《漢語大詞典》:丰准(豐準)
高鼻子。 清 焦循 《周县丞传》:“公状长八尺餘,丰準,口横濶,面赤色,虬髯。”
分類:鼻子
《漢語大詞典》:回回鼻
一种假面具。面具上画有一个很大的鼻子。《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 狄员外 正在极躁,只见 狄希陈 戴了一个回回鼻子,拿了一根木斫的关刀。”《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头长身大的学生,戴着回回鼻跳搭,极的个老子象猴似的!”
《國語辭典》:黑家鼠  拼音:hēi jiā shǔ
动物名。一种家鼠,尾巴细长,鼻子尖、耳大,全身灰黑色,容易传播疾病。也称为「黑鼠」。
《國語辭典》:哼儿哈儿(哼兒哈兒)  拼音:hēng ér hā ér
1.拟声词。形容鼻子和嘴发出的声音。多用以表示鄙视、不在意。如:「他哼儿哈儿了几声,转身就走,对刚刚发生的事,一点也不在乎。」
2.斥责声。《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值堂的见了,倒摆出满脸的悻悻之色,朝他哼儿哈儿的赶他走开。」
《漢語大詞典》:白鼻子
指鼻子上涂抹白粉的京剧脸谱,属丑角。借喻狡诈的性格。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在实际上,忠勇的人思想较为简单,不会神经衰弱,面皮也容易发红,倘使他要永远中立,自称‘第三种人’,精神上就不免时时痛苦,脸上一块青,一块白,终于显出白鼻子来了。”
《國語辭典》:鼻腔  拼音:bí qiāng
鼻的中空部分,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前通鼻孔,后通咽喉。鼻孔的鼻毛,可过滤随空气进入呼吸道的尘埃或异物,鼻腔上部黏膜中则有嗅觉细胞,能分辨气味。
《漢語大詞典》:鼻青眼肿(鼻青眼腫)
鼻子发青,眼睛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众人齐上,把一个德行之儒做下了个胯下之客,打得鼻青眼肿。”《糊涂世界》卷九:“要是那一种劣马,不要説一个 乌大人 ,就是十个 乌大人 也跌得鼻青眼肿了。” 王安忆 《小鲍庄》二六:“两张鼻青眼肿的脸,就这么泪眼婆娑地相对着,傻笑着。”亦比喻遭受严重打击、挫折的狼狈相。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现在 蒋介石 在其他各战场,碰得鼻青眼肿。”
《漢語大詞典》:抽鼻子
指反复有声地抽动鼻子
反复吸鼻子不让鼻涕从鼻孔流出(如发生于感冒)
《漢語大詞典》:赤查
指鼻子尖患有红色斑点,为皮肤病之症状。 元 戴良 《沧洲翁传》:“且其鼻赤查而色泽,即告之曰:‘此得之湎酒,酒毒暴悍,而风暑乘之。’”参见“ 酒渣鼻 ”。
《國語辭典》:酒渣鼻  拼音:jiǔ zhā bí
病名。患者鼻部及其周围出现鲜红色斑点,再逐渐变成暗红色,其上并有无数微血管分布,且形成结节及肿疡,能从结节中挤出皮脂分泌物,可以四环黴素治疗。也称为「酒糟鼻」。
《國語辭典》:嗤之以鼻  拼音:chī zhī yǐ bí
从鼻子里发出冷笑。表示不屑、鄙视。如:「他每每大言不惭,惹得众人对他嗤之以鼻。」
《漢語大詞典》:气哼哼(氣哼哼)
形容生气时鼻子发出声音。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贾璉 进来,向炕上一瞧,也不言语,走到里间,气哼哼的坐下。”
《國語辭典》:牛鼻子  拼音:niú bí zi
1.讥称道士之词。说法有二:一、道士头上的高髻很像牛鼻子。二、相传道教始祖李聃骑牛出函谷关,后世乃以牛鼻子称道士。《醒世姻缘传》第一三回:「似这臭牛鼻子、秃和尚,就是万年没有汉子也不养他。」《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九回:「你这个牛鼻子,我也不奈你何。」
2.大陆地区指关键、要害。如:「这下可抓到了城市改革的牛鼻子。」
《漢語大詞典》:可鼻
适合人们用鼻子嗅闻。例如: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分類:适合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