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羯句摘剑龙
【佛学大辞典】
(异类)龙名。大日经疏二曰:「商祛龙,羯句摘剑龙。」
诸龙众
【佛学大辞典】
(异类)八部众之一。
【三藏法数】
诸龙众者,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佛学大辞典】
(异类)梵语,那伽Na%ga,长身,无足,蛇属之长也。八部众之一。有神力。变化云雨。智度论曰:「那伽,秦言龙。」梵语杂名曰:「龙,梵名曩誐。」善见论十七曰:「龙者长身无足。」慈云之天竺别集上曰:「天龙一鳞虫耳,得一渧之水,散六虚以为洪流。」辅行四曰:「龙得小水以降大雨。」五不思议之中有龙之不思议。孔雀王经,大云经等说诸龙王之护持佛法。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叫做伽,八部众之一,有神通力,能变化云雨。
【三藏法数】
龙者神灵之物,孔雀经及大云等经,各列诸龙并龙王名字不一,皆言其能护持佛法也。
龙有三苦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又曰三热,(参见:三热)
龙女
【佛学大辞典】
(异类)娑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之女,八岁,诣灵鹫山,现成佛之相。法华经提婆品曰:「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佛前,头面敬礼二世尊(释迦与多宝)足。(中略)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有速得佛者否?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中略)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中略)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于现前,头面礼敬。(中略)尔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谓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中略)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此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间变为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龙子
【佛学大辞典】
(异类)大海龙子,常为金翅鸟所食,龙王请佛,得袈裟一缕,免其难。见海龙王经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大海龙子。龙子常为金翅鸟所食,龙王请佛,得袈裟一缕,因而得免于难。
龙王
【佛学大辞典】
(异类)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
【佛学常见辞汇】
龙类之王。
【俗语佛源】
民间把他当作司雨之神,传说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龙王在梵语中是nagarajah的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法华经·序品》中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修吉、德义伽、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谓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众生之烦恼消灭。西晋竺法护译有《海龙王经》,谓佛在灵鹫山说法时,海龙王率众来听法,生欢喜心,礼请佛至海底龙宫。佛坐狮子座上,宣说妙法,化导龙众。中国民间关于「海龙王」的神话传说,显然是受了佛经影响而有的。唐·谷神子《博异志·许汉阳》记载「海龙王诸女及姨妹六七人过归洞庭」。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孙悟空到海底龙宫向海龙王借宝的故事。相传龙宫多藏宝物,故浙中民谚有「海龙王岂少宝」之说,比喻豪富者应有尽有。见清·翟灏《通俗编·禽鱼》。(李明权)
五类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集经须弥藏品曰:「善住龙王为一切象龙王,婆难陀龙王为一切蛇龙王,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龙王,婆楼那龙王为一切鱼龙王,摩那苏婆帝龙王为一切虾蟆龙王也。」
七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莲华龙王。二,翳罗叶龙王。三,大力龙王。四,大吼龙王。五,小波龙王。六,持驿水龙王。七,金面龙王。见最胜经一。
八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序品曰:「有八龙王难陀龙王Nanda,跋罗陀龙王Upananda,娑伽罗龙王Sa%gara,和修吉龙王Va%snki,德叉迦龙王Taks!aka,阿那婆达多龙王Anavatapta,摩那斯龙王Manasvln,优钵罗龙王Utpalaka,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八十一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于名义大集一六七。
一百八十五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于大云请雨经。
龙王兄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说目连尊者降伏难头和难兄弟之二龙。
龙王吼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参见:五大力菩萨)
龙牙
【佛学大辞典】
(地名)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初参翠微并临济,后嗣洞山。见五灯会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