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龟策(龜策)  拼音:guī cè
龟甲和蓍草,为古时占卜吉凶的用具。指占卜。《楚辞。王逸。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百僚荡恐,皆曰龟策能言。」也作「龟筴」。
《國語辭典》:龟卜(龜卜)  拼音:guī bǔ
一种古代占卜的方式。钻凿灼烧龟甲,使产生裂纹,据以预测吉凶。
《漢語大詞典》:龟藏(龜藏)
(1).将占卜所用龟甲珍藏起来。史记·龟策列传:“略闻 夏 殷 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 周 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 南朝 梁元帝 《和刘尚书侍五明集诗》:“龟藏踰啟筮, 鲁 史冠春卿。”
(2).见“ 龟藏六 ”。
《漢語大詞典》:龟藏六(龜藏六)
谓龟遇危险便将头尾和四足缩入甲中以避害。后因比喻人的才智不外露或深居简出,以免招嫉惹祸。语本杂阿含经卷四三:“过去时世,有河中草,有龟於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兾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 唐 陈陶 《题僧院紫竹》诗:“从来道生一,况伴龟藏六。” 宋 苏轼 《寄傲轩》诗:“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 清 姚鼐 《朱石君中丞视赈淮上途中见示长句次韵》之一:“此身未作龟藏六,扰扰人间同一局。”亦作“ 龟六藏 ”。 金 李澥 《漫书》诗:“胸怀平日窗八达,伎俩只今龟六藏。”亦省作“ 龟藏 ”。 宋 范成大 《春晚卧病而燕宫海棠已烂熳矣》诗:“游骑行歌莫相笑,遨头六结已龟藏。”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为甚么定要龟藏在你自己的生活里,做些虚伪的表现呢?”
《國語辭典》:龟玉(龜玉)  拼音:guī yù
龟甲和美玉,古代的国宝。《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文选。刘琨。答卢谌诗》:「如彼龟玉,韫椟毁诸。」
《漢語大詞典》:后甲(後甲)
(1).《易·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朱熹 本义:“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后甲三日,丁也。”后因以“后甲”指下午。
(2).指甲后三日之丁日。 宋 范成大 《次韵郊祀庆成》:“庆期符后甲,元日际初辛。”
(3).龟甲后部。周礼·春官·龟人“与其体,辨之” 唐 贾公彦 疏:“此龟前甲长,后甲短。”
《國語辭典》:顽皮(頑皮)  拼音:wán pí
1.调皮,不听教诲。如:「这个孩子太顽皮了,打破玻璃,又伤了手!」
2.顽固,不驯服。《三国演义》第九○回:「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
3.顽皮的人。《西游记》第三八回:「唐僧怒道:『这个顽皮!这早晚还不睡,吆喝甚么?』」
《國語辭典》:灼龟(灼龜)  拼音:zhuó guī
古代占卜的方法。烧炙龟甲,视其裂纹,以测吉凶。《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
《漢語大詞典》:作龟(作龜)
古代有大事,用火灼龟甲,视其裂纹,以卜吉凶,称“作龟”。《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 郑玄 注:“国之大事,待蓍龟而决者有八,定作其辞,於将卜以命龟也。”周礼·春官·大卜:“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眂高作龟。” 郑玄 注:“作龟,谓以火灼之,以作其兆也,春灼后左,夏灼前左,秋灼前右,冬灼后右。”
《漢語大詞典》:龟蓍(龜蓍)
龟甲和蓍草。古代占卜之具。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九:“蓍末大於本为卜吉,次蒿、次荆,皆如是。龟蓍皆月望浴之。” 明 马中锡 《辠言》:“ 贾谊 謁 司马季主 外龟蓍而论圣贤; 扬雄 从 严君平 依卜筮而谈忠孝。”
《國語辭典》:龟贝(龜貝)  拼音:guī bèi
古代用龟甲所制成的货币。《史记。卷三○。平准书。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國語辭典》:占卜  拼音:zhān bǔ
用龟甲、蓍草、铜钱、牙牌等推断吉凶祸福。《晋书。卷一○○。列传。张昌》:「少为平氏县吏,武力过人,每自占卜,言应当富贵。」《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占卜既好,只索放心前去。」
《漢語大詞典》:阳卜(陽卜)
(1).用火灼龟甲,观其裂纹,以断吉凶的一种占卜。国语·吴语:“曩君之言, 周 室既卑,诸侯失礼於天子,请贞於阳卜,收 文 武 之诸侯。” 韦昭 注:“龟曰卜,以火发兆,故曰阳。言 吴 欲正阳卜,收復 文王 、 武王 之诸侯,以奉天子。”一说占卜以问外事。周礼·春官·天府“以贞来岁之媺恶” 唐 贾公彦 疏:“问卜内曰阴,外曰阳。”
(2).占卜时用三枚钱掷之,钱有字的一面称阳,背面则为阴。用以掷卦的钱以阳面显示,则为阳卜。琼剧《狗衔金钗》第二场:“ 梅茂芳 :掷就掷,苍天有眼,城隍应该灵。如说我 梅茂芳 偷钗,示阳卜三个,不是我偷,就示阴卜三个。”参见“ 掷卦 ”。
《漢語大詞典》:掷卦(擲卦)
古代用蓍草占卜,后人代以钱。用三枚钱,三掷卦成,故称。 清 翟灏 通俗编·艺术:“《挥麈録》:掷卦以钱,自 严君平 始。 唐 诗:井有 君平 掷卦钱。”参阅 清 王维德 辑《卜筮正宗·以钱代蓍法》
《漢語大詞典》:甲骨
龟甲和兽骨。 商 周 时代用以契刻卜辞。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社会》:“甲骨上面的文字,是 殷 朝皇帝行动的记载,考古最可靠的材料莫过于此了。”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序说:“最初发现甲骨的是 潍县 的商人。”参见“ 甲骨文 ”。
《國語辭典》:甲骨文  拼音:jiǎ gǔ wén
商代人占卜时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陆续发现,为中国有实物可證的最早文字。也称为「卜辞」、「龟甲文字」、「契文」、「贞卜文字」、「殷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文字」。
《漢語大詞典》:筮龟(筮龜)
(1).潜伏在蓍丛下的龟。尔雅·释鱼:“六曰筮龟。” 郭璞 注:“常在蓍丛下潜伏。” 邢昺 疏:“《龟策传》云,传曰:‘上有檮蓍,下有神龟。’又云:‘闻蓍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 清 唐甄 潜书·任相:“ 显帝 之任 居正 也,畏之如严师,信之如筮龟,无言不从,无规不改,虽 太甲 、 成王 有所不及。”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但我不明卜法,又无筮龟,实在无从措手。”
(2).指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
《漢語大詞典》:守龟(守龜)
天子诸侯占卜用的龟甲。据周礼,此龟甲由专人(称龟人)掌守,故称。左传·昭公五年:“寡君闻君将治兵於敝邑,卜之以守龟,曰,余亟使人犒师,请行以观王怒之疾徐,而为之备,尚克知之。”管子·小匡:“庶神不格,守龟不兆,握粟而筮者屡中。”《孔子家语·好生》:“ 臧氏 家有守龟者,名曰蔡。”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臧氏二龟:“蔡者,国君之守龟,出 蔡 地,因以为名焉。”亦指掌管龟卜的人。国语·鲁语下:“老请守龟卜室之族。” 韦昭 注:“守龟,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