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眼之龟
【佛学大辞典】
(譬喻)大海有龟,腹有一眼。随波浮游于中,遇大木之穴则乘之,偶风吹来,遂覆此木,龟仰向其腹之一眼,当于浮木之孔,见日月之光,此譬希有难逢之际遇(见十住论之鳌眼持头),盲龟之喻少异之。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鳖头入板孔。」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鳖头入板孔。」
盲龟
【佛学大辞典】
(譬喻)盲龟遇浮木难,以譬受人身难,值佛教难。(参见:浮木)
浮木
【佛学大辞典】
(譬喻)幸运难遇,譬如海中之盲龟逢浮木也。杂阿含经十六曰:「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中略)凡夫漂流五趣海,还复人身,甚难于此。」涅槃经二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法华经八曰:「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辅行记五之二曰:「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尔时海中复有浮木,唯木一孔,可立龟身。此龟三千年,方得一出,亿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孔?」
金龟
【佛学大辞典】
(杂名)此世界之最底为虚空,是曰空轮,空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为须弥山及海陆。密教以金轮之形为方角,观如金龟也。按秘藏记末,谓密教之道场观,于水轮之上观波罗字为金龟,观此金龟,周遍法界,背生大莲华,其上有八峰之须弥山。而此金龟为佛性。何则?因是佛性能游生死涅槃,如龟之能游水(生死),与陆(涅槃),故曰佛性。
【佛学大辞典】
(动物)四灵之一。介族也。
盲龟浮木
【佛学大辞典】
(譬喻)涅槃经二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值浮孔。」同二十三曰:「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圆觉经曰:「浮木盲龟难值遇。」称扬诸佛功德经中曰:「一切世界设满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有一盲龟,于百岁中,乃一举头。欲值于孔,斯亦甚难。求索人身,甚难甚难。」
龟藏六
【佛学大辞典】
(譬喻)人之六识,譬如龟之藏六支也。杂阿含经四十三曰:「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复如是。(中略)尔时世尊,即说偈曰: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又见涅槃经一。
龟不慎言
【佛学大辞典】
(譬喻)过去世时,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为亲友。后池水涸竭,二雁议言今此池水涸竭,亲友必受大苦。议已,语龟言:此池水涸竭,汝无可生之理,宜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汝著于大水处。衔木时,慎不可语。便衔之经过聚落,诸小儿见之,皆言雁衔龟去。龟即瞋言:何预汝事?便失木,坠地死。见法苑珠林八十二。
龟毛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有名无实之物也。智度论十二曰:「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成实论二曰:「世间事中,兔角龟毛,蛇足监香风色等,是为无。」止观十上曰:「人我如龟毛兔角不可得。」宗镜录四十六曰:「如辩兔角之大小,了龟毛之短长。」楞伽经二曰:「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楞严经一曰:「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龟玆
【佛学大辞典】
(地名)Kuche,又作丘慈,俱支曩,屈支。汉西域古国名。唐置龟玆都督府。安西都护尝治此。即今新疆库车县地。国治延城。在今库车城南百四十里。沙雅县北四十里。古来佛教繁昌之地。鸠摩罗什之生国也。西域记一曰:「屈支国,旧曰龟玆。」玄应音义四曰:「丘玆或言龟玆,正言屈支也,屈音居勿反。多出龙马。左传云屈产之乘。」梵语杂名曰:「龟玆俱支曩。」详细见西域记一。
龟毛兔角
【俗语佛源】
在佛教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有龟毛兔角的譬喻。如《楞严经》卷一说:「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大智度论》卷十二亦说:「如龟毛兔角,亦但有名而无实。」这就是说龟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是有名无实的。宋·苏辙《栾成集》卷十二诗曰:「龟毛兔角号空虚,既被无收岂是无?自有真无遍诸有,灯光何碍也嫌渠。」这首诗有深刻的哲理,他说的「真无」就是「法性」,也就是一切皆空的「空理」。此空理遍一切法(诸有)。他是借「龟毛兔角」之无,来进一步说明诸法空寂之理。但是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则说,在「商纣之时,大龟生毛,兔生角,兵甲将兴之象也。」这只是一种传说,不可信。如果那时龟生毛,兔生角,何以数千年来又没有这种现象呢?所以龟毛兔角毕竟是无,这是可以断言的。(无名氏)
六喻──龟藏六
【三藏法数】
(出法句譬喻经)
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想念不除,六根贪染,曾无宁息,不能入道。佛知其可度,化作沙门,至彼寄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便欲啖龟。龟乃缩其头尾,及与四足,藏于甲中,遂不能啖。于是道人问沙门曰: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加害。沙门答云: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即说颂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六情即六根也。)
〔一、头喻眼〕,头喻眼者,谓龟以头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被一切色尘之所害也。
〔二、前左足喻耳〕,前左足喻耳者,谓龟以前左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被一切声尘之所害也。
〔三、前右足喻鼻〕,前右足喻鼻者,谓龟以前右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鼻根,不令嗅香,则不被一切香尘之所害也。
〔四、后左足喻舌〕,后左足喻舌者,谓龟以后左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被一切味尘之所害也。
〔五、后右足喻身〕,后右足喻身者,谓龟以后右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被一切触尘之所害也。
〔六、尾喻意〕,尾喻意者,谓龟以尾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被一切法尘之所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