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齐
在质或量方面、大小或程度上不一致的;多变的,可变的,不规则的,不均匀的。例如:脉律不齐。
《國語辭典》:错落(錯落)  拼音:cuò luò
1.参差相杂的样子。《文选。班固。西都赋》:「随侯明月,错落其閒。」《晋书。卷三六。卫瓘传》:「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2.酒器。「错」文献异文作「凿」。唐。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银含凿落盏,金屑琵琶槽。」
《國語辭典》:失真  拼音:shī zhēn
1.指一个物体、影像、声音、波形或其他形式资讯,与原有形狀或其他特徵不完全相符的现象。也称为「畸变」。
2.与真相不合。唐。李白〈詶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诗:「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
《漢語大詞典》:不集
(1).无成就;不成功。《诗·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毛 传:“集,就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日之事,幸而集, 晋国 赖之。不集,三军暴骨。” 杜预 注:“集,成。”
(2).不栖止。列子·杨朱:“鸿鵠高飞,不集污池。”
(3).不齐一,不一致。汉书·晁错传:“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百不当十。” 颜师古 注:“集,齐也。”
《國語辭典》:相左  拼音:xiāng zuǒ
1.互相违异。如:「意见相左」。
2.不相遇。《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必要先去,所以告假去了。正不知仁兄却又到此,可不两相左了。」
《漢語大詞典》:差参(差參)
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漢語大詞典》:离德(離德)
心志不同,不一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吉 也闻之,弃同即异,是为离德。”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三:“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
《漢語大詞典》:两辞(兩辭)
(1).诉讼双方的话。书·吕刑:“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曾运乾 正读:“两辞,两造之讼辞也。”
(2).不一致的话,不相同的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义奴:“末鞠 信甫 。 信甫 曰:‘杀人者,某也,孤实不知,守亦无贿。既被锻鍊无完肤,终无两辞。’”
《國語辭典》:不壹  拼音:bù yī
不专一。《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左传。成公十三年》:「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國語辭典》:散沙  拼音:sǎn shā
比喻分散、不团结。如:「我们不能像一盘散沙,应该坚强的团结起来。」
《漢語大詞典》:暌异(暌異)
(1).相抵触,不一致。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 鼎 因曰:‘臣始初与 张浚 如兄弟,近因 吕祉 辈离间,遂尔暌异,今同相位,势不两立。’”
(2).分离。明史·列女传二·倪氏:“性纯孝,舅早世,悯姑老,朝夕侍寝处,与夫暌异者十五年。”
《國語辭典》:纷歧(紛歧)  拼音:fēn qí
混乱不一致。如:「他们夫妻俩常常为教育子女的问题而意见纷歧。」
《国语辞典》:有出入  拼音:yǒu chū rù
不一致、有差距。如:「他所说的和事实有出入。」《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龙启瑞列传》:「(庞大坤)究心音韵之学,尝谓顾、江、戴、段、孔、王诸家分部互有出入者,以入声配隶无准耳。」
《國語辭典》:阳性(陽性)  拼音:yáng xìng
1.进行某种试验或化验结果的表示方法。亦用以表示体内曾被某种病原体感染,或对某种药物有过敏反应。
2.某些语言,对于名词、代词、形容词皆有阴性、阳性、中性的区分,不可错用。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
《國語辭典》:歧出  拼音:qí chū
1.分歧,从旁而出。清。恽敬〈香山先生家传〉:「自百氏横议,先王之道崎岖榛莽,分裂歧出。」
2.错杂不一致。如:「这篇论文观点歧出,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