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懵懵
重浊
惺松
浑水
朣朣
呐呐
洋然
溟蒙
醉迷
漶漫
迷头
浑浊
发热
函胡
散光
《國語辭典》:懵懵  拼音:méng méng
1.无知的样子。唐。岑参〈感旧赋〉:「上帝懵懵,莫知我冤。」
2.模糊不明的样子。南朝梁。江淹〈贻袁常侍〉诗:「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
《漢語大詞典》:重浊(重濁)
(1).浓重浑浊。《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去买了二两好茶叶……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2).谓声音低沉粗重。世说新语·轻诋“何至作老婢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声调很急促,很重浊,显然他把眼前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3).谓字体臃肿鄙俗或文字繁冗凝滞。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 开元 、 天宝 以后,﹝字体﹞变为肥厚,至 苏灵芝 辈,几於重浊。”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七》:“自 园 ( 李园 )用事以下,冗复重浊,殆不可读。”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同一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书家, 苏灵芝 字肥而重浊, 颜真卿 字肥而健壮,人品不同,书品也不同。”
(4).犹言不清白,糊涂。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俺生活不重浊,不住的运水提浆,炊盪时烧柴拨火。”
《漢語大詞典》:惺松(惺鬆)
(1).形容声音轻快。 宋 辛弃疾 《鹊桥仙·赠人》词:“风流标格,惺鬆言语,真个十分奇絶。”
(2).清醒。 宋 杨万里 《雪后东园午望》诗:“天色轻阴小霽中,昼眠初醒未惺鬆。”
(3).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她揉着惺松的睡眼,歪过头来。”
《國語辭典》:浑水(渾水)  拼音:hún shuǐ
1.浑浊不清的水。如:「下过雨后,地上的坑洞积满了一滩滩的浑水。」也作「混水」。
2.比喻昏乱、肮脏的处境。《红楼梦》第九○回:「所以设下这个毒法儿要把我拉在浑水里,弄一个不清不白的名儿也未可知。」也作「混水」。
《漢語大詞典》:朣朣
昏暗不清貌。
分類:昏暗不清
《國語辭典》:呐呐(吶吶)  拼音:nà nà
说话困难、言语不畅的样子。《礼记。檀弓下》:「其言呐呐然,如不出其口。」也作「讷讷」。
《漢語大詞典》:洋然
(1).犹茫然。模糊不清。墨子·经说下:“意,相也。若‘楹轻於秋’,其於意也洋然。” 谭戒甫 校释:“洋然,犹言汒然;汒洋叠韵联绵字,义得通也。又集韵:‘汒,亦作芒;通作茫。’则茫然,犹言茫昧然,不可知之貌也。”
(2).舒缓自在貌。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予尝见丞相 荆公 喜放生,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莫不洋然。”
忧思貌。 明 宋濂 《凝道记上》:“ 龙门子 仰瞻俯睨,洋然若有得者,乃赋《白云》之歌……歌罢,復北面而叹。”
《漢語大詞典》:溟蒙
亦作“ 溟蒙 ”。
(1).小雨貌。 元 张昱 《船过临平湖》:“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余方独行前村,天忽阴晦,小雨溟濛,沾余衣袂。”
(2).昏暗;模糊不清。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被褐守山东》:“上瞻既隐軫,下睇亦溟濛。”周书·刘璠传:“縈回兮琐散,暠皓兮溟濛。” 唐 郑谷 《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 芜湖 春荡漾,梅雨昼溟濛。”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曙光溟濛露华满,轻云阁日天沉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六章:“余在月色溟濛之下,凝神静观其脸,横云斜月,殊胜端丽。”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六日》:“天忽溟蒙,风大起,微有凉意。”
(3).引申为蒙胧。 前蜀 韦庄 《清平乐》词:“碧窗望断燕鸿,翠帘睡眼溟濛。”
(4).形容草木茂密。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被箘簵之窈蔚,结篠荡之溟濛。” 唐 费冠卿 《挂树藤》:“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 清 田雯 《翠微寺》诗:“詰曲歷石齿,沿溪树溟濛。”
(5).指 溟海 。 明沈鲸《双珠记·风鉴通神》:“春融桃浪激诸贤,鯤化 溟濛 会独出。”参见“ 溟海 ”。
亦作“ 溟蒙 ”。谓天地初形成时的混沌状态。 清 陶澄 《游香岩寺》诗:“何人开溟蒙,特具广长舌?” 章炳麟 《五无论》:“世界初成,溟濛一气,液质固形皆如烟聚,佛谓之金藏云, 康德 谓之星云,今人谓之瓦斯气,儒者则以太素目之。”《诗刊》1978年第1期:“ 盘古 开天处,想当初,天崩地裂,水云凝伫。万里溟蒙飞巨钺,陨石纷如急雨。”
《漢語大詞典》:溟海
(1).神话传说中的海名。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 溟海 者,天池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登 玄圃 者,悟丘阜之卑;浮 溟海 者,识池沼之褊。”
(2).大海。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 越王 句践 稽首再拜曰:‘昔者,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与 吴 人战,军败身辱,遗先人耻,遯逃出走,上栖 会稽山 ,下守溟海,唯鱼鱉是见。’” 唐 高适 《同群公出猎海上》诗:“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 清 顾炎武 《天津》诗:“内以辅神京,外彻溟海际。”
(3).指沙漠。 唐 崔湜 《塞垣行》:“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
《漢語大詞典》:醉迷
因酒醉而迷糊不清。《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若早是醉迷,又望坑而行,必见颠坠。” 宋 吴文英 《浣溪沙·陈少逸席用联句韵有赠》词:“湖上醉迷 西子 梦,江头春断倩离魂。” 茅盾 《子夜》三:“ 吴少奶奶 便像醉迷似的扑在 雷参谋 胸前,她的脸恰靠在 雷参谋 肩头。”
《漢語大詞典》:漶漫
(1).模糊不清。 宋 张君房 《〈云笈七籤〉序》:“然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 明 高攀龙 《武林游记》:“﹝神运石﹞上刻‘神运’字,旁多款识,然漶漫不可读矣。” 茅盾 《动摇》二:“这门上本刻着一副对联,蓝地红字,现在已经剥落漶漫,仅存字的形式了。”
(2).犹荒废。 明 袁宗道 《邹翁寿序》:“自吾邑有翁,而窶人多以饱,寒者或以温,行者不苦无梁,而贤人之祠不至漶漫,则公之行也。”
(3).散乱;散漫。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叙》:“其辞旨固不甚谬戾於本,特其漶漫散杂,亡足采者,非以解颐,足鼓掌耳。” 清 纳兰性德 《赋论》:“中世 杜牧 之辈始推陈出新,更为奇肆,实以开 宋 人漶漫无纪极之风,而赋之体又穷矣。”
(4).迷茫无际。 清 黄景仁 《泗州喜洪大从姑孰来》诗:“春水久漶漫,将毋顿涂泥。” 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槃》:“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左也是漶漫,右也是漶漫。”
《國語辭典》:迷头(迷頭)  拼音:mí tóu
糊涂。《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太太听了,好不欢喜,那知他这个头,磕的一点儿不迷头。」
《國語辭典》:浑浊(渾濁)  拼音:hún zhuó
1.不清洁、不清澈。如:「这条河因受到严重污染而浑浊不堪。」也作「混浊」。
2.比喻尘世、尘途。《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高祖曰:『卿不比在前浑浊之时。』张良答曰:『我王若要回朝,请我王到茅庵献清茶一盏。』」
《國語辭典》:发热(發熱)  拼音:fā rè
1.一种生理病理反应。是指身体控制体温的神经中枢为因应身体所需将体温设定至高于正常范围。最常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黴菌等。癌症、自体免疫疾病和药物等也是可能的原因。也称为「发烧」、「发热反应」。
2.放出热量。如:「灯泡点久了会发热。」
3.比喻冲动、不冷静。如:「你脑袋发热?连这种事都答应!」
4.迷恋于某事。如:「他正对电视游乐器发热呢!」
《漢語大詞典》:函胡
犹含混。模糊不清。 宋 苏轼 《石钟山记》:“ 唐 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是故就赋税计,函胡以询议员,不如分画以询齐民也。”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他们的住址,今年新印的《北大职员录》上可很有些函胡了,我所依据的是 民国 十一年的本子。”
《國語辭典》:散光  拼音:sǎn guāng
病名。由于眼角膜形状不规则或水晶体异常所造成的视力障碍。散光者两眼所看到的影像无法合而为一,为使能看清物体,需常调整焦距,所以常有眼睛酸痛、疲劳、充血或头痛等症状。可配戴眼镜加以矫正。也称为「乱视」。
《國語辭典》:散光  拼音:sàn guāng
1.光线遇到各种物体或空气中的微点,向四方扩散反射的现象。
2.使硬性的直接光变为较柔和、分散的光的一种摄影技巧。主要在改变照片或底片上黑白对比关系的差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