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伏辩(伏辯)  拼音:fú biàn
悔过书。《文明小史》第三回:「不要伤他性命,只要叫他写张伏辩与我们。」也作「服辩」。
《漢語大詞典》:上方剑(上方劍)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宋 陆游 《书志》诗:“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 明 无名氏 《飞丸记·公馆言情》:“新授上方剑,么魔谁敢纵!”明史·蒋钦传:“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灕,仗枕狱中,终难自默,愿借上方剑斩之。”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达理 《路障》六:“ 秦越 终于拿到一把上方宝剑了。他指示市委印刷厂印了几千份,分发给各有关单位。”
《漢語大詞典》:记下
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例如:记下他的错误。
《國語辭典》:供词(供詞)  拼音:gōng cí
被告与原告在案件审理中所说的言词。如:「被告的供词前后矛盾,疑点颇多。」《三国演义》第一○七回:「懿取了张当供词,却捉何晏等勘问明白,皆称三月间欲反。」
《國語辭典》:笔试(筆試)  拼音:bǐ shì
用文字书写答案的考试。相对于口试而言。如:「他正在准备明天的笔试。」
《國語辭典》:伏状(伏狀)  拼音:fú zhuàng
承认罪状的供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著他画了伏状。」《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也作「招伏」、「招状」。
《漢語大詞典》:符教
书面的教令;批示。梁书·始兴忠武王憺传:“民辞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於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國語辭典》:通牒  拼音:tōng dié
两国交换意见或由一国通知对方,要求对方答覆的外交文书。如:「最后通牒」。也称为「照会」、「外交照会」。
《漢語大詞典》:缩自
指明一个书面词的或短语的缩短形式的来源,用以代替的整体。例如:U.S.A.缩自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漢語大詞典》:笔文(筆文)
书面文辞。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昔 魏 史称 朱异 有口才, 挚虞 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而近世作者,撰彼口语,同诸笔文。”
分類:书面文辞
《漢語大詞典》:陈条(陳條)
犹条陈,向上级分条陈述意见的书面材料。 王西彦 《夜宴》六:“ 大容 ,你这次到陪都去,务必向你那位亲戚上个陈条。”
《漢語大詞典》:言笔(言筆)
口头之辞与书面之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 杨明照 校注:“‘言’谓口头陈辞,‘笔’谓书翰。”
《漢語大詞典》:着令(著令)
(1).下令;责成。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暉。”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公乃悉出所餘,命纠掾已下均取之。著令曰:自是加俸贮於尅府,赏信易取也。”
(2).谓得到许可的命令。 宋 王禹偁 《野兴亭记》:“緑野之色乱入,四时之景互见。至若假寧著令,休沐得告,絳騶騑騑,言适於野。”
命令;责成。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故人赠我我不违,着令山水含清暉。”红楼梦第八三回:“ 贾 府省亲的太太奶奶们,着令入宫探问。”《人民文学》1982年第2期:“区委 范书记 自然不免把他狠狠教训一通,然后,叫大队来人将 朱二升 领回,着令大队今后对 朱二升 好好加强监督教育。”
《國語辭典》:表格  拼音:biǎo gé
分格、分类以填记事物,俾便阅览或统计的一种格式。
《國語辭典》:笔答(筆答)  拼音:bǐ dá
以文字作答。如:「本科目的考试采用笔答。」晋。张隐《文士传。成公》:「成公绥,口不能谈,而有剧问,以笔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