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侍官
(1).侍中、常侍之官。南齐书·陆澄传:“ 魏 晋 以来,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 玄 移还上宫,召侍官皆入止省中。” 胡三省 注:“侍官,自侍中至黄散之属。”
(2).在宫廷中轮番宿卫的军士。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三年﹞十二月……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新唐书·兵志:“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駡辱必曰侍官。”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三节:“其后又把府兵的军士改称侍官,表示府兵从属于皇帝,作皇帝的侍从。”
《漢語大詞典》:相朝
指古代诸侯互相会见。国语·鲁语上:“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韦昭 注引 贾侍中 曰:“五年之间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相朝者,将朝天子先相朝也。”
《國語辭典》:貂珥  拼音:diāo ěr
显贵的人。南朝陈。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通聘河阳,貂珥雍容,寻盟漳水,加牢贬馆。」
《漢語大詞典》:赐香(賜香)
(1).谓贵人向寺庙敬香。 唐 郑谷 《定水寺行香》诗:“听经看画绕虚廊,风拂金鑪待赐香。”
(2).赠送鸡舌香。 桓帝 时,侍中 廼存 ,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见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后用以表示见知于皇上。 宋 苏轼 《景纯复以二篇仍次其韵》:“蟾枝不独同攀桂,鸡舌还应共赐香。” 清 查慎行 《吴船花烛词》之九:“曾趋粉署殿东厢,鸡舌犹餘旧赐香。”
《漢語大詞典》:附蝉(附蟬)
(1). 汉 侍中、中常侍, 唐 散骑常侍冠饰。金质,蝉形。金取坚刚,蝉取居高饮洁义。汉书·燕剌王刘旦传:“郎中侍从者著貂羽,黄金附蝉,皆号侍中。” 颜师古 注:“附蝉,为金蝉以附冠前也……而貂羽附蝉,又天子侍中之饰。” 南朝 梁 任昉 《范尚书让吏部表》:“附蝉之饰,空成宠章。”
(2).借指尊官。 唐 羊士谔 《都成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诗:“珠履行臺拥附蝉,外郎高步似神仙。”
《國語辭典》:荀令香  拼音:xún lìng xiāng
汉朝荀彧,人称荀令君,相传以异香熏衣,到人家中,三日过了,坐处仍有馀香。见《太平御览。卷七○三。服用部。香炉》。后多用来比喻奇异的香气,或超凡脱俗的风采。
《漢語大詞典》:貂金
貂尾和金蝉。侍中、常侍的冠饰。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之一:“ 长安 若箇畔,犹想映貂金。” 仇兆鳌 注:“ 唐 制:侍中冠金蝉、珥貂。”
《漢語大詞典》:右貂
指冠的右方加饰貂尾。 汉 侍中、中常侍和 唐 右散骑常侍、中书令的冠饰。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侍中,左蝉右貂。”又:“中常侍, 秦 官也。 汉 兴,或用士人…… 光武 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璫。”后汉书·宦者传序:“自 明帝 以后……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亦二十人,改以金璫右貂,兼领卿署之职。”新唐书·百官志二:“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后因以为右散骑常侍的代称。 唐 孙棨 《北里志·郑举举》:“今左諫 王致君 、右貂 郑礼臣 穀 、夕拜 孙文府 储 、小天 赵为山 崇 皆在席。”
《漢語大詞典》:貂行
谓身居高位。貂,貂尾,侍中、常侍的冠饰;行,朝官的行列。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到如今旂常姓勒,带礪功成,貂行奕叶, 麟阁 图形,旌门列戟,珠履盈庭。”
《漢語大詞典》:八貂
唐 制,左右散骑、侍中、中书令各二人,冠制皆金蝉珥貂,号称八貂。新唐书·百官志二:“ 隋 废散骑常侍。 贞观 元年復置,十七年为职事官。 显庆 二年,分左右,隶门下、中书省,皆金蝉、珥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 唐 耿湋 《元日早朝》诗:“参差万戟合,左右八貂斜。” 唐 白居易 《薛戎赠左散骑常侍制》:“俾增九原之光,追备八貂之列。”
《漢語大詞典》:大貂
唐 代侍中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浙江 周寳 侍中 博陵 崔夫人 ,乃 乾符 中时相之姊妹也。少为女道士,或云寡而冠帔,自幽独焉。大貂素以豪侠闻,知 崔 有容色,乃踰垣而窃之。”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侍中为大貂,散骑常侍为小貂。”
分類:侍中
《漢語大詞典》:貂鼲
即貂。古以貂为鼠类动物,故称。貂尾为古代侍中、常侍的冠饰。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 汉 刘桢 《答魏文帝笺》:“貂鼲之尾,挂侍臣之幘。”
《漢語大詞典》:执虎子(執虎子)
汉官仪卷上:“侍中,左蝉右貂,本 秦 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属。”后因以“执虎子”戏称侍中。
分類:侍中戏称
《漢語大詞典》:汉珥貂(漢珥貂)
汉 代侍中、中常侍帽子上所插的貂尾饰。亦借指侍中、中常侍。 唐 元稹 《酬李浙西先因从事见寄》诗:“近日金鑾直,亲於 汉 珥貂。”
《漢語大詞典》:对注(對注)
唐 制,凡由吏部拟授的官职,再经门下侍中、给事中复审,称为“对注”。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蔡京除吏:“ 唐 天宝 之季, 杨国忠 以右相兼吏部尚书,大集选人注拟於私第。故事:注官讫,过门下侍中、给事中。 国忠 呼左相 陈希烈 於座隅(原注:时改侍中为左相),给事中在列,曰:‘既对注矣,过门下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