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愔愔  拼音:yīn yīn
1.安和的样子。《左传。昭公十二年》:「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
2.深静的样子。南朝梁。柳恽〈长门怨〉:「玉壶夜愔愔,应门重且深。」清。朱孝臧〈鹧鸪天。野水斜桥又一时〉词:「新雪涕,旧弦诗,愔愔门馆蝶来稀。」
3.忧愁、沉默的样子。汉。蔡琰〈胡家十八拍〉诗:「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國語辭典》:靡靡  拼音:mǐ mǐ
1.迟缓。《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晋。王赞〈杂诗〉:「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2.草随风倒伏相依的样子。《文选。宋玉。高唐赋》:「薄草靡靡,联延夭夭。」
3.颓废淫荡。《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聊斋志异。卷二。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亵。」
4.尽。《文选。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5.细好。《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閒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
《國語辭典》:靡靡之音  拼音:mǐ mǐ zhī yīn
靡靡,颓废淫荡。靡靡之音是指商纣时颓废淫荡、使人沉溺享乐而忽略国事,进而导致亡国之乐曲。见《韩非子。十过》。《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后指令人颓废、丧志的音乐。如:「常听靡靡之音,会让人放纵或意志消沉。」也作「糜糜之音」、「靡靡之乐」。
《漢語大詞典》:弱柳
(1).柳条柔弱,故称弱柳。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垂柳映斜溪》:“千仞青溪险,三阳弱柳垂。” 唐 贾至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囀流鶯绕 建章 。” 宋 杨万里 《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三春弱柳三秋月,半溪清水半峰雪。”
(2).喻指妓女。 唐 贾至 《春思》诗之二:“红粉当壚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 长安 轻薄儿。”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 白门 弱柳许谁攀,文酒笙歌俱等閒。”
(3).喻美人的腰肢。 清 陈孟楷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釧鬆皓腕香桃瘦,带缓纤腰弱柳柔。”
《國語辭典》:苒苒  拼音:rǎn rǎn
1.草茂盛的样子。唐。陈翊〈龙池春草〉诗:「因风初苒苒,覆岸欲离离。」
2.轻柔的样子。唐。白居易〈题小桥前新竹招客〉诗:「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3.渐渐的样子。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國語辭典》:三眠  拼音:sān mián
蚕自出生至成蛹,蜕皮三次。蜕皮时,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称为「三眠」。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國語辭典》:袅娜(嫋娜)  拼音:niǎo nuó
柔美修长的样子。唐。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也作「袅娜」、「袅娜」。
《國語辭典》:袅娜(裊娜)  拼音:niǎo nuó
柔美纤细的样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也作「袅娜」、「袅娜」。
《國語辭典》:袅娜(嬝娜)  拼音:niǎo nuó
姿态柔美的样子。《聊斋志异。卷二。红玉》:「女袅娜如随风欲飘去。」也作「袅娜」、「袅娜」。
《國語辭典》:弱植  拼音:ruò zhí
孱弱而不能有所建树。《左传。襄公三十年》:「其君弱植,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于大国,能无亡乎?」唐。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白以弱植,早饮香名。」
《漢語大詞典》:沈潜(沈潛)
亦作“ 沉渐 ”。亦作“沉潜”。亦作“沉渐”。
(1).谓地德深沉柔弱。书·洪范:“高明柔克,沉潜刚克。” 孔颖达 疏:“地之德沉深而柔弱矣,而有刚能出金石之物也。”左传·文公五年:“《商书》曰:沉渐刚克。” 杨伯峻 注:“潜亦作‘渐’,潜、渐古音近,字得通。”隶释·汉太尉刘宽碑:“ 延熹 八年,地震,有詔询毕,公以演策沉渐对当帝心,转拜尚书。”
(2).指地。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前蜀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诗:“雾雨十年同隐遁,风雷何日振沉潜。”
(3).指人性深沉柔弱。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序》:“而沉潜之士,则又随物变化,与俗转移。” 清 姚鼐 《〈老子章义〉序》:“天下道,一而已,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贤者之性,又有高明沉潜之分。”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八世兄高明有馀,沉潜不足,只要稍微柔克一下,前途是不可限量。”
(4).喻深入。
(5).指沉浸其中。谓深入探究。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 愈 ﹞遂得究穷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礱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 熹 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復,盖亦有年。” 清 戴名世 《岳荐传》:“ 荐 少为诸生,读书於诸子百家,无不贯穿,而篤信 宋 儒,沉潜反復,一以 程 朱 为师法。” 郭沫若 《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沉潜在那些研究里,在自己看来倒是一种危机。”
《漢語大詞典》:无骨(無骨)
(1).指人体中没有骨的部位。《礼记·深衣》:“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郑玄 注:“当骨,缓急难为中也。”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尸子》卷下:“ 徐偃王 有筋而无骨。”《飞燕外传》:“丰若有肌,柔若无骨。” 唐 刘禹锡 《观柘枝舞》诗之二:“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3).以指无骨虫。吕氏春秋·任数:“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 高诱 注:“若无骨之虫,春生秋死,不知冬寒之有冰雪。”
(4).不要折伤骨骼。《国语·晋语九》:“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 韦昭 注:“无骨,无折骨。”
(5).谓没有骨气。《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张缵 《让尚书仆射表》:“虽復吐言如伤,屈体无骨,动容窃斧,犹成多憾。”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 韩信 在 淮阴 ,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
(7).指字体柔弱无力。《法书要录》卷一引 晋 卫夫人 《笔阵图》:“昔 秦丞相 斯 见 周穆王 书,七日兴嘆,患其无骨。”
《國語辭典》:庄重(莊重)  拼音:zhuāng zhòng
庄严郑重。《初刻拍案惊奇》卷三:「看这些人见了那个未冠的,甚是恭谨。那未冠的待他众人甚是庄重。」
《漢語大詞典》:阿那
鲜卑 族姓氏。 北周 有 阿那瓌 ,见周书·杨宽传
《国语辞典》:嫩叶(嫩叶)  拼音:nèn yè
植物刚萌生而柔弱的叶子。如:「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纷纷长出了嫩叶,带来了春天的讯息。」
《國語辭典》:水性  拼音:shuǐ xìng
1.水的特性。《后汉书。卷三○上。苏竟杨厚列传。苏竟》:「今年比卦部岁,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灭火。」《宋史。卷九二。河渠志二》:「臣等窃谓河流转徙,乃其常事;水性就下,固无一定。」
2.游泳、泅水的技能。《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仓素知水性,又在荆州住了数年,愈加惯熟;更兼力大,因此擒了庞德。」《镜花缘》第一三回:「婢子因思:『人生同一血肉之躯,他人既能熟谙水性,将身入海,我亦人身,何以不能?』因置大缸一口,内中贮水,日日伏在其中,习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
3.比喻没有主见。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老夫人随邪水性,道我能言快语说合成,我说波娘七代先灵。」《西游记》第三○回:「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
4.像水一样可以随意方圆,无定性。比喻善变而用情不专。《水浒传》第八一回:「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自古道:『妇人水性无常。』况烟火之辈,少真多假。」
《漢語大詞典》:掩冉
亦作“ 掩苒 ”。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國語辭典》:孱弱  拼音:chán ruò
瘦弱、虚弱。宋。文天祥〈正气歌。序〉:「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也作「孱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