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分类词汇(续上)
优词
贝梵
歌讽
博依
田园诗
猥欸
腹咏
咏月嘲花
南楼咏谑
佛类词典
歌咏
歌咏心
《漢語大詞典》:优词(優詞)
指供教坊优伶歌咏之词。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七:“优词乐语,前辈以为文章餘事,然鲜能得体。”
《漢語大詞典》:贝梵(貝梵)
梵呗。指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叹歌咏之声。 宋 张孝祥 《乾龙节功德疏》:“骏驭追风,悵宸游之久滞;凤编纪日,欣穀旦之重临。恭祝鸿釐,载清贝梵。”
《漢語大詞典》:歌讽(歌諷)
歌咏吟诵。 唐 沈佺期 《伤王学士》诗:“目絶毫翰洒,耳无歌讽期。”
分類:歌咏吟诵
《漢語大詞典》:博依
广为比喻,指诗的比兴而言。一说指可以歌咏的杂曲。《礼记·学记》:“不学操縵,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郑玄 注:“博依,广譬喻也。” 孙希旦 集解:“博依,谓杂曲可以歌咏者也……博依,非诗之正也,然不学乎此,则於节奏不嫻熟,而不能以安於诗矣。”
《國語辭典》:田园诗(田園詩)  拼音:tián yuán shī
以田园为题材,描写田园风光、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为一种田园文学。此类诗的特色为自然恬淡、洋溢著宁静、旷放的趣味或对已失落的理想、纯洁世界所作的回顾与想像。如晋人陶渊明、古希腊人狄奥克利斯等,其诗篇多叙农村风物,故文学史上有「田园诗」之称。
《漢語大詞典》:猥欸
形容歌咏之声。
分類:歌咏
《漢語大詞典》:腹咏(腹詠)
内心歌咏,表示喜悦。《三国志·吴志·胡综传》:“英雄俊杰,上达之士,莫不心歌腹咏,乐在归附者也。”
《漢語大詞典》:咏月嘲花(詠月嘲花)
指创作诗歌。花和月经常作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故称。 唐 白居易 《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咏月嘲花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国语辞典》:南楼咏谑(南楼咏谑)  拼音:nán lóu yǒng nüè
晋庾亮与僚属于秋夜登南楼歌咏戏谑。见《晋书。卷七三。庾亮传》。后形容吟咏欢娱的场所或游乐咏谑的兴致。
歌咏
【佛学大辞典】
(行事)律教禁歌咏。毗奈耶杂事六曰:「苾刍不应歌咏引声而诵经卷。若苾刍作阐陀声,诵经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国言音,须引声者,作时无犯。」然大乘许之。大日经义释六曰:「一一歌咏,皆是真言。一一舞戏,无非实印。」
歌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十心)
六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法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法也。三瞋心,随顺怒法也。四慈心,随顺慈法修行也。五痴心,不观法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法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决定心也。九闇心,于无疑虑之法生疑虑也。十明心,于不疑虑之法无疑虑修行也。十一积聚心,以无量为一为性也。十二斗心,互相是非为性也。十三诤心,于自己而生是非也。十四无诤心,是非俱舍也。十五天心,心思随念成就也。十六阿修罗心,乐处生死也。十七龙心,思念广大之资财也。十八人心,思念利他也。十九女心,随顺欲情也。二十自在心,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也。二十一商人心,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也。二十二农夫心,须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也。二十三河心,顺修依因二边法也。二十四陂池心,随顺渴无厌足法也。二十五井心,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也。二十六守护心。唯此心实,馀心不实也。二十七悭心,随顺为己,不与他法也。二十八狸心,顺修徐进法也。二十九狗心,得少分以为喜足也。三十迦楼罗心,随顺朋党羽翼法也。三十一鼠心,思惟断诸系缚也。三十二歌咏心,三十三舞心,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也。三十四击鼓心,顺修是法,我常击法鼓也。三十五室宅心,顺修自护身法也。三十六师子心,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也。三十七鸺鹠心,常暗夜思念也。三十八乌心,一切处惊怖思念也。三十九罗刹心,于善中发起不善也。四十刺心,一切处发起恶作为性也。四十一窟心,顺修为入窟法也。四十二风心,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也。四十三水心,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也。四十四火心,炽盛炎势为性也。四十五泥心,四十六显色心,类彼为性也。四十七板心,顺修随量法,舍弃馀善故也。四十八迷心,所执异所思异也。四十九毒药心,顺修无生分法也。五十罥索心,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也。五十一械心,二足止住为性也。五十二云心,常作降雨思念也。五十三田心,常如是修事自身也。五十四盐心,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也。五十五剃刀心,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也。五十六弥卢等心,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也。五十七海等心,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也。五十八穴等心,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也。五十九受生心,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也,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言缺一猿猴心,行者之心散乱不住一处也。大日经疏二曰:「然此六十心。或时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或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察。自然得顺净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