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块 → 磈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扬砂走石(扬砂走石)  拼音:yáng shā zǒu shí
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力威猛。也作「飞沙走石」。
《国语辞典》:石沪(石沪)  拼音:shí hù
在海边以石块筑成的捕鱼围堤。出口朝向陆地。利用潮水的涨退,捕捉退潮时被困在沪内的鱼类。澎湖地区多见。
《国语辞典》:画像石(画像石)  拼音:huà xiàng shí
盛行于汉代的画像雕刻艺术品。在砌筑祠堂、墓室的石块上绘画摹刻,作为装饰。内容包含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生活实况。结构有力,造型质朴,以山东肥城孝堂山祠最为著名。
《国语辞典》:河卵石  拼音:hé luǎn shí
是一种被水流冲刷磨蚀而形成的椭圆形石块。外表平滑,形状如蛋,故称「卵石」。也称为「鹅卵石」。
《国语辞典》:壶穴(壶穴)  拼音:hú xuè
岩石河床上,受流水与所携石块冲激漩蚀,而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的洼坑。
《国语辞典》:消波块(消波块)  拼音:xiāo bō kuài
以混凝土为材质,做出各种突出形状的石块。置于海岸边,可防止海中巨浪冲毁海岸。常用于海事工程。
《国语辞典》:石版路  拼音:shí bǎn lù
用片状石块铺成的道路。如:「远远听见在石版路上响起的皮鞋声,我就知道是谁来了。」
分类:石块道路
《漢語大詞典》:矸子
方言。通常指混在煤里的石块。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二章:“这一回大竞赛我们就要弄他个脑袋冲下,让他一块‘矸子’似地滚到坑底下的万年水里去,永远不再想冒出脑袋来。”原注:“矿工们叫石头为‘矸子’。”
分類:方言石块
《國語辭典》:飞沙走砾(飛沙走礫)  拼音:fēi shā zǒu lì
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猛烈。《北齐书。卷二七。刘丰传》:「忽有暴风从东北来,正昼昏暗,飞沙走砾,船缆忽绝,漂至城下。」也作「飞沙扬砾」、「飞砂扬砾」。
《國語辭典》:飞沙走石(飛沙走石)  拼音:fēi shā zǒu shí
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力迅猛。《三国演义》第一○回:「两马相交,忽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两军皆乱,各自收兵。」《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天书非同小可,飞沙走石,驱逐虎豹,变化人马。」也作「飞砂转石」、「飞砂走石」、「走石飞砂」、「扬砂走石」。
《國語辭典》:护坡(護坡)  拼音:hù pō
河岸或路旁用石堆、水泥等筑成的斜坡,有防止河流或雨水冲刷的作用。
《国语辞典》:藉草枕块(藉草枕块)  拼音:jiè cǎo zhěn kuài
旧时孝子守丧的仪制。以草铺地,以石块为枕头做为卧铺。《红楼梦》第六四回:「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块,恨苦居丧。」
《漢語大詞典》:夯具
用来打夯的工具
用动力推动某些东西(如石块、垃圾、泥土)的工具
捣固混凝土的工具
《國語辭典》:驳岸(駁岸)  拼音:bó àn
用石块筑成用以保护堤岸的建筑物。也称为「护堤」。
《國語辭典》:绊脚石(絆腳石)  拼音:bàn jiǎo shí
1.路上阻碍前进的石块。
2.比喻阻碍进展的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