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萍踪不定(萍踪不定)  拼音:píng zōng bù dìng
行踪如浮萍。比喻四处飘泊,行迹不定。如:「他常年在国外游历,萍踪不定。」
《国语辞典》:潜骸窜影(潜骸窜影)  拼音:qián hái cuàn yǐng
隐藏行踪,不敢露脸。《魏书。卷五九。刘昶等传。史臣曰》:「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馀,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
《国语辞典》:卧鼓偃旗(卧鼓偃旗)  拼音:wò gǔ yǎn qí
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军队肃静,不暴露行踪。《周书。卷一八。王思政传》:「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仪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也作「偃旗息鼓」。
《国语辞典》:卧旗息鼓(卧旗息鼓)  拼音:wò qí xí gǔ
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军队肃静,不暴露行踪。《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也作「偃旗息鼓」。
《国语辞典》:远遁山林(远遁山林)  拼音:yuǎn dùn shān lín
隐匿于山林中。比喻隐避行踪,远离世俗。《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
《国语辞典》:变迹埋名(变迹埋名)  拼音:biàn jī mái míng
改变行踪,隐藏姓名,让人不知自己身分。明。梅鼎祚《玉合记》第一○出:「想起那浮生易往,先路难期,练色徵声,都归欲界。轻财任使,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国语辞典》:追星族  拼音:zhuī xīng zú
对于明星偶像因迷恋而打探追随其行踪的族群。如:「那个偶像团体巡回演出,许多追星族疯狂地一路跟随。」
《国语辞典》:躲躲藏藏  拼音:duǒ duo cáng cáng
躲避、隐藏行踪。如:「这名通缉犯无法忍受躲躲藏藏的生活,终于出面自首了。」
《国语辞典》:车尘马迹(车尘马迹)  拼音:chē chén mǎ jī
车马走过的痕迹。后亦引申为行踪、踪迹。宋。朱熹〈卧龙庵记〉:「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之馀,而又幸其深阻夐绝,非车尘马迹所能到。」也作「车辙马迹」。
《国语辞典》:朝西暮东(朝西暮东)  拼音:zhāo xī mù dōng
早上在西,晚上在东。形容行踪不定或不专一。明。无名氏《四贤记》第二二出:「朝西暮东,齐、梁、燕、宋,生涯不同。」也作「朝东暮西」。
《国语辞典》:朝东暮西(朝东暮西)  拼音:zhāo dōng mù xī
早上在东,晚上在西。形容行踪不定或不专一。明。徐霖《绣襦记》第二九出:「如今他在那里,朝东暮西,那有踪迹。」明。杨柔胜《玉环记》第五出:「调弦弄管,持觞举杯,吟风咏月,朝东暮西,怎能勾真诚君子献明珠。」也作「朝西暮东」。
《漢語大詞典》:浮迹浪踪(浮跡浪踪)
谓行踪不定。 明 陈铎 《山坡羊·怨别》套曲:“一任他浮跡浪跡,终须是有个相逢。”亦作“ 浮踪浪跡 ”。 明 张煌言 《〈冰槎集〉引》:“昔之乘槎者,或为客星而犯斗牛,或入女宿而得支机,故至今羡为胜事。余独不然,浮踪浪跡,当凄霰严霜,不得已而栖托灵槎。”
分類:行踪不定
《國語辭典》:鬼头风(鬼頭風)  拼音:guǐ tóu fēng
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六出》:「劝你莫图它做老公,它毕竟是个鬼头风。」
《漢語大詞典》:潜踪蹑迹(潛蹤躡跡)
谓藏匿行踪。 明徐元《八义记·鉏麑触槐》:“听得譙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躡跡,欲刺权臣。”
分類:藏匿行踪
《漢語大詞典》:神龙见首(神龍見首)
清 赵执信 谈龙录:“ 昉思 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后以“神龙见首”指诗文跌宕多姿。 清 王韬 《〈续选八家文〉序》:“扬葩吐藻,濯魄流芬,天马行空,神龙见首--此 朝宗 之文也。”亦以“神龙见首不见尾”喻行踪神秘。 清 黄宗羲 《黎眉郭公传》:“朝廷物色之不可得,后有见於 蜀 中者。神龙见首而不见尾,若公者,焉知其不犹在耶?” 茅盾 《劫后拾遗》一:“ 史柏坚 到 印度 履新去了, 刘美美 也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从此报纸上少了吸引人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