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参直(參直)
参验证明。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名辩思潮的批判》:“从正面来指示出一种认识还不够,还须从反面来指示它,便是所谓‘兼指’。假若再从侧面来证明,便是所谓‘衡指’,‘参直’。‘参直’者,参证也。”
《漢語大詞典》:互证(互證)
相互证明。 清 江藩 国朝汉学师承记·顾炎武:“酌古通今,旁推互证。”
分類:相互证明
《國語辭典》:结状(結狀)  拼音:jié zhuàng
泛指契约或證明书之类的文书。《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问众僧要了本房僧人在逃的结状,一同宋喜来回覆提点。」
《漢語大詞典》:地照
由政府颁发的证明对土地有所有权的执照。 周保中 《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日 寇﹞在占领区推行保甲制度……施行奴化教育,大量收缴地照和民间枪支。”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地分好了,政府就要发地照。”
《漢語大詞典》:取结(取結)
领取地方官府的证明文书。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不必太谦,我便向府县取结。”
《國語辭典》:论据(論據)  拼音:lùn jù
立论的根据。如:「任何主张都应有充足的论据,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胡培翚列传》:「其释官则以《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与《仪礼》相参證,论据精确,足补注疏所未及。」
《漢語大詞典》:批帖
旧时官府出的证明文书。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得船难》:“吾为 宋 救得一丞相回,建大功业,何以钱为?但求批帖,为他日趋承之证。”《明律·兵律·诈冒给路引》:“官豪势要之人,嘱託军民衙门,擅给批帖,影射出入者,各杖一百。”《水浒传》第五一回:“﹝ 雷横 ﹞拜见了知县,回了话,销缴了公文批帖,且自回家暂歇。”
《漢語大詞典》:做中
充当交易、借贷等关系中的中间证明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等问完了话, 阿七妈 也不敢买了,我也不敢做中了。” 吴组缃 《山洪》七:“弟奶奶,你撮个十块钱给 四狗官 ,我做中。”
《漢語大詞典》:原契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原有文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卖身旗下》:“民人奴僕,背主投旗,挟制主人,勒索原契,妻子子财物交与刑部。”
《漢語大詞典》:互结(互結)
(1).互相具结证明。 隋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部·催徵》:“又每五甲户头五人,共具连名互结。”《清会典事例·吏部·处分例》:“京官印结之外,再取同乡同考监生五人连名互结。”
(2).互相证明出具的文书。《清会典事例·吏部·投供验到》:“初选官,投互结,并同乡京官印结。”
《國語辭典》:回执(回執)  拼音:huí zhí
收到函件或物品时,交给送信人或送货人的凭證,表示物品已亲手收到。也称为「回条」。
《國語辭典》:腰牌  拼音:yāo pái
犹今军中官兵外出时所带的通行證,旧时多系于腰,故称为「腰牌」。
《漢語大詞典》:质证(質證)
(1).凭据;证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 履 曾於 绍圣 初録奏。比三省又令 履 録私藳以为质证。”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不知他杀坏您父子之时,有甚么赃仗质证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票匪大头目 沈克諴 咨行通缉有案,近经步军统领在京城捕获,刑部审讯,坚称并非 沈克諴 ,恃无质证,任意狡展。”
(2).质疑论证。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读书:“院中肄业生,亦欣欣向荣,日以诗文相质证。”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承示高论,实获我心。猥辱明问,相与质证。”
(3).对质证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听旨: 柳状元 质证, 丽娘 所言真假?因何预名 梦梅 ?”红楼梦第九五回:“又不好与他质证他会扶乩的话。”
(4).核实验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五:“近见后生小子,皆喜读《毛西河集》。其所称引,未足为据,必须搜讨源头,字字质证,慎勿为悬河之口所谩。”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虽有可疑之处,也无从质证,而且连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样了。”
《國語辭典》:證实(證實)  拼音:zhèng shí
證明确切属实。如:「消息业经有关方面證实。」
《國語辭典》:认證(認證)  拼音:rèn zhèng
法律上指有职权之公务员,承认某事实之存在,或某文件之真确而證明之。如:「两岸文书认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