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3,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一折
牛鸣
远处
轨辙
侯服
海里
目睫
赤道
一弓
波长
载途
来回
阔狭
沈厚
车轨
《国语辞典》:一折  拼音:yī zhé
1.全价的十分之一。
2.拇指与食指伸直两端的距离。《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张荩双手承受,看时是一只合色鞋儿。将指头量摸,刚刚一折。」也作「一榨」。
3.戏剧的一节段,元人曲本以一宫调的曲一套为「一折」。《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将廷秀推入戏房中,把纱帽员领穿起,就顶王十朋祭江这一折。」
《漢語大詞典》:牛鸣(牛鳴)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宋 王安石 《招吕望之使君》诗:“潮沟直下两牛鸣,十亩涟漪一草亭。” 宋 刘宰 《癸未寄王甥》诗:“乘兴时来共清话,相望能隔几牛鸣。”参见“ 一牛鸣地 ”。
《漢語大詞典》:一牛鸣地(一牛鳴地)
见“ 一牛吼地 ”。
《國語辭典》:远处(遠處)  拼音:yuǎn chù
遥远的地方。唐。李昌符 夜泊渭津诗:「远处星垂岸,中流月满船。」唐。韩偓 倚醉诗:「静中楼阁深春雨,远处帘栊半夜灯。」
《國語辭典》:轨辙(軌轍)  拼音:guǐ chè
1.车轮行过的痕迹。如:「他循著地上的轨辙前进,终于找到出口。」《魏书。卷八。世宗纪》:「江海方同,车书宜一,诸州轨辙,南北不等。」
2.前人走过的道路或做过的事情。如:「记取失败的教训,别重蹈前人的轨辙。」宋。温庭筠〈过孔北海墓二十韵〉:「后尘遵轨辙,前席咏仪型。」
3.比喻法则。汉。王充《论衡。自纪》:「何文之察,与彼经艺殊轨辙也。」
《國語辭典》:侯服  拼音:hóu fú
古代王城外围,按一定距离所划分的区域。夏制指离王城一千里之地,周制指距王畿五百里之地。参见「五服」2.条。《书经。禹贡》:「五百里侯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
《國語辭典》:侯服玉食  拼音:hóu fú yù shí
穿王侯的衣服,吃珍美的食物。形容生活极为奢华。《汉书。卷一○○。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湛族为盛门,性颇豪侈,侯服玉食,穷滋极珍。」
《國語辭典》:海里  拼音:hǎi lǐ
[名]
量词。计算海面距离的单位。一海里约为一千八百五十二公尺。也称为「浬」。
《漢語大詞典》:目睫
(1).见“ 目不见睫 ”。
(2).眼睛和睫毛。两者距离极近,因喻近处或近时。 宋 司马光 《四言铭繫述》:“夫察目睫者不能见百步,瞻百步者亦不能见目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虽丘山之鉅、目睫之近,有蔽不自知者。” 清 昭梿 啸亭续录·转庵和尚:“今 大清 恢復 闽 越 ,事业已成, 吴王 之败在於目睫。”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虽小品文之危机临于目睫,亦不思动矣。”
《國語辭典》:赤道  拼音:chì dào
1.沿地球表面与地轴垂直的一条假想大圆圈,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而赤道的纬度为零。
2.地球赤道外延至天球所成的假想圆圈。也称为「天球赤道」。
《国语辞典》:一弓  拼音:yī gōng
1.一张弓。《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今考诸军见弩手八千八百四十二人,人合用两弓,一弓一日上教,一弓备出战。」
2.一箭之地。指弓箭射击时所及的距离。宋。杨万里〈游蒲涧呈周帅蔡漕张舶〉诗:「海风吹袖万丈长,海水去人一弓远。」
3.古代丈量土地,以八尺为一弓。
《國語辭典》:波长(波長)  拼音:bō cháng
两相邻波峰之间或两相邻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
《漢語大詞典》:载途
满路
载运行驶的路途距离。例如:载途过长。
布满路面。例如:收获季节,郊区马路上粮食载途。
《國語辭典》:来回(來回)  拼音:lái huí
1.往返。如:「从台北到台中,坐国光号来回将近要五个小时。」
2.来来去去。指反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西游记》第一四回:「却坐于路旁,诵习那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几遍,念得烂熟。」
《國語辭典》:来去(來去)  拼音:lái qù
1.往返。晋。鸠罗摩什 十喻诗:「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唐。孟浩然 夜归鹿门山歌:「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2.去。唐。岑参〈送严黄门拜御史大夫再镇蜀川兼觐省〉诗:「苍生望已久,来去不应迟。」
3.上下、左右。指距离与差别甚小。《水浒传》第一一○回:「正应方腊二字,占据江南八郡,又比辽国差多少来去?」《醒世恒言。卷一三。勘皮靴单證二郎神》:「仔细看时,正比庙中所塑二郎神模样,不差分毫来去。」
4.交际往来。《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自从小年夫妻,都无一个亲戚来去,只有夫妻二人。」
5.来由、道理。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二折:「这小鬼头倒说的有个来去。」
《漢語大詞典》:阔狭(闊狹)
(1).宽与狭;距离的远近。史记·天官书:“大小有差,阔狭有常。”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阔狭,若三台星相去远近。”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百里之物,数万相连,阔狭从斜,常不盈缩。”《水浒传》第四七回:“不问路道阔狭,但有白杨树的转湾,便是活路;没那树时,都是死路。”
(2).犹疏密。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訥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射戏求疏密,持酒以饮不胜者。”
(3).犹缓急;宽严。汉书·儿宽传:“ 寛 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 颜师古 注:“谓有贫弱及农要之时不即徵收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余谓阔,谓征敛稍寛、禁防疏阔之时;狭,谓督促迫急之时。阔时不急征收,假贷与民,使营生业。”一说,指宽裕与窘迫。参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唐 刘禹锡 《砥石赋》:“得既有自,失岂无因? 汉 氏以还,三光景分。随道阔狭,用之得人。五百餘年, 唐 风始振。”
(4).指虚实、强弱等具体情况。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诸葛瑾 ﹞书与 逊 云:‘大驾已旋,贼得 韩扁 ,具知吾阔狭。且水乾,宜当急去。’”《宋书·萧思话传》:“下官近在 歷下 ,始奉国讳,所承使人,不知阔狭,既还在路,渐有所闻,犹谓人伦无容有此,私怀感慨,未敢在言。”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 魏 骑溃去, 崇 亦引还,斩首获生,具言敌中阔狭,众心稍振。”
《漢語大詞典》:沈厚
亦作“沉厚”。
(1).朴实稳重。晋书·陈骞传:“ 騫 沉厚有智谋。”新唐书·李靖传:“ 靖 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沉厚称。”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君生而沉厚,不烦教督而亲近诗书。” 康濯 《东方红》第七章六:“我,我没有 成旺 他们那么沉厚,那么灵巧。”
(2).深厚。指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的距离很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地既滓浊,法应沉厚,凿土得泉,乃浮水上;积水之下,復有何物?”
(3).深沉。形容程度深。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説到七八分者, 少陵 必説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 潘漠华 《冷泉岩》:“黄昏下来了,整个的夜都被广漠的黑夜包敛着,向空中望去,便只是逼在眼前的沉厚的黑暗。”
《國語辭典》:车轨(車軌)  拼音:chē guǐ
供车辆运行的轨道。如:「矿工推著台车在车轨上慢慢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