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字:   或选择韵部:
总目 提要 序、跋 正语作词起例 影印版:中原音韻

齐微韵 平声

阴平
      尿     西                                     

鼿 㰿

其它僻字:

𤱍 𩣚 𤿎 𣢍 𣚂 𠂣 𦐉 𠜱 𨻼 𥏠 𧪡 𨻵 𧧺 𩓠 𨾚 𤮰 𧗇 𦠄 𥝌 𧬊 𢹍 𨵎 𠨚 𤟤 𣢑 𣟵

阳平
                                            

鬿 㺿

其它僻字:
𩭇

𧋘 𥉘 𧡨 𢓡 𧰙 𪘫 𤇴 𢜽 𧢦 𧝋 𦝢 𦉈 𨛬 𡖂 𣮉 𦃇 𩧋 𠻗 𥰙 𠠍 𢤂 𩇯 𤪌 𧡺 𨵈 𥌛 𩌃 𢾁

入声作阳平声
               

其它僻字:

𠴫

去声作阳平声
 

上声

                  贿                                 

䬿 氿

其它僻字:

𦰫 𥯲 𠪙 𩰞 𤡪 𠷏 𤼒 𡧭 𡺮 𪊨 𤈦 𩌦 𣀷 𨓦

入声作上声
            湿                       

鰿

其它僻字:

𩋡 𪀦 𣒃 𦸗 𡫁 𧾢

去声

                            婿             退                             

羿 丿 浿

其它僻字:
𩤸

𥉻 𩥉 𤫝 𥉆 𩍘 𤹝 𣖾 𢴨 𥄔 𣨶 𠭥 𨿠 𢄢 𩏚 𩪧 𢈶 𢖫 𥰰 𨘇 𥝈 𥳊 𦒎 𢢞 𢰂 𧫚 𡢖 𩊒 𤤺 𢘽

入声作去声
        驿      

䭿

其它僻字:

𠙆 𧏾 𪒄 𤜜

组词:词首词末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用典:典故词末
漢語字典
拼音:suì  韵部:
〈名〉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 同本义
    • 燧,塞上亭守烽火者。——《说文》
    • 燧,以取火于日。——《玉篇》
    •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 钻燧取火。——《论语·阳货》
    • 命夙驾载燧。——《左传·文公十年》
    •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人类的出现》
    • 幽王为熢燧。——《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
  • 又如: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
  • 火炬之类
  • 烽火台
    • 南朝武昌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告警叫“烽”,夜间举火告警叫“燧”
    • 幽王欲悦之,数为举燧火。——《后汉书·孽嬖传》
    • 有寇则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则举烽。——《后汉书·光武纪》注
  • 又如:燧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燧堡(烽火台)。后泛指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 守望烽燧的基本组织 。燧是最基本的组织,专司本烽燧的守望职责,设燧长,其秩位相当于亭长
〈动〉
康熙字典古文:𤑾𤓫

  •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醉切,音遂。 (寘韻)
  • 玉篇》以取火於日。《禮·內則》左佩金燧,右佩木燧。《註》金燧取火於日。木燧鑽火也。《左傳·文十年》命夙駕載燧。又《定二年》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註》燒火燧繫象尾。
  •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註》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 又《史記·三皇紀》自人皇巳後,有五龍氏。燧人氏。又作遂。《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註》夫遂,陽遂也。《疏》取火於日,故名陽遂。猶取火於木,爲木遂也。又《史記·韓安國傳》攻烽燧,互詳烽字註。
  • 玉篇》同㸂。亦作鐆。
  •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 謹按所引係攻金之事,與輈人無涉。謹照原文輈人改金有六齊。〔《史記·三皇紀》自人王以後,有五龍氏。燧人氏。〕
  • 謹照原文人王改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