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六螭
 
六龙回日
 
六龙辔
 
六龙驾日


《太平御览》卷三〈天部三·日上〉~45~
《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淮南子·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09~
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 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

例句

六龙飞辔长相窘,更忍乘危自着鞭。 司空图 狂题十八首

歌罢两凄恻,六龙忽蹉跎。 杜甫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六龙寒急光裴回,照我衰颜忽落地。 杜甫 晚晴

六龙驱群动,古今无尽时。 皎然 效古

六龙冉冉骤朝昏,魏国贤才杳不存。 胡曾 夷门

六龙日驭天行健,神母呈图地道光。 鲍溶 忆郊天

典故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居处部十二·阁〉~024~2~
《西京记》:「西京大明正中含元殿,殿东西翔鸾栖凤阁,下肺石登闻鼓,左右龙尾道。」
《能改斋漫录》卷七〈事实·龙尾道〉~63~
清献赵公,嘉祐六年,言陈旭与御药王世宁通家亲戚,用是迁副枢。未行,遂丐出知虔州。有诗云:「乍乱龙尾道,来刺虎头城。盖唐含元殿前龙尾道,自平阶地,凡诘曲七转。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尾下垂于地焉。两垠栏悉以青石为之,故谓之龙尾道。」

例句

螭头阶下立,龙尾道前行。 白居易 浔阳岁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员外

典故
陇头呜咽
 
陇头流水
 
陇首流水
 
陇首流泉


《太平御览》卷五十六〈地部二十一·陇〉~402~
辛氏《三秦记》:「陇西开,其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馀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
典故
陇水呜咽


《太平御览》卷五十六
《三秦记》曰:陇西开,其阪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馀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

例句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雍裕之 自君之出矣

典故
卢女薄命

相关人物
卢女


《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卢女曲〉~038~
《乐府解题》曰:「卢女者,魏武帝时宫人也,故将军阴升之姊。七岁入汉宫,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为尹更生妻。梁简文帝《妾薄命》曰:『卢姬嫁日晚,非复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
《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九〈乐部十七·琴下〉~2743~
乐府解题曰:魏武帝宫人有卢女者,故将军阴叔之姨也。七岁入汉宫,学鼓琴,琴特鸣异,善为新声。
典故
缕积长
 

《太平御览》卷八一四
《风俗通义》:五月五日续命丝,俗说益人命。
《艺文类聚》卷四
《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䌽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

例句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李隆基 端午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李隆基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典故
曼倩风流
 
琐窗偷觑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西王母
 
东方朔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八〈居处部十六·〉~039~2~
《汉武故事》:「西王母降,东方朔于朱雀牖中窥母,母谓帝曰:『此儿无赖,久被斥逐,原心无恶,寻当得还。』」
典故 
三白鹤
  
叔申
 
茅先
  
茅君骑鹤
 
茅固
 
茅山道士
 
茅山鹤

相关人物
茅固
 
茅盈
 
茅衷


《太平广记》卷十三〈神仙十三·茅君〉~87~
茅君者,幽州人。学道于齐,二十年道成归家。父母见之大怒曰:「汝不孝,不亲供养,寻求妖妄,流走四方。」欲笞之,茅君长跪谢曰:「某受命上天,当应得道,事不两遂,违远供养,虽日多无益,今乃能使家门平安,父母寿考。其道已成,不可鞭辱,恐非小故。」父怒不已,操杖向之。适欲举杖,杖即摧成数十段,皆飞,如弓激矢,中壁壁穿,中柱柱陷,父乃止。茅君曰:「向所言正虑如此,邂逅中伤人耳。」父曰:「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茅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得生。横伤短折,即可起耳。」父使为之有验,茅君弟在宦至二千石,当之官,乡里送者数百人,茅君亦在座。乃曰:「余虽不作二千石,亦当有神灵之职,某月某日当之官。」宾客皆曰:「愿奉送。」茅君曰:「顾肯送,诚君甚厚意。但当空来,不须有所损费,吾当有以供待之。」至期,宾客并至,大作宴会,皆青缣帐幄,下铺重白毡,奇馔异果,芬芳罗列,妓女音乐,金石俱奏,声震天地,闻于数里。随从千余人,莫不醉饱。及迎官来,文官则朱衣素带数百人,武官则甲兵旌旗,器仗耀日,结营数里。茅君与父母亲族辞别,乃登羽盖车而去。麾幡蓊郁,骖虬驾虎,飞禽翔兽,跃覆其上,流云彩霞,霏霏绕其左右。去家十余里,忽然不见。远近为之立庙奉事之。茅君在帐中,与人言语,其出入,或发人马。或化为白鹤。人有病者,往请福,常煮鸡子十枚,以内帐中,须臾,一一掷出还之,归破之。若其中黄者,病人当愈。若有土者,即不愈。常以此为候。
《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3082~2~
《茅君传》曰:「盈字叔申,咸阳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禀奇操,矫俗抗迈不求闻达,不交非类。入恒山读老易饵朮潜影,在山中六年,精思念道诚感密应,梦太玄玉女持玉劄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明发乃寻求至西城,斋戒三月,果见王君,盈乃叩头再拜,勤恳乞长生之术,乃得在西城洞台之中金玉上宫亲侍旦夕执巾履之役,积十七年专一不懈,复二年,王君命驾造白玉龟山谒王毋于青琳宫将盈同行,王君见西王母稽首于前,盈乃叩头再拜,自陈于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行其事归家数十年以,汉元帝时,天官下迎,来渡江东,治句曲山。」
《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传·陶弘景传》
(陶弘景)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例句

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李群玉 送陶少府赴选

仙山如有分,必拟访三茅。 郑谷 池上

典故
三茅兄弟
 
咸阳兄弟
 
茅家弟兄

相关人物
茅固
 
茅盈


《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308~2~
大茅君盈南治旬曲之山,元寿二年八月已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诸葛青童,并从王母降于茅盈之室,又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第茅固、茅衷《太霄隐书》。
《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3082~2~
《茅君传》曰:「盈字叔申,咸阳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禀奇操,矫俗抗迈不求闻达,不交非类。入恒山读老易饵朮潜影,在山中六年,精思念道诚感密应,梦太玄玉女持玉劄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明发乃寻求至西城,斋戒三月,果见王君,盈乃叩头再拜,勤恳乞长生之术,乃得在西城洞台之中金玉上宫亲侍旦夕执巾履之役,积十七年专一不懈,复二年,王君命驾造白玉龟山谒王毋于青琳宫将盈同行,王君见西王母稽首于前,盈乃叩头再拜,自陈于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行其事归家数十年以,汉元帝时,天官下迎,来渡江东,治句曲山。」
典故
相关人物
阚泽


《太平御览》卷三九八
《会稽先贤传》:阚泽字德润,山阴人也。在母胎八月,而叱声震外。年十三,夜梦名字炳然悬在月,后遂升进也。

例句

占星非聚德,梦月讵悬名。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典故

《太平御览》卷六四五
《慎子》曰: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

例句

幪巾示廉耻,嘉石务详平。 虞世南 赋得慎罚

典故
闵损衣单

相关人物
闵子骞


《太平御览》卷四一三
闵损字子骞。鲁人,孔子弟子也。以德行称。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损事之弥谨。损衣皆藁枲为絮,其子则绵纩重厚。父使损御,冬寒失辔,后母子御则不然。父怒,诘之,损默然而已,后视二子衣,乃知其故,将欲遣妻。谏曰:「大人有一寒子,犹尚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
《艺文类聚》卷二十
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闵子骞,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温。」

例句

王褒柏惨,闵损衣单。 李瀚 蒙求

典故
鸣剑开匣


《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四〈兵部七十五·剑下〉~70~
《拾遗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赴指其方,则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吟。」

例句

边马枥上惊,雄剑匣中鸣。 李益 夜发军中

典故
牛迹
 

《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六〈鳞介部八·鲔鱼〉~4293~2~
「夫牛蹄之涔,不生鳣鲔。」东汉·高诱注:「涔,雨水也,满牛蹄迹中,言其小也。」

例句

但用须弥藏芥子,安知牛迹笑东溟。 李群玉 规公业在净名得甚深义仆近获顾长康月宫真影对戴安道所画文殊走笔此篇以屈瞻礼

还有市廛沽酒客,雀喧鸠聚话蹄涔。 罗隐 题润州妙善前石羊

典故
弄琴牙

相关人物
伯牙


《荀子·劝学篇》~9~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八〈乐部十六·琴中〉~2738~
《乐府解题》曰:「《水仙操》,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至蓬莱山留宿,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舡而去,旬时不返。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滑崩澌之声,山林窅寞,群鸟悲号,怆然而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回刺船迎之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