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了义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栖岩益和尚。
郑州刘氏子也。
方在娠。
其母梦适野而得金印。
野有人曰。
亟以献佛无留也。
即望见塔庙甚盛。
因怀印以往。
既寤而师生。
父母异之。
甫龀俾出依镇阳天宁朏公。
父母南归。
以幼复携从焉。
十五六衣裓。
北征学于燕中宝集寺。
又学华严圆顿教于真定净公。
学唯识于大梁孝严温公。
岁月逾滋。
心义洞了。
温每竖义。
鸣鼓升堂。
义锋四起。
师惟竖一指。
当其所至。
雾解冰销。
莫不捲舌低眉。
以就听位。
寻退修壁观于明月山。
大比丘全公辈。
谓今尘刹俱空。
法无所住。
灯昏夜永。
孰测迷津。
乃共即山中。
请师出世。
师感受其言。
出居许州大洪济寺。
开唯识宗旨。
购疏记三十馀部。
凡一千三百馀卷。
师以次敷宣义。
声振远近。
倾耳位下者。
恒千馀人。
自河以南。
愿学者皆趍焉。
其始至也。
残屋与僧。
各不四五。
既而敝者新。
无者有。
庄严殊甚。
如天宫殿。
信度檀田。
出入衍溢。
皆师德化所致。
师戒律精严。
终身坏衣粗食。
然四指以炼心。
讲唯识四十馀年。
凡三十馀周。
河洛之间。
设席以待者。
遑遑如不及。
上之王公贵人。
下之樵儿牧叟。
无不敬礼信向。
四方欲究穷了义者。
皆以师为归。
亦孰知师所谓了义者。
不徒在言说间也。
赐号佛性圆明普炤大师。
以延祐二年四月示寂。
年七十有三。
僧腊五十有五。
全身塔于城南。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贵。
字无用。
别号水庵。
婺之甄氏子。
其家业于耕樵。
每使之行馌田间。
师志弗乐。
乃同乡童子。
从师学诗书。
年十八。
入里之康侯山。
为僧所事丛脞。
师又弗乐。
弃之往浙水西。
日以问道为事。
适千岩长公。
缚禅于龙华。
往拜之。
授以向上一机。
冥参默究。
恍若有所契。
龙华与天龙院邻。
天龙沙门平大道。
务起废。
之挽千岩主之。
及千岩走乌伤。
复与之俱。
山有废刹。
曰圣寿。
千岩新之。
命师领其徒。
至正丙戌。
还天龙。
复往参中峰本公。
断崖义公
梁山宽公。
其反覆叩答。
不异见千岩时。
既而退居嘉兴。
建庵为逸老计。
忽一夜。
梦大道来别曰。
吾已弃人间世矣。
师大惊。
急拿舟往视之。
大道果告寂。
因名所居庵。
为应梦。
师自是复主天龙。
天龙素无恒产。
募斋民二千家。
每临食时。
辄取一小瓯。
聚之养四众。
凡大道未竟之业。
师殚志毕虑。
为造僧室与演法堂。
堂上为阁。
以安吴越钱氏所造大悲尊像。
又买并寺之地。
以为蔬畦。
而寺制所有者。
小大咸饰。
隐然如大伽蓝矣。
辛丑八月。
作偈一首。
副以高丽净瓶。
寄别行省丞相达识公。
明日沐浴。
索笔书颂曰。
一蜗臭壳。
内外秽恶。
撒手便行。
虚空振铎。
天龙一指今犹昨。
掷笔而化。
世寿七十有二。
丞相加叹。
遣官为具后事。
奉全身塔于西冈。
师平生不畜长物。
寒暑唯一布衣。
戒行甚峻。
常落一齿。
左右椟藏之。
中生舍利。
五色烨然。
日见增长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守贵,字无用,别字水庵,姓甄氏,浦江人也。父力农业,日事耕樵,尝使贵行馌田间,志颇不乐,乃同里中童子入乡塾读书。元至治癸亥,年十八矣,趋邑中康侯山习浮图法,群僧各分檀越家,值其斋会,辄持鼓螺应之,贵又弗乐也。泰定乙丑,乃翩然往浙水西,日以问道为事。适千岩长缚禅于龙华山寺,贵往叩之,授以向上一机,冥参默究,时有所契。龙华与天龙院邻,天龙沙门大道平,方务起废,力挽千岩主之。丁卯春正月,笑隐䜣 言:“千岩行业于行宣政院,将俾出世住大禅坊。”千岩竟遁逃,不见使者。久之,夜渡涛江,东走乌伤伏龙山,贵复与之俱。山有废刹,千岩为一新之,遂命贵领其徒。至正丙戌,复还天龙,往参中峰本、断严义、梁山宽,反覆叩答,不异千岩。退而太息曰:“千江虽殊,明月则一。吾今后无疑矣。”戊子之夏,退居嘉兴,建庵为佚老。庚寅秋七月十日,梦大道来别,曰:“吾已弃人间世矣。”贵大惊,急棹舟往视之,大道果告寂,因名所居庵为“应梦”,黄文献公为记其事云。自是复住持天龙,其寺素无恒产,募斋民二千家,每临食辄取一小瓯,聚之养四众。大道既建大殿三门两序,及造佛菩萨阿罗汉诸像,贵继其后,殚志毕虑,增设僧室及演法堂,堂上为阁,以安吴越钱氏所造大悲尊象。又购寺侧地以为蔬畦,而寺制所有者大小咸备,钟鱼响应,经呗兼举,隐然如大伽蓝。辛丑八月二十日,作偈一首,副以高丽净瓶,寄别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穆尔。明日命浴,索笔书曰:“一蜗臭壳,内外秽恶。撒手便行,虚空振铎。天龙一指今犹昨。”掷笔而化,丞相闻之,大加叹异。弟子善法,为造慈济塔院于天龙西冈,奉灵骨藏焉。贵平生不蓄长物,寒暑唯一布衣,戒行甚峻。尝落一齿,其左右椟藏,中生舍利罗,五色烨然,日见增长。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四。贵与宋文宪濂同乡里,濂与千岩交最密,故于贵之行业知之甚悉,因铭其塔。其词曰:“伏龙之山,悬岩千尺。谁陟其巅,奋身一掷?躯命既绝,万缘顿息。绝后复生,真体轩兀。如摩尼珠,其光五色。照耀东南,不落名迹。天龙一指,斯为独得。无用之用,动而常寂。化为楼阁,庄严净域。茍以为是,涉乎相执。以空为楮,以无为笔。焯德示后,用垂千亿。”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永宁。
一源字也。
自号虚幻子。
淮东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岁入乡校。
能了经籍大义。
九岁离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属僧司。
给牒度为沙门。
自是蓬累出游。
历见诸禅老。
无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禅定。
稍涉睡昏。
则戴沙运甓。
悬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无用宽公。
公门庭严峻。
师方入户。
厉声叱出之。
师作礼于户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许。
入见。
问曰。
何处人。
师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请和尚道。
公便暍。
师退就禅室。
彻夜不寐。
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
声未绝有省。
公命举偈。
偈罢。
振威一喝。
师曰。
喝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匾担。
捉住清风剥了皮。
师不觉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执侍三年。
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
亲署一花书。
授师曰。
汝缘在浙逢龙。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广德。
缚茅于大洞中居之。
无何。
宜兴之龙池。
请师建立禅居。
师以名符悬记。
欣然赴之。
结屋数十间。
命曰禹门兴化庵。
山颠有龙池。
龙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师召龙。
受三皈戒。
龙不复出。
师居之久。
复厌其未幽邃也。
择绝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处。
斲木为栈。
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
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师以退隐为心。
间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归龙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师主大华藏寺。
师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
师坚以疾辞。
宋文宪谓。
师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为急。
及主大刹。
屡退养龙池。
虽天童实厕五山。
亦摇首弗顾。
其高风峻节。
如祥麟威凤。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贤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说法于龙光殿。
上悦。
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
寻奉旨。
函香至五台。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辞南还。
道趣维扬。
镇南王。
率嫔妃等。
延师入宫。
禀受大戒。
遣司马护还龙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
曰。
吾将逝矣。
或以药剂进。
麾去之。
自兴化庵移龛。
至绝巘所居。
昧爽。
师起沐浴服纸衣。
索笔书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飞雪。
书毕。
侧卧而化。
茶毗。
现五色光。
齿牙舌轮。
及所持数珠。
皆不坏。
舍利无算。
烟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竞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获者亦众。
门人等。
分馀骨与不坏者。
五处建塔焉。
师气貌雄伟。
身长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贵贱异其心。
所至无不倾向。
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
赵文敏公孟頫。
冯内翰子振。
尤所宾礼者也。
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无虚日。
师受之即以施人。
曾无毫发系吝。
其自处则布袍粝食。
沛然若有馀。
凡发为文偈。
了不经意。
引纸行墨。
而空义自彰。
有四会语录。
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宁。字一源。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宁七传至无用宽。宽乃永宁之师也。宽居舒州太湖。门士不满百。皆峣然自肯之辈。其得宁最晚。而宽特注之。以为可继开福。而阐东山法门。初永宁。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辞亲弃俗。依禾州之广慧寺。寺为州之望刹。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前一夕。寺众同梦肇公来。次日独宁至。众欣然。疑为肇公再世也。及为大僧。汗游禅社。走舒州见无用宽公。公问。何来。对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对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宁拟进语。公又喝。宁拟退。公连喝之。宁大骇而趋出。自是罢游。坚依席下。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宁闻之脱然。公乃召曰。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速道速道。对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公喝。宁曰。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扁担。宁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久之辞去。公曰。逢龙即止。遇水即居。金鸡玉兔。鞭影长驱。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龙池致宁。宁以为符其师谶。欣就之。连三载成丛林。南国高人。以见𣆶为感。同曰龙池尊宿。不敢名之。宁慕高峰之为人。别业高崖。至正间。紫书三至。不赴。诸方勉之。始受朝旨。号佛心了悟禅师。然足不越阃。顺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问宁之行略。金对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华岳迅烈风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东山是其远祖。宽无用容其入室。虽经三诏下龙池。野老不知尧舜力。洪武元年。宁嘱制纸衣木龛。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龛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宁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旦而宁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宁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至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宁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宁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无用嗒然一笑。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宁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宁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逢池便居。”宁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宁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弟子澄公道场也,宁为重新之。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至治癸亥,宜兴之龙池请宁建立禅居,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宁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学侣闻风,遐迩奔赴。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普济禅师”。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一七日,宁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归龙池。时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乃蹶然起赴。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宁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宁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壬寅,退归龙池。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未几,成大丛林。有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寿七十八,腊六十五。宁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世愚。
号杰峰。
衢之西安余氏子。
初从孤岳嵩公。
供洒扫之役。
已而为大僧。
谒古崖纯公。
石门刚公。
涕泪悲泣。
祈以求端用力之要。
二公欣然语之。
师佩受其言。
不分明暗。
兀坐如枯株。
时年二十五矣。
踏涛江而西。
见诸大老。
如布衲雍公。
断崖义公
中峰本公。
师一一咨叩。
下语不契。
中心瞀乱。
遂止南屏山中。
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公。
倡道大慈山。
亟往谒焉。
岩示以南泉三不是语。
师闻而益疑。
仍还南屏。
类气绝之人。
行坐寝食。
不徇觉知。
一夕。
闻邻席僧唱證道歌。
至不除妄想不求真。
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
不见一物留碍。
喜跃不自胜。
疾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
趋天池。
求證于元翁信公。
仍归止岩。
止岩喝曰。
何处见神见鬼。
师曰。
今日捉了贼也。
曰贼在何处。
师便喝。
岩竖起竹篦。
命师指名。
师便掀倒禅床。
岩曰。
尔欲来捋虎须耶。
师作礼。
岩连打三下。
嘱曰。
善自护持。
他日说法度人。
续佛慧命。
至顺二年。
归西安。
住乌石山。
澄居摄念。
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载。
声光日振。
缁素之士。
坌集座下。
恒至二三千指。
至无所容。
既而迁广德之石溪兴龙寺。
向化之盛。
不下乌石时。
乌石之众。
如子失母。
力迎其还。
适郡境。
新建佛刹者四。
曰古望。
曰龙眼。
曰宝盖。
曰普润。
皆延师开山。
为第一祖。
师起应之。
无不感慕而奋迅。
国朝洪武三年。
郡守戍将。
举水陆大会。
佥谓。
非师不足拯拔幽滞。
师勉强成行。
竣事而反。
示微疾。
召门弟子。
勉以精进入道。
书偈掷笔而逝。
越七日。
奉全身藏于乌石慈云塔院。
寿七十。
腊五十。
得法弟子十馀人。
无涯永公最著。
师道价倾四方。
非惟禅林奔凑。
而公卿大夫。
若太尉高公纳麟。
兵部尚书黄公德昭。
浙江行省左丞老老。
江东廉访副使伯颜不花。
或函香致敬。
或驰书问道。
或上谒亲领玄要。
得其片言只字宝之。
不翅南金。
师之施可谓博矣。
使其正席名山。
则惠利所被宜益广。
今乃仅止于斯。
有识者恒伤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世愚者。号杰峰。衢州余姓子也。早岁历参知识一十馀员。无所开发。抵杭州大慈。见止岩成公。而得道焉。愚初至大慈。倦于请益。但随众听法而已。一夕成召之曰。愚阇黎。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愚瞥然趋去。于是精神逸举。穷极玄秘。又常入元翁之室。机丝绵密。翁心喜之。翁即止岩之师也。室中常谓愚曰。暴长之竹。数载而枯。暴流之水。终夕而涸。此理人岂不知耶。但求速之病。入于膏肓。则神医拱手矣。愚遂隐乌石山。一十八载。衲子知名。正信长者。建广德石溪大伽蓝。以居愚。愚居石溪。禅徒始大集。开堂日。僧问。黄梅碓觜花开日。夜半传衣过岭南。此事还端的也无。愚曰。一物本来无。两肩担不起。曰。毕竟如何保任。愚曰。不是诗人莫献诗。乃曰。佛病祖病众生病。拈向一边。丹药妙药神仙药。除过一壁。离却四大幻身。且道。那个是病。那个是药。若向者里荐得。许汝诸人具只眼。其或未然。山僧分明指出病源。与诸人看。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是有病无药底句。镇州萝卜。柏树子。乾矢橛。麻三斤。是有药无病底句。青州布衫。是药病对治底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狗子佛性无。是药病双忘底句。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烦恼尘劳。妄想执著。一切病。一大藏教。总是济世医方。一千七百祖师公案。尽是灵丹妙药。有病应服药。无病药还祛。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和尚自身不能治。何用治别人。只向他道。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愚凡四坐道场。暮年退休乌石。为逸老计。适有长者。携童子上谒愚。愚问。何来。童对曰。虚空无向背。愚大奇之。适悬钟次。愚曰。童子能言之乎。童曰。百鍊炉中滚出来。虚空原不惹尘埃。如今挂在人头上。撞著洪音遍九垓。愚叹曰。此子。如在壳迦陵也。以大法度之。法名非幻。洪武三年。诸山宿德。咸赴钟山之会。有诏起愚。使者至。愚集众普说。已而高声唱灭。有偈曰。生本不生。灭本不灭。攃手便行。一天明月。继愚后事者。有二人焉。曰无涯幻。曰日本太初原。原归化本国。幻于永乐五年。奉文帝诏。證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帝喜。特留幻主灵谷。以备顾问。每召对称旨。十七年。御制赞佛歌颂。并刊大藏颁行。是日庆云等瑞。种种不一。备载明纪。其明年春。有敕再建会灵谷。如西僧例。幻不奉诏。亦唱灭。以故愚父子。深得或庵之遗韵云。盖愚溯或庵体之八世也。 赞曰。或庵行护国之话于焦山。至中叶几微而复兴。譬犹一指之脉度陇穿峡。所谓节节皆原六秀。及杰峰父子一出。又若老干发嫩。支龙逶迤。而下为尖圆方正之星而入局。于戏谁中十道天心之穴。则儿孙脚下。可胜计耶。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世愚,字杰峰。
姓余氏,西安人也。
家本儒素,世守诗书。
母毛氏梦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觉而生子。
故愚自幼好佛,稍长,投兰溪显教寺,从孤岳嵩供洒扫。
已而薙除须发为大僧,受具足戒。
昼夜奉芗镫惟谨,以针刺指端濡血,书《金刚般若经》。
忽抵几叹曰:“纵能尽书一大藏教,亦属有为,绝如梦幻,不可控搏。
盍学无为,以明心宗乎?
”出谒古崖纯、石门刚,诚心恳至,相对于邑,悲从中来,泣涕沾䘳,祈示审端致力之要。
二公为之感动,欣然语之。
愚佩受其言,不间晨昏,兀坐如枯株,时年二十五矣。
复自念曰:“年日以增,学日以退,岂非见闻未充,无以启发知解乎?
”渡涛江而西,见诸善知识。
时布衲雍、断崖义、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岩高峰之道。
愚并往咨叩,语皆不契。
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禅寺,门庭虽峻,而获證悟者众,亟往谒焉。
止岩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
”愚闻而愈疑,仍还南屏。
诸缘尽舍,形类气绝,行坐寝食,若无知觉,唯一念历然在太虚中,如此者久之。
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处,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不见一物留碍,喜不自胜,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为太近,故人自远耳。
”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乃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
信者,止岩之师也。
问曰:“上士从何来?
”曰:“大慈。
”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
”愚卓钖。
信曰:“拗折锡杖,尔将何为?
”愚作礼。
信曰:“尔可归见止岩。
”愚后见之,备述所悟。
止岩曰:“何处见神见鬼?”愚曰:“今日捉了赃。
”曰:“赃在何处?
”愚便喝。
止岩曰:“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举将一句来。
”愚曰:“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岩竖起竹篦,请指名,愚便掀到禅床。
止岩曰:“尔欲来将虎须耶?”愚复作礼。
止岩击之者三,瞩曰:“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遂留执侍,服勤三年。
又还南屏,寻入大慈为上座。
元至顺二年归西安,先是西安乌石山有福慧古刹,岁久荒废,瓦砾堆除,荆榛塞路。
愚独结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无恐怖。
乡人信仰,钦其道德,裹粮遗之。
遂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载。
声光日振,缁素麇集,至三千指,几无所容。
县中大姓陈嗣宗,倡义施舍,为造殿堂,藏经楼阁,规模弘大,制如伽蓝。
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众。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为钖“弘辩”之号。
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录其行业,请主广德石溪兴龙禅寺,祝香报恩归之,止岩表其自證也。
留居三夏,将迎还乌石。
而郡中新建佛刹四,曰古望,曰龙眠,曰宝盖,曰普润,皆延之为开山祖。
愚力起应之,无不感慕。
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门弟子,勉以精进入道,索笔书偈云:“生本不生,灭本不灭。
撒手而行,一天明月。
”掷笔而逝。
越七日,藏于乌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
四方参学,莫知其数,得其法者,则慧观、德随十有五人。
所著《二会语》四卷,已刊行丛林中。
愚道倾四众,高太尉纳麟、黄尚书德昭、廉访副使伯颜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驰书问道,得其片言,称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谓博矣。
宋文宪濂为铭其塔。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度。
号白云。
处之丽水吴氏子。
年十五。
慨然有出尘志。
父母峻拒之。
师不火食者累日。
若将灭性焉。
父母无奈何。
使归禅智寺。
礼空中假公。
剃发具戒。
即寺侧楞伽庵。
深习禅定。
每趺坐。
达旦不寐。
如是者数年。
已而叹曰。
六合之大如此。
颓然滞一室可乎。
遂出游七闽。
遍历诸山。
无有契其意者。
旋浙。
见灵石芝公于净慈。
又登天目。
断崖义公
谈锋铦利。
人莫之敢撄。
时无见睹公。
说法天台华顶峰。
大振圆悟之道。
师往拜之。
一见刳心焉。
服勤数载。
尽揭底蕴。
无见嘱之曰。
昔南岳。
十五出家。
受大鉴记莂。
后得马祖。
授之以心法。
针芥相投。
岂在多言耶。
勿掉三寸舌诳人。
须真正见解。
著于行履。
方为报佛之深恩耳。
师佩伏之弗敢忘。
又走长沙。
见无方普公。
走云居。
见小隐大公。
皆无异辞。
既而旋福林。
与毒种昙。
成山钦二公。
互相策励。
如恐失之。
后从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请。
出世龙泉之普慈。
众至八百人。
移茅山。
迁武峰。
从者恒如初。
国初吴元年。
隐禅智之岑楼。
洪武己酉。
诏起天下名僧。
敷宣大法。
师与焉。
初力辞。
戍将强起之。
适师至。
而会事解严。
遂还杭。
杭人奉师居虎跑。
又入华顶。
未几示微疾。
浩然有归志。
四众坚留之。
师曰。
叶落归根。
吾所愿也。
遂回福林。
五日忽沐浴易衣。
索笔书偈云。
无世可辞。
有众可别。
太虚空中。
何必钉橛。
掷笔而逝。
寿六十七。
腊五十二。
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院之西。
师静谧寡言。
机用莫测。
临众无切督之威。
严厉之色。
唯以实相示人。
所至之处。
人皆钦慕。
如见古德。
或持香花供养。
或绘像事之。
不可以数计。
见客无懈容。
无蔓辞。
有问则言。
无则终日澄坐。
所作偈语。
不许人录。
故今无传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名智度。号白云。处州丽水吴氏子也。初住普慈。终于福林。度居福林时。以无见睹公藤杖手卷嘱累古拙俊。是为断桥一脉。有克肖之者也。盖睹公。法继方山宝。宝嗣断桥伦。故度望断桥。为四叶之祖焉。度为人沉默而旷达。初受业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禅师。假。阴察度根器。使行卑劣行以挫之。每呼度名。度每应诺。假曰。将谓将谓。度不领。乃使度南询曰。善财。是菩萨中行脚样子也。赵州。是祖师中行脚样子也。庞蕴。是居士中行脚样子也。今人行脚。不效此三老。则枉费芒鞋。徒自困耳。度即遍参南北禅席。已而归省。假公喜曰。你来也。吾事毕矣。一日说偈曰。地水火风先佛记。掘地深埋第一义。一免檀那几片柴。二免人言无舍利。乃端坐蜕去。度掩面哭曰。苍天苍天。或曰。君哭迟矣。度乃大笑。遂庐于塔。日取楞严圆觉研究。悉能贯之。然于日用之际。又不能得大自在。叹曰。参禅不求大彻痴禅也。吾师岂虚语哉。但恨游方时。未抵天台参无见睹。当是时。睹公称为宗门绣虎。居华顶。禅流惮之。度即趋华顶谒睹。以西来密意扣之。睹掀眉视曰。得娑罗峰点头。向汝道。度以手摇曳。睹便喝。度悟旨曰。娑罗峰顶。白浪滔天。花开芒种后。叶落立秋前。睹曰。我家无残羹馊饭。曰即今亦不少。睹欣而肯之曰。我四十年住此山。一老道者耳。别无甚奇特。惟先师未了公案。今以责汝。汝善保任。睹便趋寂。度住后。以为先师遗嘱在躬。因时接物。随机开导。声重湖江。与梦堂愚庵诸老齐名。明洪武二年。有诏赴京。即疏辞还。门下有以不耐事谏者。度怒责曰。汝不闻古德有言乎。纵饶弄到帝王家。也是一场乾打閧。将来法门。滥竿窃符之弊。必汝辈也。未几。迁化于福林。有遗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钉橛。火浴收五色舍利。大如菽。塔于寺西。度随所说法偈颂。弗许记录。禅者窃书其语。度乃瞋逐。曰。奴流敢裨贩吾语。作口头人事以衒丛林耶。复有老宿。以未见度语句为恨。潜探众中。值度入室。徵判险要。如揭贯花。老宿大喜曰。不意断桥犹在。 赞曰。睹公居山四十载。耽耽坐视。非白云解其项下之铃。几钝置耳。白云行道。垂手低眉。盖亦苍颉造书契。而代结绳者耶。及暮年。仍袭睹公之风。翛然高枕。瞋责子弟有窃符滥竽之弊。又何异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语云。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身。其白云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智度,字白云,姓吴氏,丽水人也。
父德大,母叶氏,具有善愿。
度生而灵颖,迥异凡近。
年十五,洒然有出尘之趣,欲就浮屠学。
父母方珍爱,峻辞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父母知不可夺,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薙发,受具戒,习禅定。
于楞伽庵,每趺坐达旦,如是者数年。
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
”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著。
复还郡之白云山,因澄禅师道场遗址,筑福林院,为憩息之所。
日取《楞严》、《圆觉》二经钞疏读之。
既熟,不假师授,章旨自通。
久居此山,遂以为号。
已而复叹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麦粉,了无出期,德山所谓‘穷诸玄义,若一豪置于大虚’者,信不诬也。
”乃去之,出游浙河之西,见灵石芝于净慈。
未几,又上天目山,参断崖义,谭锋铦利,莫之敢撄。
时无见睹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
更踰涛江叩之,曰:“西来密意何如?
”无见曰:“待娑罗峰点头,乃与汝言。
”度儗答,无见遽喝,度曰:“娑罗峰顶,白浪滔天,花开芒种后,叶落立秋前。
”无见颔之,服勤数载,乃翩然辞还。
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岁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
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深恩。
”度佩服之,弗敢忘。
然既有所證入,俨然如白云在天,卷舒无碍。
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入云居见小隐大,当机问答,无异华顶。
元至正甲申,县令长徇缁素之请,迎还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互相策励,如恐失之。
甲午,复隐楞迦庵。
壬寅,王府参军胡公深安复请至福林。
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龙泉之普慈,徒侣景从,云输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无缺。
乙巳,移茅山。
丙午,迁武峰。
元季乱扰,复隐岑楼。
明室龙兴,首崇正教。
洪武己酉,始建法会于蒋山,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与焉。
初犹力辞,戍将疆起之。
度曰:“心境双忘,随缘去住,复何拘碍。
”遂行,将至而会散,乃还杭。
杭人奉居虎跑,历夏及秋,便趋华顶。
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
度曰:“落叶归根,吾所愿也。
”遂旋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别。
大虚空中,何必钉撅。
”掷笔而逝。
时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寿六十七,腊五十二。
阇维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齿牙数珠。
弟子仁哲瘗骨院西,善女子唐净德为建塔其上。
度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
所至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华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数计。
盖信心为一切功德之母,苟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
自圆悟八传,至于无见,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
度自幼龄,即能信道,决可脱离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彻究心源,纵横自在。
平昔教人,随机开导,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否则终日澄坐而已。
金华宋濂为之铭曰:“华顶之峰,有道所居。
随时演法,大音铿如。
当机一喝,见者惊愕。
言出霆奔,无蛰不作。
振锡而归,我亦何心。
举首睇之,白云在岑。
乘运而游,或出或处。
落叶归根,古今一轨。
尘缘既尽,翛然而化。
掷笔坐蜕,如人赴家。
世相有灭,其性常在。
谁谓师亡,青山不改。”
释慧印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慧印。
关西张氏子。
自幼信佛乘出家。
后从河东普救月公。
学圆觉了义
又从河南白马寺大慧国师。
学华严圆极之教。
后学唯识论于栖岩益公。
二十二受大戒。
有葛氏者。
设百僧会。
师为第一座。
宜说法。
已作狮吼声。
既而又从秀公。
讲四分律。
从心崖和公。
学因明等论。
又从大通验公。
讲华严疏。
于二十年间。
游戏教海。
无不叩之门。
无不穷之理。
出世独为栖岩烧香。
盖以唯识为归也。
后入太行山。
修唯心识定七年。
得根尘虚静。
至治二年。
英宗游台。
拉师与俱至南顶。
命师祈嘉瑞。
师即禅定。
帝。
见白光如水。
弥满空际。
大士御圆相现光中。
喜甚。
因命太子诸贵人。
从师受菩萨戒。
敕赐司徒一品。
师固辞乃止。
至元三年。
示寂。
阅世六十有七。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示应。
宝昙其别号也。
其先世。
自汴入吴。
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
有居吴兴者。
祖父皆隐德弗耀。
唯信慕出世法。
母朱氏。
奉佛尤谨。
一夕梦僧踵门而娠。
既而有僧自天目来。
断崖禅师谢世。
正梦时也。
自是人皆谓。
师为断崖再世。
在襁褓中。
遇僧辄喜而笑。
解礼佛叠足而坐。
所至缁白景从。
莫不皆以和尚称之。
虽老师宿德致敬。
坦不为让。
人争施金帛。
得之随方立僧伽蓝造佛像。
馀则给施贫乏。
高皇即位。
访求山林遗逸。
及有道行之士。
师被徵。
应对称旨。
赐膳慰劳。
久之。
令居龙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
久乏唱导之师。
曰无如应者。
召见慰而遣之。
居八年。
蜀人咸被其化。
时诸藩邸王侯士庶。
施者日至。
乃于绝顶光相寺。
范铜铸大士像。
构重板屋以覆之。
二十四年。
分僧清理释教。
上谕僧录司官。
宝昙居蜀。
人服其化。
就委区理。
讫事来朝。
以次年六月。
复命京师。
处置如式。
深得上心。
天颜大悦。
因奏先所居吴门集云妙隐大云三阿练若。
同一根蒂。
今离而为三。
乞合为一。
上是其言。
敕赐南禅集云之额。
期十月陛辞而还。
而疾作矣。
以六月初九日。
瞑目跏趺而逝。
时隆暑。
颜色不变。
芳香袭人。
得寿五十有九。
僧腊如之。
上闻。
为之伤悼。
寻遣官谕祭。
饭僧三千员。
茶毗。
会者以万计。
其徒分遗骨。
归姑苏峨眉。
各建塔奉之。
信士李正。
因亲侍日久。
凡出处不约而先至。
后事尤尽心焉。
师平生不作表襮之行。
而世共尊之。
不为溢美之言。
而人益信之。
屡营梵刹。
不居其功。
云之若遗焉。
非其了达生死皆如幻梦者。
能若是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甲子春,(班的答)与其徒惠便奉使西域,过独木绳,至桥尼已辣梵天竺诸国,宣传圣化,众皆感慕。
已而谒麻曷菩提上师,传金刚鬘坛场四十二会礼,地涌浮图,其国起敬,以为非常人,遂并西番乌思藏相随入贡。
比还,居未久,重渡流沙,更历西竺,复率其众来朝。
太宗嘉之,慰劳备至,与论三藏,领会深奥,嗟叹久之。
乙酉擢僧录左阐教,仁宗嗣位,宠锡封号,赐金印冠服,并孔雀销金盖幡及金银器物几案舆马之属,靡不毕具,更广能仁寺居之。
宣德初元,加号西天佛子。
智光于经藏之蕴,旁达深探,所译显密经义,及所传《心经》、《八支了义真实名经》、《仁王护国经》、《大白伞盖经》并行于世。
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示寂。
其徒请留偈,乃曰:大乘法门,无法可说。
众复恳之,始扬言曰:“空空大觉中,永断去来踪。
实体全无相,含虚寂照同。
”俨然而化,茶毗,骨皆金色,舍利盈掬。
弟子进其遗像,御制赞云:“托生东齐,习法西竺。
立志坚刚,秉戒专笃。
行熟 毗尼,情彻般若。
澄明自然,恬澹潇洒。
事我祖宗,越历四朝。
使车万里,有绩有劳。
摅沥精虔,敷陈秘妙。
玉音褒扬,日星垂曜。
寿康圆寂,智炳几先。
灵消旷海,月皎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