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常润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广祯,字瑞庵,姓孙氏,金台人也。
性奇谲,不齿群儿,见者异之。
心喜念佛,时喃喃作讽经语。
龙华荣庵茂居僧录左阐教,有重行,偶过从孙氏,祯甫七岁,见而奇之,因乞为沙弥,遂命与上足玺为弟子。
少长,即喜以声音为佛事,调练三业,精修六时。
年三十,登坛受具,大通法师教化昌隆,祯事之多闻法要。
隆庆改元,大宗伯举为龙华住持,祯大开法社,延禅讲宗师,集四方学侣,披阅大藏,阐少室、天台两宗。
后来诸方师匠,中兴曹洞,若大千润者,多发迹于斯。
妙峰登微时,以大藏因缘谒祯,祯为引重公卿间,道风大著,妙峰为法门推崇,亦藉资焉。
神宗登极,尤尚法化,海内名蓝知识多出其门。
丁丑春,妙峰与憨山隐居清凉,祯倾心慕之,游五顶搜访于冰雪中。
居无何,杖锡南游,礼普陀,入天台,隐于通玄峰顶,鸟栖鷇食,于焉三载,专精一行三昧,有所发悟。
寻谢去,回策东吴,礼长干舍利。
溯长江,陟九华,登匡庐,驯黄龙白鹿,揖五老,而望香炉,绕文殊经台三匝,涤除玄览以休,过黄梅求印證焉。
复游天目、武当,抵南岳求悟法华三昧处,回入伏牛,练磨众中。
居三月,乃归。
万历九年辛巳春,妙峰与憨山建大会于清凉,祯与双林平、无遮允齐入法社。
壬午春,会罢,复与憨山结隐太行。
冬初,始还故居。
甲申奉慈圣命,同妙峰饭僧秦晋伊洛诸名山。
因出关走芦芽,渡河登华岳,览长安,阅雁塔留影,寻草堂罗什翻经处。
结夏圭峰,望太白太乙,略崤函而东,再入伏牛,访嵩少,参鼻祖单传,哭润公,扣白马以归。
居顷之,复奉慈旨,赍大藏往天台庐岳,复之清凉还报。
祯喟然叹曰:“一介微僧,数叨慈命,抚心顾德,愧何以当。
”乃引疾独居,屏绝人迹,居常自足,无意于世。
生平后己先人,不以物为事,戒珠心月,秋露空寒,貌古神清,长松孤鹤,瞹然可亲,凛然可敬。
达观尝称之曰吾门之龙华,犹如秦镜真能照人肝胆。
其赏鉴如此。
祯抱疾期年,一日召诸弟子曰:“吾赖为佛子,愧无补法门,但耿耿此心,不敢辜负佛恩耳。
生谓我不足,死当我有馀。
尔其勉之,予行矣。
”言讫而逝,时万历十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二,腊三十有奇,葬于京西北海之隆禧寺左,憨山为之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法忠。
号敬堂。
新安曹氏子。
龆年喜端坐。
年十九。
游钱塘灵隐寺。
遇云水僧激发。
遂落发受具。
依讲庠数年。
行脚入少林。
大千润公
走长安。
参遍融笑岩二老。
指示心要。
稍有启悟。
寻入牛山火场。
调鍊三业。
后归匡庐。
爱仰天坪高胜。
单丁居之。
手植松十馀万本。
久之。
衲子来集。
仰天坪遂成丛林。
师为人夷坦无缘饰。
御众不立规矩。
甘苦必同。
虽粒米茎菜。
必随众乃食。
劳务必身先之。
不开禅讲门户。
一以真实示人。
依之者。
无论愚智。
浸久嘿化。
而不自知。
故来者如归家侍父母也。
且训人有方。
用人有度。
出语慨切痛至。
听者悚然。
无不心领而神会。
一众森严。
俨然一大垆鞴。
以身为教。
不用言说。
真本色住山人也。
刘云峤太史。
访师。
一见心契。
乃为颜其寺。
曰云中。
憨老人为之记。
张洪阳太史。
书庐山高三字。
赠之旌其志。
庚申秋。
示微疾。
谓其徒曰。
吾见红日当空金莲遍地。
吾其行矣。
言讫寂然而逝。
憨老人复为铭其塔曰。
师住云中。
二十馀年如一日。
视十方衲子如一己。
精心为众。
未尝以无有异志物我介怀。
数语盖实录。
师当之无愧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忠,字敬堂,姓曹氏,歙人也。
母程氏。
生而颖异,幼好端坐,不随儿戏。
稍长,颇厌尘苦,不治家人生产。
年十九,游钱塘灵隐寺,遇云水僧大机即求出家,为染剃执侍三载,未几登坛受具,即依讲肆。
久之,多所参承,然未自信。
遂行脚至少林,依大千润禅师,扣单传之旨。
已而走长安谒遍融月心,指示心要。
寻归五台,时憨山、妙峰同居北台龙门,忠访之于冰雪中,一见心相印契,留居期年。
万历壬午,妙峰之芦芽,与忠同往,遂开丛林,诸所创立忠有力焉。
居三载弃去,入伏牛火场调炼三业。
南还登匡卢,爱其幽胜,诛茅于讲经台,居三载,复还五老峰,匿彩四年。
一日,登仰天坪,乃匡山绝顶,喜其高胜,遂居之。
零丁数祀,渐缉屋宇,久之衲子渐集,忠手植松十馀万本,冀成丛林。
忠恒坦夷无缘饰,御众不立规矩,凡细务必以身先,至老不倦,随缘自守,一衲之外无长物,粒米茎菜必与共之,视众如一,平等行慈,无论智愚,浸久默化而不自知。
故来者如归,凡所言论慨切痛至,无不心领神会。
寂于万历庚申秋七月二十一日。
先示微疾,临化端坐谓其徒曰:“吾见红日当空,金莲遍地,吾其行矣。
”言讫默然。
寿八十,腊六十,荼毗收灵骨塔于桃花峰下,憨山为之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善真。
字实相。
南昌人。
姓熊氏。
幻休而未尽幻休
人疑为不及休。
或以为过休者也。
幼业儒而不安于儒。
每以三教谁尊问人。
人以佛对。
遂弃儒往庐山。
礼湛堂和尚祝发。
雅志参访。
初游闽之武夷。
听默庵禅师提唱公案。
竟月无入。
乃以己臆。
下视诸方。
既而悔之。
游楚兴国。
州建一寺。
葺清规安众其中。
太守任公。
奉事惟谨。
道望翕然。
甫及期舍去。
入少林。
谒休和尚参。
机缘往返不荐。
曰且作长行粥饭僧。
虽然。
此老真吾师也。
故其后所游至。
皆称少林焉。
自是行踪益远。
遍历吴楚滇蜀。
礼南华之塔。
访鸡足之衣。
天台云。
峨眉雪。
皆师杖间物耳。
抵赣州疾作。
命在呼吸。
兀坐不睡。
其徒明空进曰。
师曾讲观法如指掌。
今何以临渴掘井。
请放开养疾为正。
师首肯。
疾愈。
嘱徒曰。
父子上山。
各自努力。
因入顶山独栖。
以姜叶为衣。
野菜为食。
适于雪夜负薪。
霍然有省。
住三年。
入终南云雾山。
居九石坪。
人云。
此坪不开久矣。
曾有六七人。
入坪采木死于虎。
师不为意。
扪萝剪棘。
露坐七昼夜。
稍开一径于坪。
建一室。
名萝月山房。
修静其中。
虽绝粒经旬。
处之夷然自得也。
时休和尚已化。
闻之为位拜哭。
叹曰。
先师一把椅子可惜。
或曰。
师得无有馀念乎。
师曰。
此处安容。
念为祖庭所系不为人耳。
未几。
入秦。
游太白山灵山。
将之华山。
讲道德南华二经。
为士大夫延回汉南。
讲首楞严。
仍入蜀广元县汉王山静居。
顿成丛林。
已应雪峰宁羌二讲。
未久。
门人请还汉王山。
乃以万历戊戌五月示寂。
遗言有乐志论。
一行三昧说。
及净土应验。
山房夜话。
诗偈杂作。
传于世。
紫柏尊者曰。
真禅师持行高洁。
与余意气相期。
惜不得与之雅游。
仅于峨嵋一交臂。
而失之。
曾投一偈。
冀续后缘。
而今则已矣。
世之君子。
试读其乐志诸篇。
可想而见也。
师住峨嵋卧云台时。
达师曾过访之。
故及之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方念。
号清凉。
古唐杨氏子。
剃染从师。
颇习文义。
后舍之入少林。
幻休
幻休
提大事因缘。
激发之。
晓夕体究。
至寝食俱忘。
一日至五乳峰前。
忽有得。
呈偈曰。
五乳峰前。
好个消息。
大小石头。
块块著地。
幻休可之。
寻入京。
依暹礼二师。
探性相宗旨。
曰。
差别智不可不明也。
自是肆游诸方。
所见非一人。
所修非一行。
吃水斋。
刺血书华严经。
断三日食。
或断七日。
岩间枯坐。
六时课诵。
行大悲咒秽迹咒。
日各千遍。
跽阅杂华。
放施食。
吃麸糠吞菜。
闭关禁足。
凡一切苦行。
人所頞蹙者。
师甘之如饴。
然亦不废讲演。
结冬度夏。
从人渴仰引进。
作佛事耳。
万历丁亥。
在古华严石城。
精厉过分。
忽双目失明。
思惟曰。
幻身非有。
病从何来。
身心一时放下。
硬坐七日。
而复见。
随至秀州天宁。
饭僧十万八千。
过越中。
寓广济兰若。
有澄上座者。
拜侍为弟子。
禅者仰峰从杭来。
梦师踞法座。
放顶光普荫越地。
其后。
澄上座法道大行越中。
斯其兆也。
又行化入吴。
于天池开火场炼魔。
回秀州。
修福城东塔。
复游江西。
历云居匡庐。
将入五台。
而越中缁白。
念德之深。
力挽之。
归后竟莫知所终。
其在越。
独眷眷于宝林道场。
焉知非清凉国师后身。
又焉知后日不复卓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