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处林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宋僧。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三年复还灵隐。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侍破庵居灵隐,大悟。同月石溪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师范字无准。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师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如厕。因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师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师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师。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又奉旨领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师住径山。其殿宇两遭回录。皆两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师之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奉全身塔于圆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范。梓潼雍氏子。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绍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尧者。范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语。昼夜体究。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遂出蜀。谒佛炤于育王。炤问何处人。曰。剑州人。炤曰。将得剑来否。范随声便喝。炤笑曰。这乌头子乱做。范懒剃发长故。佛炤室中。尝以乌头子呼之。久之。欲观台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岩。时云巢领住持事。留分座。忽夜。梦伟衣冠者。持把茅见授。翼日。明州清凉专使至。师受请入院。见所设伽蓝神。茅其姓衣冠。与所梦无异云。上堂。遂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迁焦山雪窦。被旨移育王。住径山。最久。虽两丁火厄。而旋复旧观。号法席全盛。理宗尝召师。入慈明殿。升座说法。上亲御垂听大悦。赐佛鉴禅师号。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旧疾适作。三月旦升堂别众。至十五日。区画后事。亲遗表。及遗书十数封。言笑如平时。其徒以遗偈为请。乃执笔疾书云。来时空索索。去亦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项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无准禅师者。
讳师范。
蜀都雍氏子也。
九岁依阴平山沙门
试经。
目不遗炤绍。
熙五年。
具戒访道。
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
有信入。
即出峡。
谒佛炤光禅师。
光曰。
生缘何处。
对曰。
剑州。
曰。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光笑曰。
者乌头子也乱做。
又过灵隐。
参密庵禅师。
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
先与语。
阴奇之。
一日要师游石笋庵。
有道者问。
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
先答曰。
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恍然大彻。
失声曰。
诺。
先大喜而归。
师遂事先公。
赴穹窿。
盖先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
可倚重正宗也。
先公移居卧龙。
师辞。
游天台。
寻开法明州清凉。
以香酬破庵先公。
于是吴越知名。
师初寓瑞岩。
梦伟衣冠者持茅授。
师及至清凉。
见伽蓝像。
即向所梦者也。
茅乃神之姓焉。
三年迁焦山。
次三年迁雪窦。
有大名者皆归之。
乃示众曰。
面面相看。
眼眼厮觑。
衣外别传。
有甚凭据。
到却门前刹竿著。
凤栖不在梧桐树。
又曰。
[一/几][一/几]地思量。
无可得思量。
无可思量处。
真个好思量。
大庾岭头逢六祖。
鳌山店上见曾郎。
又曰。
贼火相逢恰五更。
现成赃物不须争。
暗中多少都分了。
天晓依然各自行。
又曰。
日面月面突出难辨。
拟欲抬眸空中两片。
师居雪窦三年。
诏补育王。
又三年。
住径山。
居无何。
径山燬。
知事者惧。
师引咎自归。
一众咸安。
师整顿荒基。
说法如故。
仍请希叟为副寺。
退耕为监院。
别山智为化主。
雪岩钦为座元。
未久寺成。
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
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
乃曰。
君王一语出如纶。
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
碧天无际水无垠。
上大悦。
赐金纹袈裟。
号佛鉴禅师。
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
风雨暴作。
师端座别舍。
漠然不问。
且笑且吟曰。
雨散云收后。
崔嵬数百峰。
王维虽妙手。
难落笔头踪。
仍结茅安众。
寺复成。
又去四十里。
别筑万年。
正续以憩。
云水不远。
复建精舍为归藏所。
藏前后所赐宸翰。
敝室左右奉祖师。
与先世香火。
或期诞讳。
必为饭僧佛事。
以赞冥福。
盖蜀乱。
师之先祀绝矣。
故祠之上。
闻嘉叹赐。
名圆炤庵。
淳祐戊申。
又小筑于明月池上。
为退休计。
师腊既高。
纶音次序。
存问不间。
师惟历书古德机缘。
谢对而已。
或大宾过山。
师独揭心宗要领。
间咨南比国运。
师俯首一默而已。
己酉三月望。
升座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日勉强出来。
从前所说。
不到底尽情向诸人。
面前抖擞了也。
乃起抖衣曰。
是多少。
遂区嘱后事。
复手书达上言别。
上遣中使慰问后事。
师曰来时空索索。
去时赤条条。
更欲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寂。
塔于圆照庵。
嫡嗣有雪岩钦禅师。
赞曰。
南堂谓。
师居五峰。
法席之盛。
不下妙喜时也。
众多粮少。
而重罹回禄。
不无奔走四方之劳。
想见其曲折。
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
则安能籧篨若此。
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范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偶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范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范侍次,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范。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范住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52 【介绍】: 元僧。常熟人,字石屋。俗姓温。住当湖之福源。尝作偈云:“拾得断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后退居霅溪西之天湖,吟讽自适。有《石屋诗集》。
元诗选
清珙,字石屋,常熟温氏子。首参高峰,后嗣法于及庵信禅师,住当湖之福源。尝作偈曰:「拾得断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退居霅溪之西曰天湖,吟讽其间以自适。至正间,朝廷闻其名,降香币旌异,赐金襕衣。壬辰秋示寂。所著有《石屋诗》,其自叙曰:余山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语,纸墨少便,不复记录。云衲禅人请书之,盖欲知我山中趣向耳。于是随意走笔,不觉盈帙,掩而归之,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当须参究其意,则有激焉。其诗有云:「天湖水湛琉璃碧,霞雾山围锦障红。触目本来成现事,何须叉手问禅翁。」及庵尝语众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槜李诗系·卷三十
清珙,字石屋,常熟温氏子,出家海盐崇福寺。遍游天目淮阳,遇二高僧,参悟禅旨。元统间,住当湖镇福源禅寺,归隐太湖。至正间,诏降香币,赐金襕衣。后示寂于湖州霞雾山,建塔焉。又因高丽国王表达诏,谥佛慈慧照禅师。明隆庆间,一士人发塔视之,骨皆金色。士人若有击之者,立死。其法语山居诗,来复序之,谓有寒山子遗风。及庵尝语众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清珙。
字石屋。
苏州常熟人。
俗姓温。
母刘氏。
生之夕有异光。
及长依崇福永惟出家。
二十祝发。
越三年受具。
走天目见高峰和尚。
峰问。
汝为何来师曰。
欲求大法。
峰曰。
大法岂易求邪。
须然指香可也。
师曰。
某今日亲见和尚。
峰嘿器之。
授以万法归一之语。
三年罔所得。
辞他行。
峰曰。
温有瞎驴。
淮有及庵。
宜往见之。
乃见及庵。
庵问何来。
曰。
天目。
曰。
有何指示。
师曰。
万法归一。
庵曰。
汝作么生会。
师无语。
庵曰。
此是死句。
什么害热病底教。
汝与么。
师拜求指示。
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意旨如何。
师答不契。
庵曰。
这个亦是死句。
师不觉汗下。
后入室。
庵。
再理前语诘之。
师答。
上马见路。
庵呵曰。
在此六年。
犹作这个见解。
师发愤去。
途中忽举首见风亭。
豁然有省。
回语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也。
是死句。
无佛处急走过也。
是死句。
某今日会得活句了也。
庵曰。
汝作么生会。
师曰。
清明时节雨初晴。
黄莺枝上分明语。
庵颔之。
久乃辞去。
庵送之门。
嘱曰。
已后与汝同龛。
俄而庵迁湖之道场。
师再参。
命典藏钥。
庵常与众言曰。
此子。
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一众刮目。
后入霞雾山卓庵。
名曰天湖。
躬自薪蔬。
吟咏自得。
有终焉之志。
既而当湖福源虚席致恳。
师坚卧不起。
或让之曰。
夫沙门者。
当以弘法为重任。
閒居独善。
何足言哉。
遂幡然而行。
龙象归之。
云涌涛奔。
唯恐或后。
未几。
复还天湖。
至正间。
朝廷闻师名。
降香币以旌。
耆德皇后。
锡金磨衲衣。
人以为荣。
师澹如也。
至正壬辰秋七月二十有一日。
示微疾。
中夜与众诀。
其徒请问后事。
索笔书曰。
青山不着臭尸骸。
死了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
光前绝后一堆柴。
掷笔而逝。
阇维舍利五色。
璨然无数。
其徒收灵骨。
合及庵舍利。
塔于天湖之原。
示不忘同龛之语。
世寿八十有一。
僧腊五十有四。
弟子愚太古者。
高丽国人。
师说偈印可。
有金鳞上直钩之句。
后归。
王尊之。
以为国师。
数道师德。
王甚渴仰。
及师化。
表达朝廷。
诏谥佛慈慧照禅师。
移文江浙。
净慈平山林公
入天湖。
取师舍利之半。
馆伴归国。
建塔供养。
师有上堂法语。
山居偈颂。
缉本盛行于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石屋禅师者。
讳清珙。
虞山人也。
宋咸淳壬申。
生于温姓。
生之夜。
光贯北垣。
其室异香。
经旬不散。
珙幼断酒胾。
素质清癯。
而精神宥密。
六经杂史一览即不顾。
于佛经如获故物。
乃尽弃其所有。
为大僧。
翩然逸举。
择人而见。
首参高峰妙禅师。
妙公曰。
新戒来须何事。
珙曰。
生死事大。
乞施大法。
公曰。
我本无法。
说甚小大。
珙乃服勤三年。
不契。
妙公曰。
温有瞎驴。
淮有及庵。
宜往见之。
珙直走见及庵。
路闻及庵多慢侮。
罢废参仪。
不以禅流为事。
大有名者。
辄遭删削。
珙疑之。
然心信妙公之指。
如不相当。
则走温未迟也。
乃至建阳西峰。
通谒及庵。
及庵袒襟危坐。
受珙展拜。
遂问珙曰。
区区逐日。
何所用心。
珙对曰。
以万法归一为本参。
及庵诃曰。
甚么害热病底。
教你参者死句。
珙悚然罔措。
及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作么生会。
珙拟对之。
及庵蓦起厉声曰。
者个亦是死句。
便入寝室。
珙罔措。
乃坚依座下。
久之及庵复理前话诘珙。
珙对曰。
上马见路。
及庵又诃曰。
在此多年。
犹作恁么见解。
珙愤以为及庵卖己。
因背弃去。
及庵笑曰。
珙即回也。
珙于途中。
忽见风亭。
乃急趋回。
举似及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亦是死句。
无佛处急走过。
亦是死句。
清珙今日会得活句了也。
及庵曰。
作么生会。
珙曰。
清明时节雨初晴。
黄鹂枝上分明语。
及庵肯之。
于是出入吴越。
激扬禅社。
广结般若缘。
偶登霞雾山喜之。
遂搆草庵。
号曰天湖。
趋风者日众。
珙频作山居偈颂示之。
爱之者以为章句精丽。
如岩泉夜响。
玉磬晨鸣云。
嘉禾当湖新创福源禅刹。
尽礼致珙。
珙不起。
平山林禅师
作契聪排闼图柬珙。
珙慨曰。
兄不容吾高卧也。
于是自携竹笠。
飘然而来。
福源乃勇于临众。
不期纲宗大振。
围绕座下。
多诸有道。
六七年间。
衲子为法忘躯。
而丛林丰盛。
如西天那烂陀寺。
有贵人入寺饭僧。
见珙布衲萧萧。
疑为矫饰。
窃视方丈。
棕拂道具外。
空徒四壁而已。
贵人大异。
乃私问寺主曰。
和尚人天知识。
何枯淡若此耶。
殆非吾辈之所堪矣。
寺主曰。
然吾师原俭于自奉。
施者虽多。
有即散之。
常诫吾党。
莫贪甘煖。
免偿宿债。
贵人感悟。
归散家财而隐。
有诏徵珙。
珙坚以疾辞。
乃降金襕法衣赐之。
人以为荣。
珙叹曰。
吾少壮时。
犹不如人。
况今形之不逮矣。
忍将名字。
劳倦人间世乎。
乃上堂曰。
卸却顶上铁枷。
飏下手中木杓。
合眼跳过黄河。
腾身冲开碧落。
狮子踢倒玉栏干。
象王摆坏黄金索。
白云兮处处相逢。
青山兮步步踏著。
喝一喝云。
举头天外看。
谁是个般人。
便弃福源。
归天湖。
嘉禾公牍互至。
珙作偈答之。
有老拙背时酬应懒不能从命出烟霞之句。
珙年八十有一。
行不倚杖。
坐不施褥。
灯下书字如粟。
尝与客夜话。
将达旦。
客谢息。
珙笑曰。
后生辈精神乃尔。
安足谋道耶。
俄告寂。
门人请命后事。
珙引声曰。
青山不著臭尸骸。
死了何须堀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
光前绝后一堆柴。
已而吉祥化去。
火后舍利。
五色莫计。
塔于天湖。
时至正壬辰孟秋也。
谥曰佛慈慧照禅师。
高丽王仰珙德化。
且感异梦。
请旨移文江浙。
分舍利。
归国祀之。
赞曰。
瘦棱棱却。
如碧海波心。
涌起一座玉岩。
硬剥剥好。
似白云堆里。
突出千寻石屋。
乃珙公自状其微也。
至于道倾彤室。
德感异邦。
置弗论矣。
但历来三百馀年。
人诵其诗偈。
读其语录。
恨不尊公。
至夜摩睹史之天上。
盖公不以虚言而欺世也。
明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清珙,字石屋,受具后,与净慈平山林同得法于道场及庵。
遂隐居吴兴霞雾山,以清苦自守,不干檀越,偶至绝食,饮水而已。
为人慈祥恤物,作为祇陀,多警法语。
元至正初,道问流闻,洽于朝野,敕降香币以旌异之。
皇后亦赐金襕法衣,珙殊不为意。
至正壬辰秋,与众诀,书偈而逝,偈曰:“青山不着臭尸骸,死后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
”阇维,舍利五色,高丽王仰其道行,表达于朝,诏谥“佛慈慧照”。
更命有司移文江浙,命净慈林取珙舍利予馆伴归国。
所著有《石屋语录》,诗不多见,《瘦松集》载其山居诗云:“僧因产业致差科,官吏句追耻辱多。
我有山田三亩半,尽行发付与檀那。
”其高致可概见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闻柏子庭讲台教。
于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竹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荐福。
历三䆊。
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日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