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日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八○
道诚,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月轮山,号慧悟大师。
天禧中,撰《释氏要览》三卷(存),又注王勃所撰《释迦成道记》二卷。
王随知杭州日,有赠慧悟诗。
见《咸淳临安志》卷七○及所撰《释氏要览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云岫(一二四二~一三二四),字云外,号方岩,俗姓李。
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
师事直翁,遍叩丛林名宿。
初住慈溪之石门。
历象山智门、明州天宁。
继以三宗四维推挽继竺西坦席,升住天童。
元泰定元年卒,年八十三(《语录》附录东明慧日《哭云外老人》注)。
为青原下十八世,直翁举禅师法嗣。
有《云外云岫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释文琇撰《天童云外禅师传》。
 释云岫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清,严陵(今浙江桐庐南)人。
曾住池州天宁寺,后住隆兴九仙寺,称祖鉴法清禅师。
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清。严陵人也。貌颀硕而言清亮。多见耆宿。所至嘿嘿。不衒耀知见。触之则发。人无识之者。尝于池之天宁。以伽梨蒙首而坐。适侍郎曾开入寺。见而问曰。上座仙乡何处。曰严州。曰与此间。是同是别。师拽伽梨下地。揖曰。官人曾到严州否。曾罔措。师曰。待官人到严州时。却向官人道。既而游径山。佛日请为座元。师辞曰。一千七百大众。皆是英杰。安敢行立其前耶。坚不𠃔。佛日曰。只如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意作么生。师曰。惺惺底惺惺。懵懂底懵懂。佛日曰。如何做径山首座不得。遂与众送归寮。后开法隆兴之九仙。嗣慧日雅和尚。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字天镜。别号朴隐。越之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师初以童子出家。领昭庆濡律师戒。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教之为文。伸纸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叹赏。既而从天岸济法师。习天台教。尽得其学。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欲令出门下。师不从。元叟端公。说法双径。人尊之为当代妙喜。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一喝。师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遂录为子。使掌记室。久之。游建业。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全悟门风高峻。不轻许可。见师特甚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称之。留九十日而还。他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其同辞称师。无异于虞公。名闻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升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师以气衰。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即山阴和塔是也。我太祖龙兴。师与钟山法会之选。与东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身焉。未几。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师主之。师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师入院。甫浃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实繁乏。都寺僧司之。师曰。若等盍选其人乎。众咸曰。有德现者称多才。昔掌崇德庄田。能辟其莱芜。以食四众。倘以功举。谁曰不然。师诺之。先是。勤旧有闻。歆现之获田利。率无赖比丘。请于前主僧代之。及现之被选也。大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讯鞫既得实。以师为寺长。失于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师。或谓师曰。此三年前事尔。况师实不知。且不识闻。宜自辩诉可也。师笑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问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师即操觚如吏言。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咸曰。师当今名德也。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师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闻亦大悔。且泣曰。闻草芥耳。岂意上累师德。蚤知至此。虽万死不为也。师弗顾。行至宝应。谓从者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寺。寺住持。故师旧识。相见甚欢。师女弟之夫陈义安。宦移凤阳。以道经寺中。师悦曰。吾遗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饭。犹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有惫色。明旦。忽端坐合爪。连称无量寿佛之名。泊然而逝。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义安等。为其龛敛。以俟师之季父至。道衋然伤心。遣其法孙梵译。走宝应携骨而还。骨间舍利。丛布如珠。县大夫。及荐绅之流来观。皆叹息而去。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瘗焉。寿六十七。腊五十三。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师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性尚风义。断江恩公。与师缔忘年交。断江卒。师为刊布诗集。复请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费补坏。具有成绩。其敷阐大论。发挥先哲。释门每于师是赖。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见焉。竟以无罪谪死。苟不归之于定业。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
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
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
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士璋。
字原璞。
郡之海宁王氏子也。
生即伏犀贯顶。
目炯炯黑如点漆。
幼即膻荤弗御。
父母或阴试之辄呕不止。
喜读佛书。
邻有寺僧。
请其父曰。
此释氏种也。
盍乞师我。
父怒曰。
吾儿如芬陀花。
非若伦也。
遂舍入传法寺受五戒。
时翰林侍制柳贯尝憩寺舍。
爱师乃授以经史。
亲为敷绎奥义。
师闻迎刃即解。
年十九薙发为大僧。
我庵无法师主上天竺。
师将担簦趋侍。
忽梦游宝所。
有大菩萨教其胡跪作礼口宣忏文。
觉而思之乃普贤净行品偈文。
果见我庵刮目视之。
凡天台教观一家章义以次授师。
而志虑专一力学无怠至忘寝食。
我庵阴鉴其勤常以远大期之。
时有天心莹素亢不服人。
故世称义虎。
亦艳师行约共灯火。
日与磨切诘难极于毫芒。
众曰双璧。
久之我庵化去。
东溟日公补其席陶冶学者。
选师为开科。
命知宾客继领忏摩事。
元至正十三年受命住持栖真。
而寺与南竺演福二刹相邻。
时有大用才绝宗继二老居之。
师尤以学未足往扣焉。
凡教观之奥偏圆本迹之微一一无不条柝。
所以尝对众叹曰。
佛法教藏渺如烟海。
固非独善所能究尽。
使吾自画而不进。
其能免于孤陋之诮乎。
二十年移主旌德。
元季天下兵戈大乱。
人咸计自藏。
师独专心寺事。
不以世难自易厥志。
其彰善瘅恶风彩为之改观。
纳净众讲演经疏。
时无虚晷。
至我皇明洪武集庆虚席。
郡守李公请就提唱教乘。
未几中书被旨。
俾浙之东西五府名刹住持咸集京师。
共甓天界立善世院。
以统僧众同监董其役。
诸方耆德皆莫知所为。
师独出方略具有条叙。
时十万之众咸仿法之。
是年六月既望预知时至。
召弟子嘱以后事。
至十七日安然坐蜕。
寿四十六。
腊二十八。
阇维其弟子圆觉一印升元克勤等函其骨。
建塔于龙井辩才法师塔南。
师之器局潇洒论议慷慨据直道而不徇流俗。
每徵诸刹而树徒植党者皆为怨府。
师乃誓不薙畜弟子。
学者谒欲依附。
必励言拒之。
不妄录一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士璋。字原璞。海宁王氏子。伏犀贯顶。目光外射。自幼即决去荤膻弗御。即御辄呕逆不能胜。日取天竺典习读之。识者曰。此释子种也。十九始除须发。寻禀持犯之说于某师。时我庵法师。自四明延庆。迁主武林上天竺。令誉隆洽。师将担簦趋之。感异梦。师以为得法徵。心自喜。及见我庵。如旧相识。凡天台大小部书。以次环授之。师志虑专一。饥则亲釜鬵。以事烹饪。一饱而止。寒暑昼夜。若不知也。我庵之三吴。俾师迁丈室之西。以便饮食。逮迁。见白烟一抹起其寝所。则自㸑犹故也。我庵。阴鉴其勤。以远大期之。我庵之门人。曰天心莹素。高亢不服人。亦歆师之行约。共灯火。磨切诘难。极于毫丝。馀子皆望风而畏。称为双璧。元至正十三年。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州之栖真寺。栖真与南天竺演福邻。古称教海。而大用才公。绝宗继公。二大长者。皆在焉。师犹以学之未足。时往叩其所未至。凡部味教观之奥。偏圆本迹之微。畴昔有疑而未彻者。二老无不条分缕析以喻之。师弹指叹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固非独善偏长所能究也。移主旌德教寺。法化大行。洪武初。以集庆虚席请师。唱扬接引。如旌德时。有过无弗及焉。未几示寂。师所著书。多未脱稿。诗文有别录数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士璋,字原璞,海宁王氏子也。
生有异骨,直贯额顶,目炯炯黑如点漆。
幼勿茹膻,父母或阴试之,辄呕不止。
喜读佛书,邻有寺僧,请其父曰:“此释氏种也,盍乞师我。
”父怒曰:“吾儿如芬陀花,非若伦也。
”遂舍入传法寺受五戒。
时翰林侍制柳贯尝憩寺舍,赏其聪慧,乃授以经史,亲为敷绎奥义,璋闻,迎刃即解。
年十九,薙发为大僧,我庵无法师主上天竺,璋将担簦趋侍,忽梦游宝所,有大菩萨教其胡跪作礼,口宣忏文,觉而思之,乃《普贤净行品》偈文。
及见我庵,果刮目相视。
凡天台教观一家章义,以次授之。
而志虑专一,力学无怠,至忘寝食。
我庵阴鉴其勤,常以远大期之。
时有天心莹,素具高志,亢不下人,世称“义虎”,独羡其能,约共灯火,日与磨切诘难,极于毫芒,众曰“双璧”。
久之,我庵化去,东溟日公补其席,陶冶学者,选璋为开科,领忏摩事。
元至正十三年,受命住持栖真,而地与南竺、演福二刹相邻。
时有大用才、绝宗继二老居之,璋自视欿然,以为未足,往扣焉,凡教观之奥,偏圆本迹之微,无不条析。
尝太息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固非独善所能究尽,使自画而不进,其能免于孤陋乎?
”二十年,移主旌德。
元季天下大乱,兵戈扰攘,人咸计自藏,璋独专心寺事,不以世难,自易厥志。
其彰善瘅恶,风彩为之改观,纳净众,讲演经疏,时无虚晷。
至明洪武,集庆虚席,郡守李公请就提唱教乘。
未几,中书被旨,俾浙之东西五府名刹住持咸集京师,共擘天界,立善世院,以统僧众,同监董其役,诸方耆德皆莫知所为,璋独出方略,具有条叙,时十万之众咸仿法之。
是年六月既望,预知时至,召弟子嘱以后事,至十七日安然坐蜕,寿四十六,腊二十八。
阇维,其弟子圆觉一印、升元克勤等函其骨,建塔于龙井辩才法师塔南。
璋器局潇洒,论议慷慨,据直道而不徇流俗,每惩诸刹之树徒植党者,皆为怨府,璋乃自誓不薙蓄弟子,学者渴欲依附,必励言拒之,不妄录一人。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普智。
字无儗。
别号一枝叟。
浙江临平褚氏子。
出家于钱塘龙井寺。
东溟日法师授天台性具之学。
优于讲说。
历四大道场门风大振。
晚年开演于松江延庆寺。
遂为终老专修净业寒暑不辍。
永乐戊子正月二日微疾。
会众端坐面西念佛而逝。
尝集注阿弥陀经一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普智,字无碍,别号一枝叟,临平褚氏子。
出家于钱塘龙井寺,依东溟日授天台性具之学,优于讲说,历四道场,风教远施。
晚岁演法于松江延庆寺,因以终焉。
专脩净业,寒暑不辍。
永乐戊子正月二日微疾,会众端坐面西念佛而逝。
尝集注《阿弥陀经》一卷。
袁毓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袁毓(1877-1934) 幼名荣润,号文薮。
浙江仁和人。
光绪二十七年与林白水等创办《杭州白话报》,改名《全浙公报》,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归国任《杭州日报》主笔,历任国会议员、国税厅厅长、财政部钱币司司长等职。
有《辛未南行记》、《香兰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