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净戒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释善柔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柔。
董氏。
德兴之永兴人。
七岁事永安广行大师。
默诵金刚楞严诸经。
二十入华严圆顿法门。
领广严传戒大师戒法。
去滋味绝华好。
日课金光明经一部。
礼佛百拜。
深惟静念。
孤征独诣。
人莫能津测浅深。
宪宗闻其名。
赐号弘教通理大师。
命主清凉大会于台山。
释教都总统宝集坛主秀公。
慕其德聘。
摄华严讲席于京师。
又传菩萨戒。
于佛子山。
及蔚罗黄楼诸刹。
自是门人加进。
法道半天下矣。
师解悟深远。
勇于为善。
遑遑如不及。
经之阙者。
勒而补之。
寺之废者。
撤而新之。
甃圮桥完坏路。
为之不一而足。
其于身也。
蔬食饮水。
敝衲容身而已。
论者谓。
师渊然若虚。
退然若藏。
萧条静深。
无所愿乎。
其外至于诱引慈济。
则孳孳搰搰。
如抱漏瓮沃焦釜。
得其法者。
莫不饱满慰喜。
若涉万里而还其家。
师之道。
其可得而思耶。
晚年住持奉圣州法云兰若。
遂终焉。
寿七十有二。
僧腊三十有八。
塔于寺之旁。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圆护,字念庵,大理人也。
因读《證道歌》有悟,段氏称为“弘辩大师”。
护初号“无念”,后游大方见中峰,便以罗什捧钵,永嘉无念无生之旨扣之。
护曰:“我之无念,异乎?
其所闻什师过在绝念不起,永嘉过在任念自起,二者皆有念也。
我无念者,心体灵明,湛寂不动,如水鉴像,如镜显物,未尝毫发隐也。
惟洞彻法源者叵测,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峰乃肯之,为作《无念字说》,并授三聚净戒而归,《广录》称为护藏主也。
尝梦神人授书法,与松雪老人笔意同入三昧,为世所珍。
闻其右手,自肘至腕,莹白如玉,然则笔力之精妙,信非偶然,故人称为“玉腕禅师”。
所著有《磨镜法》,并所书《證道歌碑》及“佛都”二字,大径数尺,皆其真迹。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善缘,字了心,侯官姚氏子。
七岁依城东宝峰庵无尘出家,参鼓山蓝田,后住南京灵谷寺,礼僧录阐教幻居大师
永乐三年,鼓山虚席,领檄主之,建千佛阁。
五年春,诏设广荐大会于蒋山,徵天下名僧,善缘应诏入京,说法称旨,恩赉甚渥,赐号“成就”。
秋归,举任都纲,后寺燬于火。
善缘重兴殿阁及诸寮舍。
宣德庚戌,还珠阁坏,更为募建,明年落成,十月示微疾,十九日沐浴更衣,口述生平行业,命侍僧书之,所积金谷,悉委其徒,命创大殿、三门,语终而寂,塔于狮峰。
著有《灵源集》,盖取鼓山前代老宿事实,编为叙传及名人文艺,为《山志》之权与。
后黄用中、徐兴公相继纂辑,即本于善缘。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祖渊。
字天泉。
雨庵其号也。
庐陵杨氏之子。
生有异质。
永乐癸未。
具戒于青原山。
上金陵谒幻居戒公
多所启发。
号入室弟子。
尝对众称之。
师不以小得自满。
然臂香。
笃志求道。
至废寝食者五年。
始得微悟。
若开云雾行虚空。
无所留阂。
遂振锡观方。
遍礼祖塔。
所至丛林畏敬之。
声称隐然。
起同辈间。
壬寅。
还天界。
刺血书杂华经。
宣德改元。
住山阐教。
月山公嘉其行。
延置座端。
为龙象表率。
寻为僧录司。
举住雪峰。
未几。
天童虚席。
移师居之。
百废具兴。
化道大行。
甲寅。
被召入京。
命为左觉义。
时敕建大功德寺成。
住持难其人。
命师兼之。
僧众闻之。
皆乐从展钵如云。
上悦。
赐田四百馀顷。
以赡焉。
师念禅讲教三宗。
名不可不正。
奏以大功德。
大慈恩。
大隆善三寺为之。
繇是。
三宗弟子。
各有依归。
传道受业。
而纲绪始无紊乱矣。
又以天下寺多废。
繇学徒未广。
于尝度正额外。
增其数五之一。
一时受度者。
如川汇云委。
其徒之繁昌。
废刹多繇是而兴。
升右善世。
发上所赐物。
建大刹于江宁之凤翔山。
赐额曰普宁禅寺。
万善坛成。
命师为传戒宗师。
天下学者。
闻师
皆知所守。
而行不离道。
寺左道。
北山阻。
沟水泥淖。
往来者苦之。
师同太监兴安。
拓地三百亩。
甃石作安和桥。
筑庵桥侧。
命僧守之。
以济众。
于是。
寒不病涉。
暑则供茗饮。
人归德焉。
师气宇弘深。
制行洁白。
盖湛然渊澄。
浩然海蓄。
凡诸世缘。
无一可以动其意。
其为国家祝釐。
则洞洞然尽其诚。
为诸弟子说法。
则恳恳然发其趣。
盖忠于事上。
勤以接下。
一时尊而仰之。
如泰山北斗云。
所度弟子。
以万计。
嗣兴教事。
及主名山。
住大刹者又若干人。
生于洪武己巳二月四日。
化于正统己巳三月七日。
寿六十一。
僧腊四十七。
卒之时。
沐浴更衣而坐。
索笔书偈曰。
观世间六十一。
一即是三三即一。
团团烁破去来踪。
白日虚空轰霹雳。
书毕瞑目而逝。
异香满室者数日。
太上皇闻之。
遣太监吴弼。
赐以白金香币钞万缗。
又遣礼部主事林璧赐祭。
朝之公卿大夫。
莫不致祭。
茶毗于都城之西山。
贵贱耄耋送者万馀人。
得舍利盈掬。
藏于功德院。
灵骨。
奏还南京普宁。
建大窣堵波藏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祖渊,字天泉,号雨庵。
姓杨氏,庐陵人也。
明永乐癸未,受具青原山,谒幻居戒,多所启发,称入室弟子。
然 臂明心,笃志求道,至忘寝食,孜孜五载,尘妄俱空。
始出游参,遍礼丛林。
壬寅还天界,刺血书经。
宣德改元,声誉远畅,四方学者,视作表率,寻为僧录司举住灵峰。
值天童虚席,乃移居之。
甲寅应召入京,命为左觉义,时敕建大功德寺成,命渊兼之。
僧徒云集,复赐田四百馀顷。
渊念禅讲教三宗,名不可不正,奏以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为之,由是三宗弟子,受业各有依归。
又以天下寺废,多由学徒未广,请于常度正额外,增五分之一,废刹多因是而兴。
未几,迁右善世,发上所赐物,建大刹于江宁凤翔山,赐额曰“普宁禅寺”,万善坛成,命为传戒宗师。
又以寺左行道阻沟,往来苦之,乃拓地甃石,作桥建庵,其傍施茗利济,行者德焉。
以正统己巳三月七日示寂,临化书偈,掷笔悠然,异香满室。
上闻,遣太监吴弼,以金钞香币赐吊,又遣礼部主事林莹致奠。
茶毗得舍利盈掬,藏于大功德寺,奏请灵骨归塔南都普宁。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慧进。
字栖岩。
号止翁。
山西霍州灵石人。
姓宋氏。
生于元至正乙未年。
幼稚谙习佛语。
甫九岁。
遭兵失恃怙。
编荆孝养祖父母。
祖父母复没于草莽。
志慕出家。
礼邑元大云寺渐公。
落发执经。
繇洪武新恩得度。
入汴依古峰。
究通华严宗旨。
傍达唯识百法诸论。
意解心融。
众所钦服。
遂得法主之称。
太宗皇帝知之。
遣中官驰驿。
召至南京。
备问楞严大义。
应对称旨。
赐紫衣。
命住天界寺。
选俊秀僧徒从学。
更命于灵谷率高僧。
篹修三藏法数。
及随驾之北京。
居海印寺。
被诏。
领袖天下僧众。
于大明门外。
修普度大斋。
越月。
演说三聚净戒
利益幽显。
其斛顶幡竿。
并放异光。
赐玺书金襕衣。
升左觉义。
总督海内文学儒士高僧。
于海印经馆。
较大藏经。
因奏。
刊行藏教。
以辅治化。
当述诸序。
昭示遐远。
上从之。
亲制经序十三篇。
佛菩萨赞跋十二篇。
召至香殿赐坐。
赐梵相释迦。
刻丝观音。
水晶数珠。
七佛之偈。
谕曰。
依是修行。
升左阐教。
而先后遭遇。
凡十七载。
洪熙改元仁宗皇帝淘汰教职。
唯师独膺嘉奖。
敕曰。
佛氏以能仁为教。
化导愚类。
以阴翊皇度。
利安庶品。
总教事者。
必在得人。
不以轻授。
尔左阐教慧进。
究明宗旨。
严洁行。
简授兹任。
修习弥勤。
朕用尔嘉锡之敕命。
尔其益懋精进。
振乃宗风。
以称朕命。
钦哉。
宣德纪元宣宗皇帝。
待以国老。
赐毗卢冠织金磨衲。
诏于内翰。
因多官并僧众。
对写金字华严般若宝积涅槃四大部经。
尚膳供馔饮竣事。
灌顶净觉大国。
师奏请隆善开。
讲楞严会解。
听受缁素万馀指。
年弥高德弥邵。
耳。
目清明。
颜貌奇古。
性直而俭。
道旧荣国恭靖姚公国师。
译主光公。
讲经隐峰琮公。
独芳莲公。
月庭朗公。
手度高弟。
左阐教兼大兴隆住山广通。
万佛住山广辩。
鸡鸣住山广载。
坛宗师广严。
学徒。
左善世广议。
右觉义广铭。
承旨讲经道深。
馀不尽举。
而其世寿八十有二。
僧腊七十有三。
于正统元年闰六月。
示寂于庆寿丈室。
讣闻。
上遣礼部谕祭。
茶毗于阜城。
舍利灵骨。
立塔于浑河之西。
敕赐万佛山之原。
以褒异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
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
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珑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
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
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珑乃相视莞然。
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
”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珑始传写于吴,吴中士人多喜读之。
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松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
盖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
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觉源,字性海。
姓张氏,定远人。
幼颖异,九岁五经具成诵,弱冠入县学,文名藉甚。
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
因亲老未能遽舍,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内典,阅《华严》、《法华》诸经,多有契悟。
无何,父母相继逝,始决志出家。
依金陵耆阇寺克静祝发,礼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时年已四十矣。
自以学道迟暮,乐行苦行,坚持戒律,口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著兽毛蚕丝,四者尤为今时所难。
尝于阅藏,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
闻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因往参叩,机绿契合,遂承印记。
复住山中藏,盖深入教海,而于华严奥旨,独有会心,乃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以志庆幸,由是覃精《华严》,手披不暇,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
尝为四众讲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
重订《普门观忏仪》,昼夜六时行法,胁不著席十数年。
居心质直,其正见知如永明、云栖,以净土为归宿,日诵弥陀名号十万声,每礼忏毕,必回向净土。
从学弟子数十人,皆一时之隽。
多主席名山,而源乃虚怀若谷,愿居学地,有云栖风。
尝南游天台四明,西谒九华,过舒州礼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礼,请求开示。
源随机利导,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众。
虽未曾主席一方,而恒为诸方留止,主人必为设普明观坛场,四事供养无阙,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禅师延居高旻,屏绝诸缘,一意安养。
旧患足疮,至是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于普明忏后,加礼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持名号不绝。
从学伺便请益,更无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
源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净业二事。
既以自为,即以为人,又理胜辞达,命人一历耳根,顿获解脱。
尝辅戒焦山,或问:“自性清净名为戒体,今师精究律部,敢问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源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净戒
阇黎非,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净戒
羯磨非,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净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成。
金在矿中,必金师煆炼而后净。
佛性在烦恼中,必净戒遮止而后见。
”一时以为名言。
武昌陈熙愿倾必皈依,信仰尤笃,将归乞其指示,手书天悟《净土诗》一首,有句云:“普贤独发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禅净一门。
然而竖出难,而横超易。
则今时修行切要,唯在净土一门耳。
”石谷禅师,尝有《禅净百偈》之刻,源为之叙,略云:“参禅时法法归禅,念佛时法法归佛。
所以《普门》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势至》云:总摄六根,净念相继。
是知参禅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则六根动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则种现乘间而出。
以念佛之心参禅,则参禅即归净土,以参禅之心念佛,则念佛即是深禅。
”其发明禅净分合之义,彻了无馀。
嘉兴精严灏融缘禅师,虽禅门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净业者。
舆源为同参契友,谓:“源以念佛为往生正因,以持戒为决定往生正因,以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为往生上品正因,总成就一往生因缘。
”其言谅哉。
源之居蓃湾十馀载,道俗钦慕,奉为规法。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辞归焦山,石谷坚留不可归。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毕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时,瑞云盘空,有光成五色,从火际道透虚空,获舍利子三莹净如玉。
塔于润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书藏楼。
所著有《普明观法》一卷,《宗镜目录》二卷,《毕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禅》一卷,《反约集》一卷,净土诗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遗稿,刻为《拾遗集》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镇洋人,字兰如。
汪彦国妻。
后学佛,持净戒,自号慈愿。
精梵理。
有《愿香室笔记》。